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構建社會事業與産業發展互促共進新格局

2017-03-17 07:48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辦印發意見要求進一步激發社會領域投資活力——
構建社會事業與産業發展互促共進新格局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激發社會領域投資活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深化社會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投資活力進行了部署。據悉,這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放寬社會領域投資管理的最新政策文件,也被認為是社會領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實踐。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綦成元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意見》著力增加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社會領域産品和服務的供給,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對於促進投資穩定增長、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領域投資潛力大

近年來,養老、健康、文化創意、體育、旅遊等多個促進服務業發展和擴大消費的政策文件相繼出臺,民間投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關領域的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新興業態不斷涌現。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三大類民間投資增速分別達到13.7%、19.9%、4.1%,均高於同期全社會民間投資3.2%的增速。“不過,上述三類民間投資總額僅為8976億元,僅佔整個社會領域固定資産投資的38.3%,與全國民間投資佔總投資的61.2%相比,低23個百分點。”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巡視員蘇國坦言,雖然社會領域有其自身特點,民間投資佔比不可能像競爭性産業一樣,但23個百分點的差距,也充分反映出社會領域民間投資的增長潛力仍較大。

綦成元表示,社會領域投資是擴大有效投資、進一步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向,而新的增長點就蘊含在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中。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表示,《意見》適應國內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堅持滿足多層次多樣化民生需求和培育經濟新動能的發展方向,從社會領域面臨的突出問題入手,有利於開創社會事業與産業互促共進的新局面。

多舉措降成本擴供給

《意見》提出,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問題導向,著眼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擴大有效供給、滿足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在激發社會投資活力上,我們強調要堅持三個基本原則,即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營利和非營利分類管理、‘放管服’的改革方向。”蘇國表示,政府在切實履行好基本公共服務職責的同時,將非基本公共服務更多地交給市場,著力營造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良好環境,更好地引導社會力量進入。

據介紹,在放寬行業準入上,《意見》制定了社會力量進入相關領域的具體方案和跨部門全流程綜合審批指引,推進一站受理、窗口服務、並聯審批,在社會需求大、供給不足、群眾呼聲高的醫療、養老領域儘快有突破,重點解決醫師多點執業難、納入醫保定點難、養老機構融資難等問題。

在進一步擴大投融資渠道上,針對社會領域投入平均收益低、回報週期長、抵押融資難等特點,《意見》出臺專項債券指引、商業銀行押品指引,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立市場化運作的社會領域相關産業投資基金,鼓勵各地通過風險補償金等措施為行業增信。

在落實土地稅費政策上,除對農用地轉用指標、新增用地指標分配適當傾斜外,《意見》鼓勵盤活舊廠房、倉庫等既有資源,制定閒置校園校舍綜合利用方案。

在大力促進融合創新上,通過制定醫養結合管理和服務規範等,發展壯大在線教育、在線健身休閒等,鼓勵各地探索創新發展試驗區等平臺載體,在準入、人才、土地、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試。

在加強監管優化服務上,強調完善協同監管機制,探索建立服務市場監管體系,充分發揮部門、地方、協會商會的積極作用,建立全行業綜合監管和評價機制,完善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黑名單制度和退出機制,實施監管信息常態化披露。

由於社會領域長期存在放寬準入不徹底、扶持政策不到位、監管體系不健全等問題,融資渠道窄、抵押貸款難等已成為制約社會投資進入的重要因素。

記者注意到,《意見》提出的具體措施,既涉及社會領域的行業主管部門,也涉及土地、稅收、金融等政策性部門,既有省級人民政府為主推動落實的事項,也有需要中央地方配合完成的任務。為此,在各項具體措施中均逐項明確了分工安排,旨在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齊抓共推的工作合力。

“下一步,要全面推動‘放管服’三管齊下,通過優化服務流程、縮短審批時限,提高審批效率,同時致力於完善協同監管機制,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綦成元説。(記者 顧陽)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