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瞄準國際先進水平 更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戰略需求——解讀《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2020-04-30 12:20 來源: 氣象局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中國氣象局近日正式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氣象規劃》),這是大灣區氣象事業發展的行動綱領和重要依據。

《氣象規劃》出臺的背景

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上著名的三大灣區經濟體(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相比,具有人口密度最大、土地面積最多、海港群空港群眾多、基礎設施密集、人均GDP最低等特點。對照世界三大灣區天氣氣候特點,粵港澳大灣區同時也是典型的氣候脆弱區,受颱風、暴雨、雷電、大風、高溫等災害影響巨大。據統計,2018年大灣區各種氣象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159.2億元。為協力做好粵港澳大灣區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粵港澳氣象部門通力合作,持續32年的粵港澳氣象業務交流及合作會議,推動了三地在氣象科技、業務、服務、人才交流等領域合作,提升了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水平,為粵港澳大灣區作出了巨大貢獻。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一國兩制”方針,依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圍繞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統籌構建現代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體系,最大程度地保護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和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協同推進氣象強國建設,共同融入國家戰略發展大局。同時基於粵港澳三地氣象合作的良好基礎,從2017年8月開始,中國氣象局組織廣東省氣象局、香港天文臺、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啟動了《氣象規劃》的編制工作。

2018年9月,《氣象規劃》通過了由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曾慶存參加的專家論證會。此後,中國氣象局徵求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澳門基本法委員會,廣東省人民政府,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應急管理部、國務院港澳辦、自然資源部以及香港天文臺、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等有關方面的意見,形成《氣象規劃》送審稿。2019年1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韓正主持召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書面審議並原則通過了《氣象規劃》。《氣象規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佈後第一批審議通過的6個專項規劃之一。

提質大灣區氣象服務

《氣象規劃》主要從防減救災服務“安”民、公共氣象服務“利”民、生態氣候服務“惠”民三個方面加強優質氣象供給,保障灣區宜居宜業宜遊,讓大灣區的老百姓能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

防減救災服務方面,在“精”上下功夫,規劃實施後,將進一步提升氣象災害鏈綜合監測預警能力,搭建氣象災害分析研判“一張圖”,強化網格化災害風險預警業務,建立氣象信息發佈綜合樞紐,推進靶向式預警信息發送服務,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科普宣教,從而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使大灣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

公共氣象服務方面,在“融”上做文章,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的經濟發展需要優質公共氣象産品和服務供給。未來將提供精準型、均等化、個性化、多元化氣象服務。提供精準型服務,建立完善大灣區1公里或更精細的智慧網格預報服務;提供均等化服務,將氣象服務納入城市網格化管理平臺;提供個性化服務,建立以影響服務為方向、以客戶定制為特徵的新型專業氣象服務模式;提供多元化服務,推動將公共氣象服務納入大灣區政府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跨行業、跨地區、跨部門協同提升多元化、專業化氣象服務供給能力。

生態氣候服務方面,在“用”上深著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突出環境問題治理氣象先導聯動、綠色發展氣象基礎保障、氣候資源承載力評估、快速交通網絡氣象保障、港口群及海洋氣象保障、機場群氣象服務和宜居宜業宜遊氣候服務。

大灣區氣象事業發展願景

《氣象規劃》的發展目標分為2025年、2035年兩個階段。到2025年,建成互利合作、深度融合的大灣區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服務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完善氣象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全面發展人民更滿意的公共氣象、保障更有力的安全氣象、氣候更增利的資源氣象和環境更美麗的生態氣象,推動氣象信息産業健康有序發展,為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優質氣象服務,將大灣區氣象事業打造成我國氣象現代化、智慧氣象服務和“一帶一路”氣象合作的示範窗口。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灣區現代氣象業務、服務、科技創新和管理體系,氣象服務全面融入大灣區城市群發展建設各領域,氣象信息産業健康發展,智慧氣象發展水平、氣象科技創新能力、氣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兩區一基地”戰略內涵

《氣象規劃》提出的“兩區一基地”戰略定位具體是:智慧氣象發展先行區、氣象科技深度合作示範區、氣象全球戰略輻射基地。

智慧氣象發展先行區。共建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智慧氣象觀測網,打造智慧化、眾創型業務發展平臺,發展精準型、個性化、多元化的智慧氣象服務,搭建國際一流的氣象科技創新平臺和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著力激發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智慧氣象創新活力,建成資源高效利用、數據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約的智慧氣象發展先行區。

氣象科技深度合作示範區。創新體制機制,共創專業平臺,推進粵港澳氣象部門與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校合作,實現氣象科技發展和業務應用更加協同、氣象人才交流互動更加便利、氣象信息産業發展更加蓬勃,建成我國氣象科技深度合作示範區。

氣象全球戰略輻射基地。利用粵港澳各地區位優勢,強化大灣區氣象科技人才創新資源配置能力,構建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為推進氣象強國建設注入新動能,將大灣區建設成為氣象全球戰略輻射基地。

發展機制創新亮點

《氣象規劃》提出的創新三地氣象機制,主要聚焦在促進區域業務協同發展、開展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加強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健全人才交流培養機制4個方面打破體制機制障礙。

一是促進區域業務協同發展。充分利用不同體制優勢,探索全新合作共享模式。建立並完善粵港澳三地災害會商、信息互通、協同處置機制,實現區域內防災減災先進技術裝備共享共用,協同開展應急服務。

二是開展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充分利用粵港澳三地有利於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優勢,建立開放互通、佈局合理的區域氣象科技創新體系。重點在大灣區氣象數據共享、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技術、精細化天氣預報預警技術、氣候變化影響與應對、海洋大氣綜合探測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三是加強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建設跨越粵港澳三地以雲端服務為重點的大灣區信息基礎設施,完善氣象數據質量控制與標準化管理,實現便捷接通的氣象數據共享平臺及技術分析系統。建立健全氣象數據開放政策和共享機制,推進大灣區氣象數據實時雙向開放、信息交換、資源共享。

四是健全人才交流培養機制。創新大灣區氣象人才交流培養機制、氣象人才引進共用機制,加大高層次領軍人才和中青年骨幹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加強國際氣象人才合作,集聚具有國際水平的氣象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提高氣象技術服務的國際化水平。

鞏固擴大氣象合作

《氣象規劃》著眼大灣區建設全局和氣象長遠發展需求,充分認識和利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充分發揮粵港澳各地區位優勢,全面推進內地與香港、澳門氣象協同發展、互利合作,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氣象事業發展大局。

《氣象規劃》提出優化“一帶一路”氣象服務,針對“一帶一路”建設標誌性工程。推動互聯網氣象服務、移動客戶端氣象服務等能力輸出,為境外的中資機構、中國公民提供及時準確可靠的預警信息服務。推動防災減災決策氣象服務能力輸出,優化和完善預警體系,建立“一帶一路”區域天氣預警的聯防聯動機制。同時,加強國際間氣象交流合作,充分發揮大灣區面向國際的戰略示範基地作用。

加快互聯互通和民生融通

未來,氣象部門認真貫徹落實《氣象規劃》建設任務,加快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深化民生領域融通,加強規劃和政策上的銜接,促進粵港澳三地在數據、技術、能力的共建共享。綜合觀測方面,進一步加強海上探測能力合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相控陣天氣雷達試驗網建設和應用,在港珠澳大橋沿線增設氣象監測設備。預報技術方面推進大灣區智慧網格預報産品合作,加強區域數值天氣預報和服務能力。氣象服務方面,進一步推進大灣區服務的協同機制,嘗試開展更精細化的格點服務應用,粵港澳三方繼續開展航空、航運及港珠澳大橋交通氣象服務相關技術合作。預警聯動方面進一步細化粵港災害性天氣預警聯防合作制度。開放合作方面,建立國際化的創新融合機制。緊盯國際綜合減災科技、管理等發展前沿,融合大灣區氣象科技創新力量,加強防災減災先進技術與裝備研發合作,探索跨境人員預警信息服務的關鍵技術,探索發展敏感行業、敏感人群可能出現的風險危害影響預報技術,為決策者應對各類突發事件提供數據和科技支撐。

以“三中心三平臺”建設為重點

《氣象規劃》中明確提出推進“三中心三平臺”的重點建設任務,通過建設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國際氣象人才培訓中心、亞洲航空氣象服務中心、氣象科技融合創新平臺、智慧氣象雲端計算平臺、氣象眾創開放共享平臺,實現規劃發展目標。

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主要任務是“科技攻關”,建設世界一流的精細化氣象監測預警預報體系、氣象科技創新中心和科研成果産業化基地。

國際氣象人才培訓中心是“人才聚集高地”,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層次氣象骨幹人才、氣象預報專業技術人員、行政管理人才培訓體系,加快推進大灣區人才協同發展。

亞洲航空氣象服務中心是“智慧氣象領航”,積極發展航空氣象監測及預警服務,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氣象部門合作,提供更多基於影響的航空天氣服務。

氣象科技融合創新平臺是“聚焦成果轉化和應用”,開展大灣區建設發展相關氣象科學問題研究,強化氣象基礎理論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智慧氣象雲端計算平臺是“構建資源池”,形成“雲+端”業務架構,統一調度和按需支配計算、網絡、存儲資源,推進資源整合、流程優化和業務協同。

氣象眾創開放共享平臺是“激活創業創新”,推動大灣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雙向開放、信息交換、資源共享,共建産學研一體化的開放型創新共享平臺。

推進《氣象規劃》落地實施

圍繞服務國家戰略,立足推動氣象事業在粵港澳三地高質量發展,推動落實《氣象規劃》各項任務。

一是構建科學工作機制。完善規劃實施的領導和協調機制,從強化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推動落實規劃各項任務。

二是高質量起草政策文件。推動印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等相關配套文件,每三年滾動修訂,形成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把任務一項一項分解,一件一件落實。

三是紮實推進重點任務建設。《氣象規劃》從創新發展機制、提供優質氣象服務、突破氣象核心技術、夯實氣象發展基礎、深化國際合作五方面提出重點任務。落實各項任務要以重大項目建設為切入點,完善大灣區氣象投入機制,加強對氣象基礎設施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科普宣傳等方面的支持,並組織各地各部門積極有序推進。

氣象部門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各地方、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把《氣象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實到位,將大灣區氣象事業打造成氣象現代化、智慧氣象服務和“一帶一路”氣象合作的示範窗口,形成更高水平的防災減災保障體系,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黃頔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