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就《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答記者問

2021-03-26 11:53 來源: 生態環境部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有關司局負責同志就《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答記者問

日前,生態環境部與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與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有關負責同志就《實施方案》出臺的背景、意義和主要內容等回答記者提問。

1. 問:農業面源污染具有哪些主要特點?

答:面源污染也稱非點源污染,按照來源的不同,可細分為農業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等。農業面源污染,是指農業生産過程中由於化肥、農藥、地膜等化學投入品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水産養殖廢棄物、農作物秸稈等處理不及時或不當,所産生的氮、磷、有機質等營養物質,在降雨和地形的共同驅動下,以地表、地下徑流和土壤侵蝕為載體,在土壤中過量累積或進入受納水體,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分散性。固定污染源通常具有明確的坐標和排污口,而農業面源污染來源分散、多樣,沒有明確的排污口,地理邊界和位置難以識別和確定,無法開展有效的監測;二是不確定性。固定源污染物的排放通常具有明確的時間規律,容易確定排放量和組分,而農業面源污染的發生受自然地理條件、水文氣候特徵等因素影響,污染物向土壤和受納水體運移過程中,呈現時間上的隨機性和空間上的不確定性;三是滯後性。固定污染源通過管道直排進入環境,能夠對環境質量産生直接影響,而農業面源污染受到生物地球化學轉化和水文傳輸過程的共同影響,農業生産殘留的氮磷等營養元素通常會在土壤中累積,並緩慢的向外環境釋放,對受納水體環境質量的影響存在滯後性;四是雙重性。固定源污染物成分複雜,常含有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有害物質,往往直接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嚴重損壞,而農業面源污染物以氮、磷營養物質為主,利用好了對農業生産是一種資源,只有進入受納水體或在土壤中過量累積,才是污染物。

由於農業面源污染的上述特點,難以確定監管對象和治污主體,常規生態環境管理模式難以滿足日常工作需要,從而對治理模式、監測體系、監管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2. 問:目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進展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難點有哪些?

答: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十三五”以來,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大力實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攻堅行動,全國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減少,三大糧食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分別達到40.2%和40.6%;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穩步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分別達到86.7%、80%。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提高到83.4%,同比上升8.5個百分點,劣V類水體比例下降到0.6%,同比下降2.8個百分點。

但是,我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仍任重道遠。一是源頭防控壓力大。相比于工業、城市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起步晚、投入少、歷史欠賬多,面臨著既要還舊賬、又不欠新賬的雙重壓力,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形勢依然嚴峻。二是法規標準體系不完善。農業面源污染相關統計數據分散,調查、評估和監測等技術規範尚不健全,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驗收、運維等規範管理工作有待加強。三是環境監測基礎薄弱。農田尺度面源污染監測網絡雖已建成運行,但流域—區域尺度監測網絡尚未形成,無法及時掌握農業面源污染狀況和變化情況。四是監管能力亟待提升。監督指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機構還不健全,人才隊伍建設欠缺,專業支撐保障能力薄弱,缺乏科學評估及可量化、可操作的考核體系。

3. 問:《實施方案》出臺的背景、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答:“三農”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為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建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政策制度和技術體系,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制定了本《實施方案》。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因其自身的顯著特徵,是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突出難點,現階段我們既要認識到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對整體環境影響不容忽視的重要性,又要認識到需要久久為功的長期性。在充分考慮工作基礎、人員力量、實踐經驗等因素的前提下,堅持“突出重點、試點先行”的總基調,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逐步削減土壤和水環境污染負荷,促進土壤和水環境質量改善。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事關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綠色發展,事關城鄉居民的水缸子、米袋子、菜籃子,更是關係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對於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補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突出短板、建設美麗鄉村具有重要意義。

4. 問:《實施方案》的基本原則、工作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麼?

答:《實施方案》按照統籌推進、突出重點,試點先行、夯實基礎,分區治理、精細監管,政策激勵、多元共治的基本原則,一是深入推進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以化肥農藥減量化、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為重點,因地制宜建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庫;二是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機制,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完善標準體系,優化經濟政策,建立多元共治模式;三是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督管理,開展農業污染源調查監測,評估環境影響,加強長期觀測,建設監管平臺,逐步提升監管能力。

到2025年,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農業生産佈局進一步優化,化肥農藥減量化穩步推進,規模以下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水平持續提高,農業綠色發展成效明顯。試點地區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初步建成,監督指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法規政策標準體系和工作機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重點區域土壤和水環境農業面源污染負荷顯著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和監管制度全面建立,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5. 問: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將如何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工作?

答: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現階段將根據《實施方案》具體安排,指導全國加快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優先解決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國家重點戰略發展區域的突出問題,促進水土環境質量改善,不斷促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是分區分類實施“源頭減量-循環利用-過程攔截-末端治理”措施,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秸稈“五料化”利用、農膜回收等行動,促進畜禽糞污還田利用,推動種養循環,因地制宜建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庫;二是以建立“政府-市場-農戶”多元共管共治體系為核心,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相關法律法規、標準體系、經濟政策、共治模式等方面政策機制;三是以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督管理為核心,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負荷評估,建設農業生態環境野外觀測超級站和農業面源污染監管平臺,不斷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監管水平;四是強化示範引領,建設一批以污染防治、調查監測、績效評估等為主要內容的試點示範工程,形成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典型模式,完善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體系,探索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績效評估。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