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打造氣象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長三角模式”——解讀《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氣象保障行動方案》

2021-01-13 10:37 來源: 氣象局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氣象保障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氣象保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未來,如何從服務構建“三區”到打造氣象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長三角模式”,相關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一張藍圖——形成氣象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長三角模式”

《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區域氣象高質量協調發展新格局,全面建成氣象服務一體化發展新體系。到2035年,形成氣象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長三角模式”,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帶動力。

一張藍圖,描繪出長三角一體化氣象保障服務美好未來。據了解,2025年近期目標的關鍵詞是“建設”,聚焦長三角氣象服務一體化,著力構建“三區”,即長三角氣象服務一體化發展樣板區、氣象高質量發展引領區、氣象開放創新先行區。2035年遠期目標的關鍵詞是“長三角模式”,在2025年階段性建設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並推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氣象保障模式,在全國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形成國際影響力。

緊扣“一體化”“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三區”中的長三角氣象服務一體化發展樣板區,將探索發展“氣象與經濟社會一體化”“氣象事業發展一體化”兩個“一體化”。“融入、借力、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未來,長三角氣象部門將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組織體系、借力長三角一體化政策等資源以及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各項具體工作中發展氣象事業,形成氣象與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同時,長三角將形成氣象協同觀測“一張網”、氣象信息資源共享“一朵雲”,打造長三角一體化和智慧化的氣象預報、服務和創新“三平臺”,並從組織協調、項目共建共享、一體化服務、聯合創新、社會化發展等方面建設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氣象事業內部發展一體化。

氣象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將探索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三維突破。

質量變革,指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目標導向,從氣象服務産品、技術、系統、機制、評估等環節進行全方位變革,提高氣象保障服務專業化程度和可控性,增加有效和高質量供給,優化供給體系質量。根據不同的需求,長三角將研發一體化的氣象服務技術和産品,從觀測數據採集,到産品通過統一平臺可視化輸出的整個流程都將進行過程性質量控制,並通過質量效益評估,確保氣象服務供給效益。

效率變革,是要著力破除制約效率提升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通過建立市場機制,優化營商環境,引入多元社會資源,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共同發展氣象産業,實現氣象經濟快速發展,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動力變革,是要實現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在推動氣象服務高質量供給的同時,豐富氣象服務科技內涵,激發科技創新動能,增強氣象事業發展內生動力。

氣象開放創新先行區則是面向國際,進行更全面地開放和創新,在政策和科創能力等方面先行一步,參與國際競爭,使得長三角成為中國建設氣象強國的窗口和前沿陣地。

五大創新點——推動事業發展主體、區域發展機制、業務佈局、服務佈局、科技創新機制變革

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各項需求,《行動方案》被定位為氣象保障行動方案。在《行動方案》整體框架下,長三角氣象保障服務格局將發生五大創新性改變。

首先是長三角氣象事業發展主體變革。按照“融入、借力、服務”長三角中發展氣象的思路,《行動方案》對接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綱要、國家氣象事業發展總體要求,充分考慮了區域內各級政府、部門、社會、企業發展需求。未來,長三角氣象事業發展將變成政府、部門、社會多元化主體的“共同牽掛”,氣象部門為各大主體提供的服務效益越高,氣象事業將得到更多關注和支持,實現更好地發展。

其次是區域氣象事業發展機制變革。《行動方案》明確建立以省部合作為基礎的長三角一體化氣象保障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負責長三角一體化氣象保障工作的統一領導和統籌協調。中國氣象局將加強政策指導支持,三省一市各級政府將加大對氣象保障支持力度,三省一市氣象部門加強與國家級氣象業務單位合作交流和業務協同,形成保障合力,加快推進氣象保障任務落實。各級部門職責分工的進一步明確,對提升長三角氣象保障工作謀劃和推進效率有積極作用。

第三是氣象業務佈局變革方面。基於“一張網”“一朵雲”“三平臺”建設思路,長三角氣象觀測數據不再“分散”採集,將實現都市圈精細化雷達觀測網,港口、航道、海島、海岸線自動氣象站網和激光測霧雷達網,生態和旅遊氣象觀測網,長三角交通氣象觀測網等一體化融合,發展智慧觀測和社會化觀測。“一朵雲”將實現氣象信息資源共享,包括建設長三角基礎氣象數據雲平臺,實現長三角基礎氣象數據一體化採集、共享;同步建設長三角氣象服務數據雲平臺,融入長三角大數據中心建設,建立互聯開放的氣象大數據服務機制,將“氣象公共雲”的數據和産品與社會各行業相關數據深度相融,進一步提升氣象數據和産品的應用效率和貢獻率。

在觀測和數據共享的基礎上,長三角氣象保障將形成一體化的預報平臺,包括覆蓋長三角區域的超高分辨率和多尺度的數值預報系統、颱風及中尺度對流系統的預報預警業務系統、環境氣象預報預測分析系統和港航一體化海洋氣象業務系統。同時,圍繞長三角一體化氣象服務保障的重點領域和重點任務,整合長三角各地氣象部門的服務資源,建立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服務業務平臺,提升預警統一發佈、防災減災、公共氣象服務等核心功能。

聚焦核心技術領域,實施聯合攻關,共建長三角氣象科技開放創新平臺,力爭在區域數值模式、颱風預報、人工智慧技術應用、航空氣象、遠洋導航、交通氣象、生態氣象等領域産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重要創新成果,增強科技成果轉化的內生動力。

四是推動氣象服務佈局變革方面,落實“長三角一體化不是一樣化”,堅持長三角氣象部門各揚所長,組建長三角氣象服務“夢之隊”,即長三角分佈式氣象服務九大分中心,提升區域氣象服務技術和産品研發能力。依託上海建立環境氣象服務分中心、航空航運氣象服務分中心和中國(上海)遠洋氣象導航中心;依託江蘇建立公路交通氣象服務分中心和能源氣象服務分中心;依託浙江建立海洋資源氣象服務分中心和生態氣象服務分中心;依託安徽建立人工影響天氣氣象服務分中心、旅遊氣象服務分中心和現代農業氣象服務分中心。

五是氣象科技創新機制變革。科技創新由項目驅動向産業驅動轉變,提出以産業發展方式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實現氣象科技産學研用緊密結合。

一方面建立區域氣象科技聯合攻關機制。積極設立長三角氣象科技開放基金,發揮區域氣象科教資源密集優勢,引導開展聯合攻關,促進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建立一體化氣象人才政策體系,設立長三角氣象高層次人才計劃。

另一方面建立區域氣象産業眾創平臺,打造“一站式、互動化、可定制、可應用”的氣象數據應用平臺。鼓勵民間社會資本創建氣象産業發展扶持基金。未來,通過眾創平臺,有技術和創意的個人或團隊,可以一站式獲取數據、數據處理標準和方法以及扶持基金,實現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一體化前景——氣象防災減災、氣象服務等向“一體化”加速邁進

天氣不分省界,一場暴雨可能影響長三角多個地區。長三角區域將統一發佈氣象預警,保障氣象預警內容一致、發佈渠道統一。這其中,不僅包括建設與預警管理部門標準化對接的預警信息共享發佈平臺、與公共發佈渠道對接的智慧化發佈渠道,還將聯合開展區域內中小河流洪水、城市內澇氣象風險預警,實現暴雨預報向影響預報的延伸,為社會公眾防災避災提供支撐,為政府決策部署、部門應急聯動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服務。同時,積極探索建立相互銜接一致的跨區域氣象預警聯動標準體系。

根據《行動方案》,重大氣象災害區域防禦將被納入長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議題。針對具有區域特徵的重大氣象災害,將建立區域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標準體系。區域氣象災害應急預案一經啟動,區域各相關部門將統一開展氣象災害防禦應急響應行動。

在可以預期的未來,一體化氣象服務又將怎樣呈現呢?以交通氣象服務為例,當一艘滿載著將要運往“義新歐”中歐班列貨物的海輪徐徐駛向港區那一刻,它便有了由交通氣象服務分中心提供的涉及長三角區域的海上交通、水水轉運、公路交通、軌道交通等形成的一攬子氣象服務保障方案。面上的氣象要素服務,也將向線上的專業氣象要素服務,如江面大風、道路濕滑、軌道結冰等服務轉變。

在旅遊氣象服務方面,長三角地區旅遊資源豐富,旅遊跨度較大。未來,長三角旅遊氣象服務中心將推出區域全天候的“氣象薦遊”服務,讓長三角的市民和遊客體驗更加個性化、精細化的旅遊氣象服務。如,陰雨天氣到粉墻黛瓦的古鎮、古街遊玩別有情調,大霧天氣適合到有霧凇雲海的黃山旅遊,低雲天氣在上海中心能看到“雲霧繚繞”……

在生態氣象服務方面,針對長三角的空氣質量指數、水體質量、植被固碳釋氧能力、植被覆蓋度和生態質量指數等生態環境參數,未來將進行高時空分辨率評估,提供高時空分辨率水體植被生態氣象監測服務。

和常規氣象保障相比,長三角一體化氣象服務不僅實現了地域突破,而且更為智慧化。如,設計和提供長三角通風廊道監測産品、污染物入流和出流評估等産品,為長三角大氣污染精準防治及靶向性管控提供氣象服務支撐。同時,還將在突出地方氣象服務産品特點的基礎上,逐步實現長三角區域普適性的氣象服務産品標準化。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