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常會:創造條件為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中考提供更多機會

2021-12-30 17:49 來源: 南方都市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12月2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和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的措施。

此次國常會的提法,延續了此前的政策部署。會議提出,切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為主、公辦學校為主,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嚴禁收取借讀費、贊助費。創造條件,為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中考提供更多機會。高校招生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傾斜力度。

“延續了開年以來的中央要求。”一位長期關注流動兒童教育的研究者告訴南都,“説明中央在持續盯著地方落實。”

今年3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曾在國新辦就“十四五”規劃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稱,將繼續推動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降門檻,進一步完善政府購買學位政策,特別是將隨遷子女佔比比較高的民辦學校優先納入政府購買學位範圍。

他當時披露了一個關鍵數據,2020年85.8%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或者享受政府購買學位的服務。“這個比例和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公辦學校就讀的比例是大體相當的。”他説,“從去年情況來看,只有三個省份的比例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曾有學者將隨遷子女教育情況評價為“入學不易升學更難”。“進入新世紀以來,針對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國家相繼頒布實施了四個代表性核心政策以及若干異地中高考政策,但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公平、異地升學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現有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戶籍制度等是制約隨遷子女教育公平的主要制度性障礙。”來自瀋陽師範大學的一篇論文稱。

據南都此前報道,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編寫的《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評估了16個城市流動兒童入學政策的友好程度。分析發現,各地主要採用“積分入學制”和“材料準入制”明確流動兒童能否入讀義務教育階段的公辦學校。

其中,採用積分入學制的地區,對父母個人素質(如學歷、技能、發明)、個人基本積累(如居住年限、工作、社保、公積金)等要求各有側重。而材料準入制最大的特點是不穩定,例如,對“連續繳納社保”和“連續居住(租房完稅證明)”的要求時寬時緊,抬高了隨遷子女入讀公辦學校的門檻。

大體上看,常住人口規模比較小的城市,對流動兒童更為友好。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看來,流動兒童的入學門檻不宜過高,大多數普通勞動者很難滿足要求。

另一方面限制來源於異地中考政策。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流動人口服務中心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佈的一篇論文分析了60 個城市的異地中考政策差異。研究發現,60個城市的異地中考政策總體較為寬鬆,但區域差異明顯;北京、天津、上海的異地中考政策限制條件較多;東部地區、華南地區的教育資源緊張,教育供需矛盾較大。

作者建議,調整以戶籍為限定條件的升學考試製度與錄取制度,建立以學籍為基數的動態調整機制;將隨遷子女納入流入城市的教育發展規劃中去;加強流入與流出地教育政策之間的銜接,保障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升學與錄取工作。

雖然相當一部分地區都出臺了異地中考政策,但部分地區附加了對報考學校的限制。例如,有的地區政策較為“寬容”,允許異地中考時報考重點高中;有的地區僅允許報考普通高中;還有的地區不允許報考普通高中,僅能報考中等職業學校。“異地中考政策顯著影響隨遷子女的高中教育選擇,且不同入學門檻有著不同的影響作用。”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講師陳宣霖在今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分析。

隨遷子女教育問題一直在中央政策關注範圍內。近年來發佈的中央全會公報、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等均有涉及。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國常會提出,“創造條件,為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中考提供更多機會。”

目前看,多地在政府規劃中逐步納入了關於隨遷子女內容。12月初發佈的《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提出提高隨遷子女的教育服務保障水平強化流入地政府責任以公辦學校為主將隨遷子女全部納入流入地義務教育保障範圍。逐步將外來常住人口納入流入地中等職業教育、 高中教育、 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範圍健全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完善隨遷子女異地升學考試製度探索建立以本地學籍、居住年限、連續接受教育年限等為依據的中高考報考制度全面保障隨遷子女享有平等教育權利。

“促進社會公平很重要的是保障教育公平。”此次國常會通稿提到。(記者 宋承翰)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于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