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開啟氫能産業新賽道

2022-03-24 08:04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從清潔低碳氫能為燃料的“飛揚”火炬,到穿梭在冬奧賽區的千余輛氫燃料電池汽車,讓氫能成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綠色辦奧”理念的重要體現之一。3月23日,備受關注的《氫能産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簡稱《規劃》)正式發佈,為我國氫能産業有序高質量發展,描繪了更多值得期待的美好圖景。專家表示,氫能是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推動氫能産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對於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意義重大。

明確産業發展定位

對於氫能利用及産業屬性問題,行業內外一直有著不同的看法。此次《規劃》明確了氫的能源屬性,對氫能産業中長期發展定位進行了闡述。

“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載體。”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翔表示,與電能類似,氫能是常見的二次能源且需要通過一次能源轉化獲得,不同之處在於氫能的能量密度高、儲存方式簡單,是大規模、長週期儲能的理想選擇,為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消納提供解決方案。

王翔説,氫能具有清潔低碳屬性和跨界應用潛力,可廣泛應用於交通、工業等領域,也是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優質替代能源。通過廣泛推廣氫能在用能終端的應用,將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氫能産業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將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王翔解釋道,氫能産業技術密集、覆蓋面廣、帶動效益強,通過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持續加強産業創新體系建設,不斷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材料瓶頸,能夠實現産業鏈良性循環,未來氫能産業規模有望實現持續增長。

《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産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噸至20萬噸/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萬噸至200萬噸/年。

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産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以及供應體系,産業佈局合理有序,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到2035年,形成氫能多元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明顯提升,對能源綠色轉型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佈局産業鏈創新

目前,我國氫能産業處於發展初期,相較于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産業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部分關鍵核心零部件和基礎材料依賴進口等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指出,氫能技術鏈條長、難點多,現有技術經濟性還不能完全滿足實用需求,亟需從氫能製備、儲運、加注、燃料電池、氫儲能系統等主要環節創新突破,重點突破“卡脖子”技術。

對此,王翔表示,必須堅持創新發展道路,加大對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並在市場應用中迭代升級,才能夠實現從“跟跑”到“並跑”乃至“領跑”的轉換,從而保持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據悉,《規劃》從聚焦關鍵核心技術、聚焦創新支撐平臺、聚焦專業人才隊伍、聚焦國際合作機遇等方面對氫能産業鏈創新能力建設進行部署,強調對綠色低碳氫能制、儲、輸、用各環節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持續推動氫能先進技術、關鍵設備、重大産品示範應用和産業化發展,構建氫能産業高質量發展技術體系。

“全球氫能均處在發展起步期,需要結合技術研發、産業基礎以及技術經濟性實際情況來統籌佈局。推動氫能産業有序發展,須堅持穩慎應用、示範先行,穩步推進氫能多元化示範應用。”國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長劉亞芳表示,要以市場應用為牽引,綜合考慮各地方資源稟賦、技術及産業基礎、市場需求和地方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因地制宜推動在重點地區開展氫能産業發展示範,統籌推動氫能在交通、儲能、工業等方面多元化應用,並依託示範工程支持開展關鍵技術裝備突破。

歐陽明高建議,應儘快建立氫能創新平臺,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打造自立自強的科技體系。同時,氫能利用是世界各國共有之義,必須堅持開放合作的態度,不斷凝聚各方創新成果,推動形成國際氫能應用良好生態。

統籌安全性與經濟性

類似電池安全之於電動汽車和電化學儲能行業,氫安全在氫能産業發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必須努力做到萬無一失。如何統籌做好氫能應用的安全性和經濟性?

“安全性是氫能産業化發展的基礎和內在要求,經濟性是氫能産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劉亞芳表示,《規劃》確立了“安全優先”的基本原則,強調加強氫安全相關技術創新,明確對氫能利用採取全鏈條安全監管,“比如,提升對氫能制取、儲存、運輸、加注和應用全産業鏈全過程安全的管理水平,推動氫能産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安全技術協同發展,落實企業安全生産主體責任和部門安全監管責任,落實地方政府氫能産業發展屬地管理責任等。”

在經濟性方面,《規劃》提出了氫能制取、存儲環節經濟性要求和支持政策:一是合理佈局制氫設施,構建清潔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氫體系。在焦化、氯鹼、丙烷脫氫等行業集聚地區,優先利用工業副産氫,鼓勵就近消納,降低供給成本。在資源豐富地區,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示範,逐步擴大示範規模,逐步降低成本。

二是開展儲氫方式應用,不斷降低儲運成本。提高高壓氣態儲運效率,加快降低儲運成本,有效提升高壓氣態儲運商業化水平。推動低溫液氫儲運産業化應用,探索固態、深冷高壓、有機液體等儲運方式應用。開展摻氫天然氣管道、純氫管道等試點示範。逐步構建高密度、輕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氫能儲運體系。

三是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支持性電價政策。健全覆蓋氫儲能的儲能價格機制,完善市場化機制,探索氫儲能直接參與電力市場交易。

針對此前很多行業在發展之初存在門檻過低、無序競爭的情況,王翔表示,各地方在研究制定氫能産業發展規劃和支持政策時,應充分考慮本地區發展基礎和條件,統籌謀劃、合理佈局,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嚴禁盲目跟風、一哄而上,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避免造成基礎設施和資源浪費,嚴禁以建設氫能項目名義“跑馬圈地”,嚴禁在氫能産業規劃制定、投資規模、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方面相互攀比,推動氫能産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記者 顧陽)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郝瑀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