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實現現代職教體系建設藍圖

2019-05-14 07:55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發

【教育透視】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凝練出了職教20條,每一條都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要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勾勒出了中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基本藍圖。從藍圖到現實,怎樣落地?這個過程中,有四個方面的問題,必須引起各級相關部門和職教院校的高度重視、實際落實。

確保職業教育切實成長為類型教育

《方案》開門見山第一句就響亮地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句話傳達出職教界過去幾十年努力追求的理想,這也是現代職業教育建設的前提條件。

“類型教育”的前提就是要自成體系。因此,落實職業教育類型屬性的關鍵,就在於“完善國家職業教育制度體系”,這需要從五個角度確保落實:(1)確保職業教育體系的穩定性和政策的公平性。職業教育的招生比例要穩定,不能大起大伏,教育投入要公平;(2)構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更多元的職教辦學形態。打破普教式辦學,根據具體行業産業的需要靈活設計多元學制;(3)理順職業教育的內部銜接通道。要通過建立職教高考制度,把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貫通起來;(4)按照職業教育的特點管理職業教育。要在運行形態及評價標準上,進一步體現出職業教育的特殊要求;(5)確立技能型人才所應享有的社會地位。這是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根基,其實現路徑在於建立國家資歷框架,通過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習成果等量互認互換,保障技能型人才享有公平的入職待遇、社會地位。

建設國家專業教學標準,發揮基礎核心作用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教學內容就是職業能力和工作知識。無論是職業能力還是工作知識,都是來源於一線的職業實踐,這使得職業教育專業教學的開發複雜程度和難度,要遠大於普通教育學科知識的開發。然而,我國職業教育課程建設的整體水平還沒有獲得根本性提升,職業院校通常也不具備單獨的系統開發能力。要擺脫這種格局,急需整合各級各界的課程開發力量,構建完善的職業教育國家專業教學標準體系,才能夠集中解決職業院校課程建設中的基礎性問題,為職業院校的課程建設搭建國家平臺,充分發揮國家專業教學標準的基礎性核心作用。

開發建設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從而構建職業教育現代教學治理體系,能更加清晰地界定教育部、地方和職業院校在專業教學中的各自職責,使各個層面的職能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具體而言,教育部的職責應主要聚焦在集中全國力量開發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地方部門則要立足區域和當地發展需求,引導院校動態調整專業架構和教學;職業院校的職責則是面向人才市場,依據國家專業教學標準開發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這樣,産業市場發展、人才市場需求、培養目標定位、課程動態框架,就能形成合力,從而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實施“1+X”證書制度,為職教帶來質變

“1+X”證書制度即《方案》中提到的“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這是廣受關注的重要改革內容,同時也可能是《方案》具體實施時難度較大的內容。

實施“1+X”證書制度,目的在於培養智慧化時代所需要的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智慧化帶來了職業結構的深刻變化,使職業普遍地出現了相互交叉融合的趨勢,各類職業之間的邊界日漸模糊交融。如何培養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是智慧化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要回答的全新而又重大的課題,也是習慣了以專業為單位組織教學的職業院校面臨的重大挑戰。

要實施“1+X”證書制度,政府層面要大力落實:(1)完善技能等級證書體系。技能等級證書要著重選擇産業發展急需和人們需求旺盛的有關專業領域進行開發,內容要體現産業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範,貼近實際需求;(2)構建相應的教育管理制度。要解決一系列問題——如何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總體認定?如何使他們的學習成果在就業中獲得相應優勢?如何在現有學制體系中認可職業教育的新學制?

而職業院校則要大力落實:(1)對學歷教育內容進行重構,大幅度減少重復內容,把實踐教學中單項技能的訓練內容進行多元整合,提升課程設置效益;重新定位學歷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優先把行業中具有普遍意義、對學生生涯發展具有長遠意義的內容納入教學;(2)創新辦學形態。這包括在政策允許下根據學習需要創新學制,增強技能等級證書的教學、考證和管理功能,開發先證書後學歷的培養新模式;(3)構建專業級別的“職業技能等級選擇指導體系”。幫助學生在“1”和“X”之間建立清晰、合理的延伸關係,使之成為一個有效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生涯發展潛力的完整體系。

提升教師實踐能力,補齊職教短板

教師的實踐能力仍然是我國職業教育的短板。為此,《方案》提出了一些比較大膽的改革措施。

首先,改革教師來源。一些發達國家招聘職業教育教師,通常是學歷要求可以放低,但一般要求連續5年以上的企業相關工作經歷。近年來,我國一些職業院校招聘教師卻越來越強調高學歷,甚至出現“非碩士博士不要”的現象。而要改革教師來源,就必須改革職業院校辦學水平相關評估中對教師的相關指標要求,以及相關的人事政策,這才能夠給職業院校師資建設鬆綁。

其次,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與院校教師實現雙向流動。這一制度如果能夠建立起來,不僅將解決雙師型教師的來源問題,而且可以解決職教教師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比如,部分公安類院校的教師就實現了雙向流動——他們可能今年在學校當教師,下一年卻在派出所工作,自然能夠提升實際工作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當然,師資雙向流動的關鍵,還是要突破事業單位與企業單位之間不同人事制度造成的諸多障礙。

再次,建設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這方面,我國已積累了不少經驗,下一步的關鍵在於如何建設適用於職業教育的培養基地。職教教師需要培訓,但低效、不實用的培訓只會浪費教師的時間、熱情和學校的資源、精力。而建設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必須特別重視開發符合職教實踐需要的課程和培訓方式,更重要的是,必須安排真正熟悉職業教育需求、雙師型標準的院校領導高效管理這類培訓基地,同時必須配置相當數量的具備專業技能能力的專家群擔任培訓授課教師。

(華東師範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徐國慶)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