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家文物局關於公佈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的通知》的解讀

2022-12-29 16:37 來源: 文物局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近日,《國家文物局關於公佈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的通知》(文物考函〔2022〕1316號)正式印發,以下簡稱《通知》),為便於大家更好了解有關情況,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評定開展的背景是什麼?此次入選單位具備什麼特點?

答: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評定於2022年4月啟動,從31家申請評定、62家申報立項單位中,最終確定19家評定單位和32家立項單位,至此,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建成55家,立項80家。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自2010年啟動以來,逐漸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命力,逐步從行業內工作變成國家任務,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內容,受到各級政府關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大型古遺址保護利用融入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兼顧了文物安全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不僅為國際文化遺産保護領域提供了中國經驗,更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助力。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品牌效應不斷彰顯,各地積極踴躍參與,並主動佈局,浙江、湖北、福建、山東、安徽等省份近年來紛紛評選發佈省級考古遺址、文化遺址公園;隨著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理念和模式被廣泛接受、日益成熟,涌現了一批各項工作紮實、具備評定和培育條件的單位,新評定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十分必要。

國家文物局總結了前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經驗,修訂印發《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發佈了評定工作通知,制訂了工作方案。對於24個省份申報的93家申報單位,嚴格按照“材料審查—現場考核—專家評議—黨組審定”等流程,經組織37位專家現場考核,11位專家評議投票,8位專家復核,並報請國家文物局黨組審定後確定最終名單。在初審階段即加強核實,以文物安全、違建整改、管理運營、可行性研究不足等原因,取消了4家申請評定和16家申請立項單位考核及評議資格;在發佈名單的同時,國家文物局專門發文各有關省級文物主管部門,針對所有申報單位提出指導意見。通過評定工作以評促改,推動各單位及時彌補短板,引導更好運營、創建和培育。

國家文物局廣泛聽取地方和專家意見,此次評定單位數量是歷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評定最多的一次。未進入最終名單的單位,有一些也僅僅是差之毫釐,有望在進一步整改完善後達到進入標準。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評定結果呈現三個特點:

一是深度展現本體價值。此次評定單位和立項單位在國家意義、歷史意義、文化意義方面具有典型代表性,體現出中華文化鮮明標識,符合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為中華文明精神地標的要求。如泥河灣、學堂梁子以及石峁、淩家灘、上山等是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探源重要研究對象;鄴城、遼上京、統萬城、長白山神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承載。

二是充分實現社會意義。入選單位涉及21個省市區,年代上限至舊石器,下限至明代,有聚落、城址、窯址、礦址、陵園、寺院等,分佈于城市中心、城郊、鄉村、戈壁、綠洲等不同地理位置。保護利用模式因地制宜,融入城鄉發展,具有多樣性、創新性和示範性。如鄭州商城依託文保工程和博物館,形成城市中心市民休閒場地;湖北屈家嶺整合農業、林業等資源,打造農谷小鎮;邛窯聚焦瓷業振興,建成文創産業基地等。

三是突出發揮各自特色。19家評定單位中,均建有或在建遺址博物館、陳列館、展示館,考古研究保護、展示闡釋、管理運營等各項工作都相對突出,規劃實施路徑明確。32家立項單位也都設立獨立法人資格的專門管理機構,制訂建設發展目標,在考古、研究、保護、規劃落實以及展示服務建設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尤其是受到當地政府高度重視,保障突出,持續推進。如河南二里頭在央地共建支持下,建成遺址博物館等硬體設施,持續開展考古發掘不斷取得新成果,成為夏商文化研究高地;江西漢代海昏侯國聚焦展覽科研,設立漢文化研究基地;浙江安吉古城遺址借助社會力量參與運營管理,發揮考古遺址公園綜合效益。

問: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和立項的數量越來越多,漸成體系,請問下一步的重點有哪些?

答: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承載和重要內容,國家文物局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對標黨的二十大關於建設“文化強國”目標任務,抓緊研究制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戰略規劃,健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各項規章制度、標準,“十四五”期間形成評估退出機制,並指導各地進一步完善考古遺址公園各項工作,爭取再評定一批。

二是推動共建共享。充分發揮省級文物主管部門主動性,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拓寬社會力量參與渠道,共同打造公園展示服務和遺址博物館展陳精品工程,更好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公眾多樣需求。

三是發揮示範引領。高起點、高站位謀篇佈局,更好構建考古遺址公園體系;引導省級、小型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帶動更多文物資源活化利用;貫徹新發展理念,引領體制機制創新實踐,為促進文物“活起來”提供借鑒案例。

問: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與大遺址有何聯絡?與一般的公園有什麼本質不同?公眾走進考古遺址公園能有哪些收穫?

答:國家文物局制訂併發布《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明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研究闡釋、保護利用和文化傳承方面具有全國性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間。

關於“大遺址”的概念,2005年8月,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印發《大遺址保護專項經費管理辦法》進行了明確,大遺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國古代歷史各個發展階段涉及政治、宗教、軍事、科技、工業、農業、建築、交通、水利等方面歷史文化信息,具有規模宏大、價值重大、影響深遠特點的大型聚落、城址、宮室、陵寢墓葬等遺址、遺址群及文化景觀。自“十一五”起,國家文物局連續發佈大遺址名單,並點出了大遺址保護利用的歷史背景,“大遺址保護面臨機遇和挑戰,快速發展的城鄉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生産、生活和盜掘文物的犯罪活動以及千百年來自然力的破壞,使許多本已異常脆弱的大遺址本體及其環境風貌受到致命威脅。設置大遺址保護專項,搶救保護祖國珍貴的文化遺産,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

簡而言之,大遺址最主要目的是為了系統性、完整性保護,基於價值和工作開展需要,國家文物局以五年規劃為抓手,從全國33.3萬處古遺址、古墓葬文物中挑選出了150處作為代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則是通過打造國家級考古文化公共空間,做好文化遺址的保護利用展示示範,除本身價值之外,還要考量考古工作、展示闡釋、管理運營等要素,從各地申報對象中予以評定和引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與大遺址關係密切,現有的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55家評定單位中的54家、80家立項單位中的58家均為“十四五”大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大遺址都是一個動態的名單,是根據各地對於重要古遺址古墓葬的重視和支持力度,按照考古、保護、展示、運營等方面工作開展情況來確定的;是“國家文物保護專項經費”和“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資金”重點支持對象。我們鼓勵各地更好發揮大遺址作用,爭取將部分各方麵條件都適合的大遺址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但同時各地應實事求是,開展可行性論證,對遺址的本身條件、地方經濟社會條件及管理條件進行客觀評估,科學審慎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與綠化休閒為主的城市公園、以及遊樂為主的主題公園存在著內涵、目標和功能的不同。首先它是“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承載,是國家歷史文化價值闡釋者和中華文明重要標識地;其次它是基於文化遺産得到更好保護利用為前提的公園,考古研究和成果展示轉化貫穿于整個建設過程,也是管理運營的重點,它的建設往往週期更長、需要專業隊伍的參與;更重要的是它的最大功能在於對標 “文化強國”“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通過考古成果轉化、文化遺産傳承、生態環境改善等,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公眾走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蔚然成風,“十三五”期間的36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每年平均接待遊客達4000萬人次。人們可以通過考古現場觀摩、遺址遺跡的展示、出土文物的欣賞、文創的消費、考古發掘和文物修復的體驗,在遊憩的同時,接受考古熏陶、歷史教育、藝術涵養,深入了解遺址蘊涵的文化與歷史,理解國家民族的發展歷程,探尋人類社會的過往與將來,激發學習熱情,掌握鄉情、省情和國情,特別適合周邊遊、週末遊、研學遊和親子遊。

問:下一批評定會在什麼時候啟動?會有總量限制嗎?

答: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歷經12年的發展,各地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中,切實感受到城鄉環境的改善、當地文化品牌的提升,創建熱情愈發高漲。不僅本次暫未能進入評定名單的12家申報單位,正鼓足了勁取長補短爭取再來,80家立項單位也有不少摩拳擦掌,大力推動有關工作。及時啟動下一批,讓大家有期盼,工作有動力。

同時,目前的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與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産數量相比,還不足以構成完整體系,很多類型還存在缺項或稍顯單薄。鋻於此,我們設想在“十四五”期間即2025年底前,爭取組織開展第五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評定工作。

至於總量限制,目前還沒有。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制訂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發展戰略,從建設“文化強國”的高度,構建體系、嚴格標準、細化程序、定期評估,實施進入和退出的動態管理,確保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高質量發展,敬請大家關注和支持。

問:剛才您介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實施動態管理,有退出機制,請問退出機制會怎麼實行?評定單位和立項單位都會有被退出的可能性嗎?

答:評定單位和立項單位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會有被退出的可能。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已作出明確規定,立項單位自立項之日起三年內未開展任何考古研究、文物保護項目和配套設施建設工程的,將有一次書面通報整改機會;一年內仍未整改的,取消立項,三年之內不得再次申報。

評定單位管理和運營不當,監測評估或巡查後落實整改要求不到位,發生責任事故或造成文物損毀,已不具備開放條件的,國家文物局將視情節輕重全國通報或撤銷評定結果。被撤銷評定結果的,三年之內不得再次申報。

國家文物局將依據以上規定,進一步細化評估監測辦法和細則,形成定期評估發佈機制,並結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自身文物保護規劃和公園建設規劃落實情況實施專項督導,對存在問題單位實施 “黃牌警告”和“公告退出”,對創新成效明顯的單位進行推介。通過動態管理,將促進各地更加審慎研究創建的可行性,更好長遠規劃公園可持續運營管理,更好促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有序發展。

問:立項單位和評定單位有什麼區別?從立項單位到評定單位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其中哪方麵條件最關鍵?

答:評定單位是國家文物局經法定程序正式確認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能使用國家文物局發佈的規範名稱;立項單位是評定單位的培育對象,距離評定單位還有一些硬性條件和具體工作需要完善,還不能使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名稱。

立項單位申報評定單位,應該要具備以下6個條件:自然和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害或破壞行為已得到控制或糾正、建設項目審批手續齊全、建設項目符合考古遺址公園規劃、考古研究工作計劃有序實施並出版考古報告等研究成果、已向公眾開放或具備開放條件、無重大安全隱患。

具備以上條件,地方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提出申請。國家文物局將對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及評定細則,組織材料審核、現場考核、專家評議以及必要的復核等程序,遴選出符合條件的單位並公佈。有志於創建的單位可對照評定細則,從“資源條件”“考古、研究和保護評價”“展示與闡釋”“管理與運營”4個方面進行自我評估,取長補短,守正創新,並精準提煉和突出闡釋遺址的國家、歷史、文化意義,才有可能躋身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列。

在所有的要素中,地方政府的重視是首要關鍵。根據前四批評定工作開展情況來看,獨立法人資格的管理機構設置和違法建設有待整改是申請單位過不了初審關口的2大 “攔路虎”,“展示與闡釋”“管理與運營”得分不高則是阻礙申請單位評定的2個主要方面。這4個方面都是需要在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下,加大機構隊伍建設、注重規劃引領落實、持續投入和科學運營,才能有效解決和提升。從立項單位到評定單位,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地方政府保持恒心,保障土地、資金、人才,並積極引導社會各界投入,善於爭取當地公眾支持,才能有望取得成功。我們也能看到55家評定單位中,有著突出社會效益的單位,如三星堆、良渚、盤龍城等,都是當地重視,積極創新,眾力推動的結果。

問:此次評定單位中二里頭遺址,立項單位中的學堂梁子遺址等在近期取得重大考古收穫,國家文物局也進行了專門發佈,請問考古研究工作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能否介紹一下這2處遺址的下一步工作重點?

答:考古研究工作對於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來説,一是發揮著基礎性支撐作用,考古遺址公園的價值認識、整體佈局、內涵闡釋、保護措施、展示手段都要建立在充分考古和深化研究的前提下逐漸厘清,逐步實施。二是發揮著標識性指向作用,通過以遺址及其環境為主體開展考古研究,具備科研、教育、遊憩功能,達到研究闡釋考古遺址、保護利用和文化傳承的目的,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區別於一般公園的最大特點,也是服務於公眾的最主要目標。

鋻於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和高質量發展,應始終有機銜接考古研究工作。

您提到的二里頭遺址,學堂梁子遺址都是持續開展考古研究,有力支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重要例子。這2處遺址在今年9月的2次發佈會上,發佈了最新考古成果,其中二里頭考古揭示了多網格式的結構佈局,是探討早期國家都城制度、手工業與社會經濟、禮儀與喪葬制度等問題的重要線索;學堂梁子遺址發現了“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該化石已於今年12月順利提取、離土出艙,進入修復、觀測和研究環節。為進一步分析“鄖縣人”體質特徵、演化地位及其文化與技術特點和適應生存方式,解讀遠古人類起源與演化進程提供關鍵材料。

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洛陽,是繼隋唐洛陽城、漢魏洛陽城之後,洛陽市建成的第3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文物局將指導河南省文物局、洛陽市人民政府,統籌洛陽大遺址片區保護利用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群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持續推動二里頭考古發掘,推動夏商周重大課題攻關研究,支持建設國內一流綜合考古基地;另一方面完善央地共建體制機制,加大遺址本體和周邊環境整治,支持建設考古研學示範基地。

為確保學堂梁子遺址“鄖縣人”3號頭骨的現場發掘與提取工作在安全和充分科技保障下進行,國家文物局指導當地搭建起1000多平方米溫濕可控、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考古方艙。推動發掘過程數字化和多學科取樣,共拍攝數字圖片20萬張,採集樣本3500多份。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指導考古機構對“鄖縣人”3號頭骨做精細研究,對伴生石製品和動物化石做系統觀測,開展多學科聯合攻關;指導當地做好遺址的保護和展示利用工作,推進學堂梁子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支持打造中國古人類研究和展示利用高地。(文宣)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龐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