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精神力量——文化和旅遊部負責同志就《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答記者問

2021-08-13 19:0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8月13日電 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精神力量——文化和旅遊部負責同志就《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答記者問

新華社記者 周瑋、余俊傑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文化和旅遊部負責同志就學習貫徹《意見》有關問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採訪。

加強頂層制度設計 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問:《意見》出臺的背景和意義?

答: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績,一批珍貴、瀕危和具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有效保護,社會廣泛參與、人人保護傳承的生動局面初步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與此同時,在工業化、城鎮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一些項目的傳承存在困難,依然存在後繼乏人的問題,保護工作基礎相對薄弱,政策保障力度和機構隊伍建設亟待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利用的整體水平與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的地位還不相稱,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還有短板差距,有必要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頂層制度設計。

《意見》全面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決策部署,準確把握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歷史方位和重大意義,充分吸納和體現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從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局和戰略高度,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是做好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尊重基本內涵 弘揚當代價值

問:《意見》對做好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提出了哪些基本要求?

答: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做好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産各項工作符合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公民的價值準則,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産工作正確方向。

《意見》強調,要堅持黨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領導,鞏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支持、引導和規範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形成有利於保護傳承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要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不斷鞏固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回應社會各界關切,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融入人民群眾生産生活,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要堅持依法保護,廣泛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全面落實法定職責,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執法監督檢查。要堅持守正創新,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産基本內涵,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産當代價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融入現代生活 服務國家戰略

問:在非物質文化遺産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意見》有哪些安排部署?

答: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程中,必須努力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戰略性資源的重要性,持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融入現代生活,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切實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産在促進經濟發展、城鄉建設、社會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精神力量。

《意見》提出,要加強國家重大戰略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建立區域保護協同機制,加強專題研究,舉辦品牌活動。要在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及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産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作用,加大脫貧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專業支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促進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要積極推動內地和港澳、大陸和台灣地區的交流合作,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增進文化認同、維繫國家統一中的獨特作用。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有效保護前提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遊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

提高區域性整體保護水平 鼓勵興辦傳承體驗設施

問: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30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2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館。《意見》從哪些方面進行了銜接?

答: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我國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制度。目前,我國已設立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對非物質文化遺産及其得以孕育、發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整體保護。《意見》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重大決策部署,明確要繼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落實有關地方政府主體責任,促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效銜接,提高區域性整體保護水平。此外,《意見》還提出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村落保護、城市建設相結合,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産特色村鎮、街區,全面推進“非遺在社區”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體驗設施是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陣地。目前,中央預算內投資已安排經費約14億元,支持各地建設了19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利用設施,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有力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有效促進了當地居民就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在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著建設管理制度不夠健全、設施類型和功能比較單一、社會資金參與不夠等問題。為此,《意見》對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體驗設施的建設類型、主要功能等作出規範,提出要形成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傳承體驗中心(所、點)等在內,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遊等功能于一體的傳承體驗設施體系。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傳承體驗設施。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龐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