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穩就業”交出高分答卷,國務院常務會議為何依然聚焦

2019-12-05 11:03 來源: “國是直通車”微信公號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多措並舉做好穩就業工作,要求大力支持靈活就業。

李克強指出,今年中國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全年就業預期目標提前實現。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前10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93萬人,提前實現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的目標。“穩就業”提前交出高分“答卷”。

“穩就業”何以交出高分“成績單”

除了提前實現全年就業目標,更值得關注的是,10月份的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僅為5.1%,環比下降0.1個百分點,低於5.5%的預期控制目標。

在國內外複雜的背景下,中國提前提前兩個月實現全年就業目標,城鎮調查失業率還控制在預期目標之下,實屬不易。

“就業穩中有進,側面反映出中國經濟的‘韌性’。”在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看來,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穩增長首要是為保就業,現在的數據很明顯,政府在就業方面下了大功夫。

就業是國民經濟的“晴雨錶”。今年交出的高分就業“成績單”,首先得益於中國宏觀經濟的穩定。前三季度,中國GDP增速達到6.2%,增速相對往年雖放緩,但也在合理區間,在GDP高總量的背景下,GDP增速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絕對增量也是巨大的增幅。

而據官方相關測算,6.2%的增長率,意味著經濟增長至少為中國帶來了超過1200萬個就業崗位。這是中國就業穩定的最大“靠山”。

這份“成績單”還得益於政策紅利推動。政府近年來先後出臺了多項利於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從減稅降費到放管服改革,從支持銀行融資到優化營商環境,系列幫助中小企業紓困解難的措施,給中小企業吃下“定心丸”,也解決了大量就業崗位。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累計返還失業保險275億元人民幣,累計減收社保費2725億元,預計全年釋放政策紅利超過3800億元。

這份“成績單”更得益於,産業結構優化調整,創新創業活力四射,新業態、新模式的層出不窮。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崗位為1.91億個,佔全年總就業人數的24.6%,新業態就業人數的增速大大高於同期全國總就業規模增速。

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看來,新業態、新模式是穩定就業的強大動能。在互聯網經濟發展和居民消費理念轉變下,服務型消費正在快速崛起,外賣小哥、快遞員、代駕、網店店主等服務型職業的需求愈發加大。

“靈活就業”成就業新增長點

但李克強總理並不諱言,當前國內外風險挑戰增多,穩就業壓力加大。要更大力度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完善促就業舉措。

長遠看,中國的穩就業仍需繼續發力,不能掉以輕心。中國勞動學會特約研究員蘇海南指出,當前中國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存在“有人沒事幹,有事沒人幹”的現象;而且,在外貿受到外部不確定性的衝擊,以及低端産業對外轉移的影響下,就業壓力不容小覷。

在這次會議上,李克強明確指出接下來“穩就業”要從四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求各地出臺更多支持新增就業崗位的措施,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靈活就業的規定。深入推進“雙創”,降低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申請條件。對農民工回鄉首次創業,地方可給予一次性資金支持。啟動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圍繞民生“短板”拓展公益性崗位。

“靈活就業”一般是指以非全日制、臨時性和彈性工作等靈活形式就業的人員。包括沒有雇工的個體經濟組織及其從業人員,比如從事社區便民服務、家政服務等各種臨時性勞務人員。

一般而言,隨著經濟增速下降,失業數量會上升。但這也並不是絕對,如果經濟發展過程中能夠出現其他拉動就業的積極因素,那麼即便增速下滑,就業規模也不一定會同步下降。

“目前看,中國靈活就業的迅速擴大,是當前穩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麗賓表示,新業態、新模式持續加快發展,對中國就業的貢獻越來越大,推動靈活就業人數佔比不斷攀升。

這或許就是李克強把“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靈活就業的規定”放在“穩就業”的諸多措施最先位置的用意所在。

新增就業,意味著就要想方設法“造”崗位、增加崗位。因此,李克強總理在會上再次強調推進“雙創”,尤其是支持農民工回鄉首次創業。在經濟提速換擋關鍵期,只有憑藉産業結構不斷調優,創新創業能力不斷增強,才能拓展更大的就業空間。

李克強還指出,要大力援企穩崗。將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費率、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及職工在崗培訓補貼政策延續1年。李克強在會上還強調,要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加強職業培訓基礎能力建設。

盤和林認為,“強技”是就業穩定的關鍵辦法。當前,中國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産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當一部分勞動者的技能無法適應企業升級之後對勞動力的要求,就會造成結構性失業。對於這部分有意願但能力欠缺的失業群體,國家應該出臺了一系列“強技”政策,並鼓勵職業技能學院在校內開展企業用工的“定制式”培養,減輕企業人才培養負擔。(王慶凱)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祁培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