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經濟有能力應對挑戰

2018-10-31 07:52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近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內外部環境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新情況,國際上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抬頭,國內一些人對經濟前景産生迷惘甚至悲觀情緒。其實,中國經濟基礎深厚、韌性強大、動力充足、制度優越,完全有能力應對挑戰,行穩致遠。

首先,我國經濟發展態勢長期向好。眾所週知,中國自1978年到2017年,GDP連續40年保持年均增速9.5%左右,這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是極為罕見的。隨著經濟體量的增大,勢必出現生産要素成本上升、粗放式投資收益率下降、供給變化不適應需求變化、經濟增速下行等新情況,這是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符合經濟發展規律。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央及時提出穩中求進總方針,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穩步推進轉結構、調方式、穩增長、惠民生、防風險,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年前三季度,面對異常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國內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我國GDP增長6.7%,就業、消費、投資、外貿、收入等呈現良好上升勢頭。這表明我們的應對方針是正確的,措施是得力的,實現了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的延續。

其次,我國實體經濟強大支撐經濟韌性好。判斷經濟狀況要看大趨勢,而決定經濟大勢的基礎性因素是産業結構形態。西方國家已經並繼續處於去工業化軌道,産業結構中第一産業增加值約佔3%,第二産業增加值約佔12%,第三産業增加值約佔80%,以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已經嚴重衰竭,金融業過度膨脹,來自金融投資的獲利成為大公司和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經濟嚴重虛擬化,這是導致西方國家經濟增速普遍低迷,各類經濟社會矛盾尖銳化的主要原因。與西方國家相反,我國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17年我國産業結構中第一産業增加值佔8%,第二産業增加值佔40%,第三産業增加值佔52%,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佔比遠遠高於西方國家,這是我國經濟的強大韌性之所在。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經濟也出現了實體經濟中供給與需求失衡、房地産發展與實體經濟失衡、金融業發展與實體經濟失衡的問題,中央政府積極應對,一方面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另一方面著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意願。目前,鋼鐵、煤炭等行業去産能成效顯著,全行業實現扭虧增盈,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實體經濟不斷加強,各類風險得到有效控制,我國經濟基礎牢、韌性強的特性進一步凸顯。

再次,創新引領增長動能快速轉換。當前世界科技正在醞釀新的突破,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為主要內容的第四次産業革命方興未艾,搶佔新一輪科技和産業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異常激烈,誰抓住了本輪科技和産業革命的先機,誰就能率先實現經濟動能轉換,從而跨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實力大幅增強,科技創新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2017年,全社會R&D支出佔GDP比重為2.15%,超過歐盟15國2.1%的平均水平。國際科技論文總量比2012年增長70%,居世界第二;國際科技論文被引用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世界第一,有效發明專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升至57.5%,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從2012年的第20位升至第17位,中國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大國。今年前三季度,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1.8%,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增長8.8%。這表明,積極貫徹創新驅動戰略,大力培育産業競爭力,我國正一步步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目標邁進,新産業快速涌現,新動能加快成長,高技術産業、裝備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發展,科技創新及由此形成的新動能正在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

最後,我國獨特的制度和體制機制保證經濟行穩致遠。一國經濟能否健康發展,關鍵取決於是否擁有合理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私人資本的壟斷權力過度膨脹,貧富差距擴大,不平等加劇,政治分化,經濟停滯,發展失去方向。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公有制為主體與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相結合,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既能夠充分調動全體人民的首創精神,釋放經濟活力和創新潛力,又能夠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實現共同富裕,提高全體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偉大創舉,實現了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與市場經濟優點的有機結合,具有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強大能力,為我國經濟行穩致遠發揮了保駕護航作用。

(作者:何自力,係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教授)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