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健康中國可期 體育大有可為——專家解讀健康中國行動有關文件

2019-07-17 14:4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天津7月17日電 題:健康中國可期 體育大有可為——專家解讀健康中國行動有關文件

新華社記者張澤偉 吳俊寬 王浩宇

近日,我國出臺了健康中國行動有關文件——《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健康中國行動組織實施和考核方案》《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引發廣泛關注和熱議。專家認為,這些文件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指明了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和路徑,尤其是將體育運動的作用和價值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健康中國有了“路線圖”

健康中國行動有關文件的出臺,標誌著健康中國建設邁出關鍵步伐,取得重要進展。華南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盧元稹認為,黨中央、國務院在2016年發佈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是我國健康領域的首個中長期規劃,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健康領域最重要的文件之一,明確了衛生健康事業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但藍圖需要落地,如今出臺的健康中國行動有關文件,就是便於操作、便於參與的“路線圖”“施工圖”。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王正珍表示,健康中國行動有關文件讓健康中國建設有了具體的抓手,便於執行和落實到行動上。如《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列出15項專項行動,細化每一項行動的著眼點,明確了政府、社會、家庭、個人分別扮演的角色、應完成的主要指標,既明確責任和分工,又有利於形成“組合拳”。

另外,此次健康中國行動將主要健康指標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績效考核指標,作為各省(區、市)、各相關部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幹部獎懲使用的重要參考。“將健康指標納入‘政績’考核,意味著政策執行力度更強,彰顯國家提高國民健康水平、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決心。”王正珍説。

健康理念大革新

此次出臺的健康中國行動有關文件,有許多新的提法和亮點,刷新了傳統的健康理念,讓人們對健康和運動有了新的認識和定義。

新在哪?盧元稹解釋道:“過去,一説健康問題就覺得是衛生部門的事,一説生病就是打針吃藥,這次健康中國行動的有關文件,在觀念和認識上實現了多個轉變。首先,在定位上,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在策略上,從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轉變,過去更多關注的是臨床治療,現在把臨床之前的預防和臨床之後的康復都納入進來,尤其是把體育運動這種主動健康因素加進來,這是飛躍式的改變;在主體上,從依靠衛生健康系統向社會整體聯動轉變,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都要行動起來。”

國家層面對健康的觀念和認識已有很大進步,在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體醫融合中心主任郭建軍看來,每個人更應該樹立“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的理念,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盧元稹以青少年為例表示:“健康不僅是身體素質提升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整個健康觀念的改變。近些年,中小學生的體質在一定程度上下降,這就跟學校、學生和家長的認識有關,依然把考大學、上名校放在第一位,而忽視了體育鍛鍊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殊不知,在青少年時期忽視了身心健康,將會是終身的失誤。”

“運動是營養”

專家認為,體育運動有利於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能有效預防疾病,對慢病的防治也大有裨益。體育運動對於健康中國的建設至關重要,必須對體育運動的價值進行再認識。

王正珍透露,有數據表明,如果把不運動的人變成常運動的人,死亡率會相應減少10%。盧元稹也表示,最近在重慶萬盛召開的一個國際會議上,當地公佈了一個調查數據,近年來萬盛的體育人口增加到56%,慢病發病率減少了12%,醫保經費減少了20%。

如今,全民健身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盧元稹認為,當前應該把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務體系做得更加完備。提供最基本的體育服務,是政府的責任,要讓老百姓有地方訓練、有人指導、有社團可加入。只要全民健身的質量提升了,人民參與健身的程度提高了,健康水平自然會提高。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需要科學,政府和社會應該為科學健身提供普惠式指導,讓老百姓科學掌握運動頻次、運動時間、運動強度、運動方式。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等應大力提倡科學健身,組織有規律的健身活動,幫助大家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王正珍説。

如何運動才是合理的科學搭配?郭建軍表示:“單一的運動並不能滿足身體健康的所有需要,一種運動只能鍛鍊一種或幾種身體的機能,不同臟器的健康需要不同的運動刺激。不能完全憑個人愛好,從事了某種運動,丟掉了其他運動。運動也應該像吃飯一樣,要膳食平衡,營養搭配。”

體醫結合是關鍵

《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務模式。在幾位專家看來,將體醫結合作為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途徑,是抓住了關鍵和要害。

郭建軍表示,健康問題也存在一個“木桶理論”,國家衛健委負責醫療和營養,國家體育總局負責體育運動,這兩方面不論哪一方面缺失或成為短板,人都不可能健康。如今已有不少體醫融合的機構進行了有效的實踐和探索。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體醫融合中心就與北京多家大醫院合作,開展體醫融合,産生了體育醫學學科,為體醫融合積累了寶貴經驗。”郭建軍説。

國家體育總局、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北京體育大學等在運動處方的建設和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據王正珍介紹,目前已進行了12期運動處方師培訓,收到了良好效果,接受過培訓的醫生、教師、教練員很快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他們的工作中。一些企業和民間資本也大力參與運動處方的培訓、推廣和實施工作。

當然,體醫融合仍然是新事物,需要不斷探索、完善。郭建軍認為,體醫融合併不是體育部門和醫療部門的簡單合作,還需要統一的理論體系,要有科技先導。另外,一些原來由體育部門或醫療部門單獨制定的相關健康指標體系,也應該由多部門聯手做進一步的修訂和完善。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