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向區域創新體系“末梢”發力

2017-05-24 20:4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向區域創新體系“末梢”發力
——解讀國辦《關於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記者 陳芳、姜辰蓉)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部署推動縣域創新驅動發展工作。長期以來,重大科技成果集中在國家層面,作為經濟發展基礎的縣域,創新驅動力仍顯不足。而這一意見出臺,將強化科技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對接,有利於破解縣域創新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有利於打造縣域發展新引擎、培育增長新動能。

難點在縣域 向區域創新體系“末梢”發力

縣域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的重要基礎。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過程中,縣域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意見》強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化科技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對接,打通從科技強、産業強到經濟社會發展強的通道。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説:“科技是國之利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基礎在縣域、活力在縣域、難點也在縣域。”

科技部有關資料顯示,與大中城市相比,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導致縣域創新資源要素集聚難,難以吸引高層次創新人才;一些基層幹部對創新工作的認識有差距,在有的縣,科技部門得不到重視,有的甚至被邊緣化。創新資金投入總量不大,來源渠道比較單一。一些縣域的科技創新研發投入佔GDP比例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意見》明確,以建設創新型縣(市)和創新型鄉鎮為抓手,深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縣域創業格局,推動形成縣域創新創業新熱潮,促進縣域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專家表示,這意味著國家向區域創新體系的“末梢”發力,改變科技供給無法滿足縣域經濟新常態下轉型升級的實際需求。

築牢創新根基 收穫“真金白銀”

《意見》明確了縣域發展“創新驅動、人才為先、需求導向、差異發展”四項原則。要求到2020年,“縣域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更加濃厚,為建成創新型國家築牢根基”。

徐南平説,多年以來,我國縣域科技創新取得了長足進步,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在實踐中,一些縣域積極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收穫的也是“真金白銀”。

浙江新昌,2016年研發經費佔比GDP比重達4.45%,通過抓科技創新,既贏得了金山銀山,也守住了綠水青山。經過10年努力,從一個污染大縣轉變為國家級生態縣,躋身全國百強縣。

為了更好地集聚創新創業人才,一些省份根據縣域需求和基層實踐,在探索創新驅動發展上進行制度安排。江蘇省積極推進“科技鎮長團”模式,將科技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把科技創新資源佈局到鄉鎮。自2008年選派科技鎮長團以來,江蘇省已連續選派九批共4374名博士教授參加,覆蓋全省102個縣(市、區)。不僅為地方發展集聚人才力量,還促進科技和産業合作與融合。

廣東推進“專業鎮”模式。專業鎮是具有廣東特色的區域産業集群發展載體,也是廣東省傳統産業和特色優勢産業的主要集聚地。2016年廣東省有413個專業鎮,佔廣東省建制鎮比例的26.1%;而GDP總量達到2.92萬億元,佔廣東省GDP的36.7%。其中,佛山、汕頭專業鎮經濟貢獻度均超過75%,成為了縣域創新驅動的樣本。

打通“毛細血管” 釋放更多活力

徐南平指出,《意見》的出臺,既是對新形勢下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部署,又是對基層典型成功經驗的總結提升。有利於發揮科技創新在縣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關鍵和引領性作用,有利於打造縣域發展新引擎、培育增長新動能,有利於實現縣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著深刻的現實背景和重要意義。

《意見》部署了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八大任務。徐南平表示,這對縣域産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加快産業轉型升級,促進縣域特色主導産業向綠色化、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發展。集聚創新創業人才,支持培育創新型企業,建設創新型縣(市)、創新型鄉鎮,抓好科技創新政策落地。

在“十三五”甚至更長的時間內,我國將集中力量打通縣域創新“毛細血管”,破解創新的“最後一公里”難題,為基層帶來活力,為發展注入動能,為我國真正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撐。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