EN
https://www.gov.cn/

職業教育尤須注重培育工匠精神

2016-07-12 07:30 來源: 工人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作為傳授職業活動所必需的技能、知識和態度,為社會培養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必然在培育工匠精神中承擔重任:轉變重技輕人的價值取向、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

工匠精神是對産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並不斷創新的精神理念。它的核心在於,不僅把工作當作謀生的手段,而且樹立對工作的敬畏、對事業的專注、對責任的擔當、對質量的執著、對完美的追求,並將這些品質內化於心,外化于行。 

實現我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不僅需要提高科技研發能力,還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因素——工匠精神。只有摒棄浮躁,專注耐心地提升品質、改進設計、完善細節,才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中國製造”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作為傳授職業活動所必需的技能、知識和態度,為社會培養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必然在培育工匠精神中承擔重任。那麼,如何在職業教育內培育工匠精神?基於職業教育屬性,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轉變重技輕人的價值取向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更多關注專業知識的授受與專業技能的訓練,而對人的發展未能給予足夠重視,職業素質養成缺少,無形中把學生當成了技術的容器,試圖使其成為掌握實用技術技能的高級“機器人”,體現的是典型的“技能至上”功利主義理念,偏離了育人的教育目的。這種理念下培養出來的人缺乏工匠精神,很難生産出高精尖的産品。職業學校應當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在職業教育中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營造工匠精神的氛圍,讓學生獲得工具性知識和技能之外的職業素養和精神。一是通過課程教學、專題講座、實習實踐等形式,讓學生了解工匠、工匠精神,及其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二是通過傳授完整的産業鏈知識與技藝,讓學生了解産品的改革和産業發展動向,感受工藝形成的歷史文化,體會工藝的價值和工匠的地位。三是改革評價標準,完成一項任務不以“合不合格”做標準,而是以“完不完美”為要求,糾正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培養專注持久的定力。 

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工匠精神需要傳承與積澱,不僅在代際間,更是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作為培育工匠精神主陣地的職業教育,尚未完全打通技術技能人才學習晉陞的通道。我國初步建立起的中高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還存在中、高職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教學內容重復、脫節的現象。在工匠精神得到很好傳承的德國、瑞士、日本等國家,很早就建立了從中職、專科到本科、碩士、博士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但我國目前職業教育體系絕大部分僅限于專科,很少有本科及以上層次,導致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層次的斷層。職業教育體系不能很好地滿足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産業優化升級對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工匠精神的系統培育、傳承與沉澱更是無從談起。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科學制定和統籌安排中、高職的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內容等,按職業能力要求整體設計培養方案,將學生的職業素質、工匠精神培育系統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發展技術本科,逐步創辦和試點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使職業教育體系向縱深發展形成完備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級技術技能人才。 

深入開展校企合作

伴隨工業社會的演進,傳統學徒制“言傳身教”的傳習方式日漸式微,當工匠由學校規模化培養後,校企合作成為培養技藝、塑造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徑。校企合作是傳統學徒培訓與現代教育相結合,校企聯合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各自的優勢,使學生在學校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在企業實踐中接受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熏陶,從而使學生得到全面的鍛鍊和培養,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校企合作是發達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主導模式,並被視為非常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提供法律法規保障,建立相應的管理和監督機構,從制度上規範校企合作的實施。而這些恰恰是我國開展校企合作所缺失的。結合我國國情,制定並完善有關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對校企合作的利益主體、合作過程、監督評價等做出具體規範;聯合多部門組建校企合作管理機構,統籌管理相關事項,使校企合作有序開展;制定激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等。通過提高校企合作成效,使學生躬行踐履、知行合一,實現從知識、技能到素養、精神的高度融合,真正落實工匠精神的培育。 

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

教師問題是職業教育領域較為突出的問題之一,職業學校兼具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雙師型教師匱乏,教師大多來源於普通高校,缺少系統的專業實踐鍛鍊和示範能力的訓練,在職階段又缺乏專業實踐的有效途徑,因此,不能很好地滿足職業學校的教學要求。兼職教師是優化教師隊伍和雙師結構的重要舉措,由於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兼職教師力量也得不到充分發揮。部分教師對職業學校學生存在偏見,教學敷衍、育人意識淡薄、缺乏敬業精神。這種情況下,很難談及工匠精神的培育。解決師資困境,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改革職業學校人事招聘制度,拓寬人才來源渠道,支持從企業聘請名師到職業學校任教。名師具有熟練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同時具備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能夠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可在與名師學習、交流技藝的過程中,傳承到優良的工作品質。二是加強對專任教師的在職培訓,特別是對教師職業素養的培養。“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言傳身教、師德的感染影響。教師的教學態度和行為規範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後對工作和職業的認知與態度。為此,應加強對教師職業素養的培養,並建立教師職業素養標準和評價體系,規範和提高教師素質,更好地指導和培育學生具備工匠精神。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長 劉寶民)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