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統計局副局長:建立“三新”統計 服務經濟發展

2017-04-11 11:24 來源: 統計局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建立“三新”統計 服務經濟發展
——鮮祖德談“三新”統計改革與創新

為了科學揭示新常態下經濟運行的新特徵、新變化、新規律,全面、準確、及時地反映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以下簡稱“三新”)在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方面的進展和成效,測度新動能,反映新發展,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發展新常態,國家統計局順應形勢,主動作為,積極探索“三新”統計改革。“三新”經濟有何特徵?如何界定“三新”統計的標準?“三新”統計進展如何?難點何在,面臨哪些新挑戰?如何進一步完善?本報記者就上述問題對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鮮祖德進行了獨家專訪。

記者:最近一年來,國家統計局全力推進“三新”統計,開展“三新”統計的背景是什麼?

鮮祖德: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構建現代産業發展新體系,引導經濟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是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和國內“三期疊加”環境下,我國經濟依然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快速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新動能不斷增強,有力支撐起我國經濟發展新天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新”統計工作,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就健全“三新”統計,更好服務宏觀決策和經濟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國家統計局把全力推進“三新”統計,加快建立健全“三新”統計調查體系,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測度新動能、反映新發展,更好地服務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統計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

開展“三新”統計也是順應發展趨勢、回應社會關切的迫切需要。隨著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蓬勃興起,新技術進步及其帶來的産業、模式升級,創新不斷展現出旺盛的活力,新動能日益壯大。在宏觀決策、經濟管理、謀劃發展、制定規劃和相關産業政策等工作中,迫切需要“三新”統計數據。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開發新技術、研發新産品、實現轉型升級等過程中,也離不開“三新”數據的支持。統計部門有責任、有義務積極回應各方關切,及時生産和發佈翔實的“三新”統計數據,提供更新、更快、更細的統計服務,更好地滿足各方面對統計信息的需求。

開展“三新”統計還是推進統計改革創新的關鍵舉措。長期以來,統計部門不斷改革創新,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統計調查體系,為國家宏觀調控和管理決策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同時,我們也深刻地認識到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動態性、複雜性對傳統統計調查帶來的挑戰,最突出的就是“三新”統計面臨“進不來”“抓不住”“分不開”等問題,“三新”統計還存在“短板”。因此,加強和改進“三新”統計工作,全面真實揭示“三新”基本情況和發展變化,是統計制度方法改革創新的重要內容和必然選擇。同時,由於“三新”發展與現代信息技術密切相關,“三新”統計調查體系的建設,也將倒逼我們加大對行政記錄、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力度,推動數據採集、處理方式的重大變革,促進統計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加快實現統計現代化。

記者:“三新”經濟有什麼新特徵?國家統計局如何界定“三新”統計的標準?

鮮祖德:現階段,“三新”經濟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是互聯網成為核心基礎設施。互聯網已由最初的一種改善溝通的工具變成支撐整個經濟社會的基礎設施。與水、電、公路一樣,成為行業發展和生活必備的核心基礎設施。

二是數據成為一種新的資源。大數據是人類自身産生的一種新資源,與支撐傳統經濟發展的土地、石油、煤、水等自然資源不同,這種人造資源越用越多、越用越便宜、越用越有價值。以知識、創新、ICT、IT、DT、人工智慧為主要特徵的“三新”更多是依靠這種新資源。以大數據開發為基礎的一大批産業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發展。

三是跨界融合混營是大勢所趨。跨界融合突破了産業界限,混合經營將成為一種新常態。知識、信息、數據等無形資産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跨界創新融合越來越廣泛,産業界限變得更加模糊。

四是分享無處不在。分享經濟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實現經濟剩餘資源的供需匹配,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分享經濟借助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專門從事分享的企業開始出現,且規模迅速擴大,從住宿(如AirBnB)到交通運輸(如滴滴打車),涵蓋多個領域,成為以協同消費、協作經濟、點對點經濟為特徵的一種全新商業模式。

五是促進動能轉換。“三新”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傳統動能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對經濟的拉動力減弱,需要新動能來適應産業革命的發展趨勢。“三新”發展往往伴隨著一系列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有利的政策環境和制度條件可以更好地帶動科技知識的創新,為新動能的培育和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關於“三新”的確切內涵,目前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演進中的概念。因此,“三新”的對象和範圍也在不斷發展變化。

今年2月,國家統計局研究制定印發了《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試行)》,該分類將國民經濟行業中具有“三新”模式特徵的類別整合梳理,分層編碼,形成體現“三新”特徵的統計分類標準。分類採用線分類法和分層次編碼方法,將“三新”有關活動劃分為大類、中類和小類三層。分類包括了現代農林牧漁業、先進製造業、新型能源活動、節能環保活動、互聯網與現代信息技術服務、新技術與雙創服務活動、現代生産性服務活動、新型生活性服務活動、現代綜合管理活動等方面的內容。

“三新”分類較為科學地界定了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的範圍、對象和內容,為開展統計調查,進行數據採集、加工匯總、分類整理、研究分析奠定了分類標準基礎。

記者:圍繞“三新”統計,國家統計局已經開展了哪些工作?目前進展如何?

鮮祖德:國家統計局主要從6個方面紮實推進相關工作。

一是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國家統計局一方面積極組織調研,了解各地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動能培育情況;另一方面組織專門力量,系統學習和研究國際上新動能新興産業統計的最新理論和方法。在深入了解當前“三新”發展態勢、基本特徵、統計現狀和面臨主要問題的基礎上,研究提出進一步加強改進“三新”統計工作的對策建議和統計上跟進監測“三新”經濟的思路措施,形成系列報告。

二是精心組織試點。國家統計局與北京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研究建立健全“三新”統計監測體系等問題。組織上海、浙江、貴州、重慶、四川和深圳等省(市)開展以“三新”統計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創新試點。各地先行先試,為國家建立健全“三新”統計指標體系和標準,改進完善“三新”統計調查和核算方法提供了寶貴經驗。

三是組織實施“三新”專項統計。在深入調研和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2016年4月,國家統計局印發了《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專項統計報表制度》。該統計調查制度從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新産品、新服務、高技術産業及新技術、科技企業孵化器、四眾(眾創、眾包、眾扶、眾籌)、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城市商業綜合體和開發園區11個重點領域,全面反映“三新”企業規模、效益、結構狀況。該制度下發後,各級統計機構積極行動,按照《統計法》和“三新”專項統計報表制度的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創新調查方法,精心採集基礎數據,保障了統計數據的時效性和質量。

四是研究建立“三新”統計分類標準。國家統計局蒐集整理了2000多個“三新”發展的案例,經專家評審,形成《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印發試行。

五是探索開展“三新”增加值核算。國家統計局制定了“三新”經濟增加值核算辦法,並嘗試進行初步測算。

六是研究建立經濟發展新動能統計指標體系。按照可測算、可操作的要求,從經濟發展新動能發展的基礎、潛力、動力、進展和成效等方面研究提出了統計指標體系,包括知識能力、經濟活力、創新驅動、數字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成效6個方面42個指標。同時,為全面量化經濟發展新動能發展的成效,綜合反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動態監測評價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新動能發展態勢和進展情況,初步研究提出了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的測算方法。

記者:國家統計局如何進一步完善“三新”統計,推進統計制度方法創新?

鮮祖德: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關於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的意見》要求,充分把握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難得機遇,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以建立健全“三新”統計制度為契機和突破口,不斷推進統計制度方法創新,補齊“短板”,加快建立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代統計調查體系,當前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統計制度方法。在已開展的“三新”統計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健全統計標準、充實調查內容、創新調查方法,完善“三新”統計調查和監測制度。深入研究如何在完善法人單位統計基礎上加強産業活動單位統計。尤其是要牽住互聯網經濟這個“牛鼻子”,建立健全互聯網平臺統計調查制度,通過收集和加工互聯網上的有關信息,準確快速反映“三新”的發展。

二是積極探索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在“三新”統計中的應用,創新工作方式,擴大數據來源,改革統計生産流程,適應新情況新變化。

三是進一步從理論與實踐上探索研究解決新動能測量這一世界性新課題,重點是研究加強經濟發展新動能測度的標準體系建設。包括研究加強數據標準建設,尤其是元數據標準建設;研究加強統計分類標準建設,結合國際“三新”發展前沿理念和“中國製造2025”規劃,以及“互聯網+”帶來的新變化,從統計分類標準角度對經濟發展新動能作出明確界定。(記者 鄢來雄)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