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科研經費管理再改革——加大激勵力度,擴大項目管理自主權

2021-08-16 08:18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科研經費管理再改革
加大激勵力度,擴大項目管理自主權

國家統計局今年發佈的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24426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基礎研究經費1504億元。整體投入排名世界第二。

根據中國科協統計的數據,目前我國科技工作者總人數超過9100萬,位居世界第一。

“錢有了,人多了,但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卻和每年科研投入不相匹配,被‘卡脖子’的核心技術仍然很多,基礎研究中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偏少。”中國科學院一位老院士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

“多”與“少”,矛盾、衝突的根源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業內人士認為,除了我國科研基礎薄弱、發展時間不夠長的客觀原因外,科研經費在申請、管理、使用方面存在不少“難點”“堵點”“痛點”也是其中的重要選項。

8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公佈,從7方面提出25條“硬核”舉措,為科研經費“鬆綁”,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自主權;加大科研人員激勵力度;減輕科研人員事務性負擔,一系列公眾關切、期盼已久的政策措施、制度安排落地,引發科技界的強烈反響。

預算、撥付、報銷,科研經費管理使用有“三難”

“從2001年開始,我國基本確定了科研計劃全面實施課題項目制管理,形成了一段時間以來的科研課題立項管理模式。申請做科研項目基本需要三大步驟:課題申報(做預算),立項撥款,發票報銷,每走一步都難。”遼寧大學副教授劉長溥告訴記者。

做預算曾經是科研人員最頭疼的事:科研還沒開始就要為怎麼花錢頭疼,“這不符合科研規律,而且預算過細也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買醬油的錢不能打醋”。

科研人員王剛(化名)日前給記者發來一份國家基金項目的申請表格,其中的“經費概算”劃分得很細,總體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直接費用又分為資料費、數據採集費、會議費/差旅費/國際合作與交流費、設備費、專家諮詢費、勞務費、印刷出版費等。

“因為‘買醬油的錢不能打醋’,有時幾年的項目,第一年就要決定開幾次研討會,邀請多少專家,買哪些耗材和設備;項目下來後,如果科研有需要,但不在預算裏,就是有錢也難辦事,這明顯不符合科研規律。”王剛介紹,項目申請書的編寫,其中預算部分很詳細,無論是三年,還是五年的項目,開始之前,未來若干年的各種耗材,設備採購,都要精確列表;設備要精確到型號,甚至三方比價;但事實上技術更新很快,做幾年後的設備計劃實在不切實際。而且未來幾年出差目的地,滯留天數,都要有精確計劃;招碩博生數量,月資助額度,都要寫明,這些內容都沒有實際意義;申請書投遞前,還經常需要聯絡很多代理公司,湊足三方報價,還要到處尋找耗材列表。

科研經費的報銷越來越難,是科研人員反映的另一個突出問題。

“當前的財務管理過細,科研人員不得不耗費大量時間在報銷上。”《中國研發經費報告》項目負責人、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孫玉濤教授説,很多一線科研人員“苦不堪言”地忙著貼票、報銷、算賬等,還可能誘發科研人員財務報銷造假的風險。

孫玉濤反映的問題確實很普遍。記者拿到了一份某高校的財務報銷細則,裏面的條款異常“嚴格”:除了辦公費金額比例限制10%,流程也很煩瑣。

舉個例子,如果該校科研人員要想買一本與科研有關的圖書資料,需在送交錄入前完成資産登記,光這個步驟就有四大流程:第一步填寫《圖書購入原始憑證單》;第二步與學院資産專管員聯絡,錄入學校圖書管理系統並生成“單據號”;第三步持帶有單據號的憑證單和原始票據到學校資産管理與經營監管處審核;第四步持圖書、檔案驗收單和原始票據到學科建設辦公室錄入。

25條“硬核”舉措旨在解決三大難題

7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孫玉濤説:此次公佈的《意見》從7大方面提出了25條具體舉措,核心是破除不符合科研規律的經費管理規定,更好激勵科研人員潛心科研。

針對三大難題給出解決方案,此次改革呈現出諸多亮點。

“比如《意見》提出要簡化預算編制,按設備費、業務費、勞務費三大類編制直接費用預算。直接費用中除50萬元以上的設備費外,其他費用只提供基本測算説明,不需要提供明細,就是為了解決‘買醬油的錢不能打醋’的問題。”孫玉濤説,在人才類和基礎研究類科研項目中推行經費包乾制,不再編制項目預算,都是按照科研規律在給科學家使用科研經費“鬆綁”。

孫玉濤表示,配備科研財務助理,提供預算編制、報銷等專業化服務,也能讓科研人員從煩瑣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

“科研創新活動,人是核心,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最重要的是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我認為《意見》最大的亮點,是要改變我國科研經費管理中重設備輕人員、重‘硬體’輕‘軟體’的導向。本次改革明確提出加大科研人員激勵,提高科研項目間接費用比例,科研項目經費中用於人的費用可達50%甚至60%,且可以全部用於績效支出。”孫玉濤介紹,其所在的項目課題組在調研中了解到,不少高校教授稅後工資在大城市難有體面的生活,培養的研究生剛工作薪水都比導師高,科研人員的現實窘境是“有錢辦事,沒錢吃飯”。為此,他説:“《意見》應該會讓科研人員的收入有所提高。”

“《意見》第七條給我們科研人員很大的鼓勵,因為提高間接費用比例非常有必要。科研經費直接部分是不能發工資的,科研人員的工資很大部分來自間接經費。目前經常出現科研經費還有很多、但已經發不出工資的情況。”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副研究員戴陸如告訴記者。

“最後一公里”,好政策還需落地、落實、落細

“這次《意見》出臺,是我國科研經費改革的新突破,科研人員在激動之餘,最關心的是什麼時候落地、落細、落實。”孫玉濤説,“國家很多改革是方向性和原則性的措施,需要部門和單位根據改革總體框架制定實施細則,讓好政策具體落到實處。本次改革中的簡化預算編制、配備科研財務助理等舉措以前就有類似政策,有些部門和單位已實施,但更多的單位還沒有落地。”

孫玉濤説,以項目預算編制為例,2014年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不得在預算申請前先行設定預算控制額度”;2016年進一步規定“下放預算調劑權限”。

“即使如此,仍然需要主管部門和項目承擔單位在財務制度上進行改革,要不然也難以在具體項目執行中落地和落實。”孫玉濤説,預算編制只是一個例子,這樣的例子很多,主管部門和科研單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科研經費管理與財務、審計、紀檢監察等相關制度的銜接不夠,缺乏統一認識和清晰界限,“真正把好事辦好,為科研人員‘鬆綁’,還需要多個部門配合。所以,此次《意見》也明確提出,有關部門要聚焦科研經費管理相關政策和改革舉措落地‘最後一公里’,加快清理修改與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不符的部門規定和辦法,科技主管部門要牽頭做好督促落實工作。”

記者了解到,改革完善科研經費管理確實存在“落地難”和“落實難”的問題。“作為基層科研人員,我希望這個好政策能切實解決‘最後一公里’的落地難題。如果能簡化預算和報銷手續,單位提高行政效率,科研人員就能減少不必要的精力能耗,專心科研工作。”北京某高校一位青年科研人員告訴記者。

“國家科研經費的管理,嚴格的財務制度是必要的,要避免科研人員亂花納稅人的錢;但同時也應該要按照科研規律,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讓他們安心科研工作,這需要各家單位按照國家政策,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細則。”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任曉剛説,此次《意見》明確提出要擴大經費包乾制實施範圍,這是探索給科研人員真正“鬆綁”的改革舉措,不妨多點嘗試,看看具體效果。(記者 袁于飛)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