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生物防治 沒有硝煙的“戰爭”

2018-05-21 08:53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我國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將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率提高至40%以上
——生物防治 沒有硝煙的“戰爭”


福建三明市果農利用生物防治技術種植出的草莓,果形、口感俱佳。(資料圖片)

隨著綠色發展、生態保護、健康生活等理念深入人心,人類與害蟲鬥爭的“武器”早已由高毒高殘留的化學農藥轉向綠色無污染的生物防治手段——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已經悄然打響

生物防治究竟有怎樣的好處?它是否代表了未來農業發展的需求?5月14日至16日,首屆國際生物防治大會在北京召開,主題是“生物防治與人類健康”,來自40多個國家的1000余位科學家出席大會,共同為全球生物防治以及農業綠色發展建言獻策。

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生物防治作為綠色防控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業可持續發展、食品安全保障等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

“生物防治,目前在全球農業生産中已被廣泛認可,但是生物防治領域的綜合性國際大會還是首次舉辦,而且是在中國舉辦。這表明,我國的生物防治技術以及應用在世界已經達到了一流水平。”作為本屆生物防治大會的執行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所副所長邱德文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邱德文從事生物防治事業10多年,他認為,化學農藥是人工合成的,自然界沒有酶去降解它,因此形成了殘留。而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已經存在的生命活體,或者是活體的代謝産物來控制病蟲害,其所運用的原材料是自然界中本來就具備的活性生物,如天敵昆蟲、菌類等,因此,它們可以在自然條件下完成降解。

“我們通常講的大蟲吃小蟲,小蟲吃弱蟲,以蟲治蟲,以菌治蟲,就是這個意思。如今,我們又有了更高超的技術手段,如干擾劑、信息素等,使生物防治技術進化到了分子層面,給害蟲以致命一擊。”邱德文説。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2015年,原農業部通過了《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為我國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提出具體要求和目標,力爭2020年農作物農藥使用總量實現零增長。

“實現這些目標迫切需要適應新形勢、新需求的新型綠色防控産品。生物防治作為綠色防控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食品安全保障等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邱德文説。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生産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強調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發展為重點,調整和優化科研創新方向和佈局,“十三五”期間,力爭將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率提高至40%以上。

國際生物防治組織(IOBC)主席海姆佩爾·喬治認為,綠色發展、生態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球人類共同的需求。作為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加強生物防治産品和技術的研發推廣,能夠提升農産品質量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更好地保障人類健康。

發力生物農藥産業

生物農藥産業在全球範圍快速增長,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生物農藥市值達到33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實現95億美元市值

邱德文認為,當前,全球範圍內有關生物防治方面的技術五花八門。其中,很多技術難以落地和大面積推廣,而那些成功轉化為商品並獲得農藥登記證的産品被稱為“生物農藥”。

“我國農業生産正開始從數量型向質量與安全型轉變,生物農藥將成為農藥産業發展的大趨勢。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到生物農藥的研發中去,生物農藥市場份額將繼續擴大,而傳統化學農藥使用者們最終將採用生物農藥。”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張禮生告訴記者。

從全球範圍來看,生物農藥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且增長速度遠超傳統的化學農藥。行業智庫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生物農藥市值達到33億美元,並將以13.9%的年複合增長率(CAGR)持續高速增長;預計到2025年,實現95億美元市值。

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現已掌握了許多生物農藥的關鍵技術與産品研製的技術路線,擁有眾多自主知識産權。生物農藥産品劑型已從不穩定向穩定發展,由劑型單一向劑型多樣化方向發展,由短效向緩釋高效性發展。

記者了解到,由邱德文團隊創制出的全球第一個植物免疫蛋白質生物農藥——阿泰靈,目前已建立了800噸每年蛋白質農藥生産線,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阿泰靈通過誘導植物自身免疫,增強植物抵抗能力,改善植物健康狀況,以此抵禦病蟲害侵擾;同時引入了防禦理念,摒棄以往病害發生再開始治療的策略,而是防患于未然,在未發病前就開始預防。

“通過免疫誘抗技術提高植物抗病性、減輕病害發生是一種全新的綠色植保理念,是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的新技術和新方法,也是有效緩解環境污染、保障農産品安全、實現農藥零增長戰略目標的有效途徑,對改善我國長期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環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推動作用。”邱德文告訴記者。

伴隨著生物防治技術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國一大批具有實力的生物農藥企業快速成長起來,為農業生産輸送了源源不斷的生物農藥。據統計,目前,我國有260多家生物農藥生産企業,約佔全國農藥生産企業的10%,生物農藥製劑年産量近13萬噸,年推廣應用生物防治技術面積約4億至5億畝次。

撐起生物防治“保護傘”

我國已構建了以生物防治為主的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體系,解決了重大農業病蟲害的持續、安全防控

京津冀地區耕地面積相對較少,降雨量偏低,設施農業比較普遍。而設施農業中普遍存在高肥、缺水、資源利用低、蟲害嚴重等問題。

2015年以來,由農科院植保所牽頭,以天津眾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作為示範基地,對設施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增産增效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建立了以生物防治為主導、生態調控為輔助、多種環境友好型措施組合為支撐的設施蔬菜病蟲害全程解決方案。在示範區,可以實現不使用化學農藥,持續有效控制病蟲害。

據悉,我國目前已構建了以生物防治為主的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體系,包含適用於大區域農業生産的6套病蟲害技術解決方案,解決了重大農業病蟲害的持續、安全防控。

在華南蔬菜、甘蔗、柑橘、荔枝主産區,科研人員針對本區重大害蟲小菜蛾、粉虱等推廣應用“寄生蜂組合的生防技術”,通過生産應用生防産品赤眼蜂、平腹小蜂等,提高防治效率60%,年應用面積達3萬公頃;在東北玉米、大豆、向日葵主産區,科研人員針對害蟲玉米螟、大豆食心蟲、向日葵螟等,推廣應用了“赤眼蜂、白僵菌生物防治害蟲技術”,年應用面積達67萬公頃以上。

邱德文告訴記者,當前我國應用生物防治的作物面積約佔總耕地面積的10%左右,並且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增長,“我國政府提出,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將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率提高至40%以上,儘管綠色防控是一個大概念,生物防控包含在內,但是如何提高技術水平,將該技術更好地應用到農業生産中去,仍值得科研人員去不斷研究與總結”。

邱德文介紹,為促進我國生物防治技術更上新臺階,2014年,經科技部批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牽頭,成立了國內首個生物農藥與生物防治産業技術創新聯盟。聯盟以科技創新為指導,以組織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健全創新體系為重點,聚集産品資源、技術資源、人才資源,帶動和促進産業技術進步,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為我國生物農藥與生物防治技術産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健康快速發展提供重要平臺支撐,為我國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技術支撐。(記者 常理)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