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為中小微企業恢復增長再加把勁

2023-02-07 08:33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近日,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助力中小微企業穩增長調結構強能力若干措施》(下稱“《措施》”),進一步推動穩增長穩預期,著力促進中小微企業調結構強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整體而言,《措施》將此前系列分散的穩增長、調結構政策合併,更具系統性。同時,更加注重綜合施策、協同聯動。每項政策都明確了部門主體,強調多部門聯合發揮效用,有利於形成長效協同機制。”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孫文凱説。

切實解決生産經營困難

去年以來,受益於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的落地見效,中小微企業經濟運行保持回穩態勢。但當前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中小微企業面臨訂單缺、成本高、回款慢、融資貴等問題,影響企業發展的信心和預期,穩增長面臨較大挑戰。

“由於疫情長期衝擊,內外需求不振,大眾消費意願不足。且受地緣政治影響,國際市場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仍居高位,中小微企業處於産業鏈末端,加之國內勞動力成本剛性上升,成本壓力較大。”孫文凱認為,中小微企業普遍面臨盈利能力減弱帶來的資金壓力,回款週期變長、還本付息壓力大讓企業現金流愈發緊張。

在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朱玉看來,《措施》針對中小微企業當前面臨的生産經營困難,從融資促進、擴大需求、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穩價等方面,通過延政策、增信貸、降成本等措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信心。其中,明確提出結合實際優化調整2022年底到期的階段性政策。

“這些政策包括,對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的稅費減免政策,包括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徵增值稅、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減免、中小微企業新購設備器具抵免所得稅、個體工商戶個人所得稅減免,以及對特定行業的稅收減免政策,包括生産生活性服務業納稅人加計抵減、公共交通運輸服務免徵增值稅、研發費用扣除。”孫文凱表示,中小微企業、個體戶和困難行業仍是下一步到期稅費支持政策延續的重點對象。雖然我國實施多年的減稅降費改革,稅負水平已低於國際水平,繼續進行大規模持續性減稅降費的空間不大。但考慮到2023年是疫情之後我國經濟復蘇的重要一年,作為跨週期調節的一些稅費支持政策,應該考慮適度延續。

此外,留抵退稅政策是增值稅政策的組成部分,通過增值稅立法落實稅收法定之後,可以使該項制度的確定性進一步增強,市場預期也更為清晰。在考慮財政承受能力的基礎上,將留抵退稅政策逐步擴大到所有行業、企業,並建立較為簡潔和規範的留抵退稅操作程序,讓納稅人可以更加簡便、準確地每月計算確認留抵退稅額。

為企服務要主動靠前

為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各級政府部門已經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出臺組合拳幫扶政策。“調研中發現,企業普遍反映,針對小微企業財稅政策落地效果較好。但一些政策落地,如穩崗就業、金融機構延期還款等獲得感不強。把政策紅利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幫扶成效,還需要政府部門、企業自身和社會三方共同努力。”朱玉認為,對政府部門而言,應當主動靠前服務,紮實推進政策落地。

中小微企業數量眾多、涉及行業龐雜、經營地點分散,這給政策落實提出了更高要求。朱玉建議,應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強化政策宣傳輔導,積極摸排企業最真實、最直接、最迫切的訴求,才能提供精準化服務。同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政策,迅速響應企業需求,確保政策實效性。

解決企業訂單少、需求不足的困境是政府發揮“有形的手”作用的關鍵舉措。《措施》以支持技術改造,加大政府採購,擴大汽車、綠色智慧家電消費等為發力點,為中小企業發展開闢更廣闊市場。政策要以長期增長為目標、以法治護航、以服務企業和人民為中心,讓居民放心消費、企業放心投資,加快經濟正向循環。落實過程中,應簡化中小企業參與壁壘,比如政府採購應該儘量簡化和明確,以避免中小企業因未知和手續繁雜而不參與。

具體而言,應制定更加優化和有效的刺激消費政策方案及配套措施,加大消費券發放力度。同時促進供給側升級,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創造新需求,促進新技術新産品新模式發展,鼓勵中小企業通過積極創新完成消費潛力轉化。

“我國的投資需求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可以嘗試從投資需求入手來擴張總需求,從而産生經濟的聯動效應。加大政策採購向中小微企業傾斜力度,同時要關注地方債務問題和穩定房地産開發投資。”孫文凱説。

以轉型升級增強競爭力

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既要做好幫扶、也要抓好發展。通過轉型升級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中小微企業提質增效、提升抗風險能力的必然選擇。《措施》從健全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數字化賦能轉型、加大人才興企支持力度等,促進中小企業調結構、強能力。

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創新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22年底,我國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35.5萬家,較上年增加5.7萬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32.4萬件,同比增長21.8%。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51.2萬件,佔國內企業擁有總量的65.1%。與此同時,我國“專精特新”等優質中小企業群體不斷發展壯大。2019年至2022年,已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萬多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997家。

“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浪潮中,中小微企業不進則退,必須積極轉型升級尋求突破,才能謀求更好發展。”朱玉表示,要主動學習研究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典型模式和典型經驗,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的融通發展道路。中小微企業應和大型企業在産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等方面實現更高效、更便利的對接,獲得龍頭企業的開放技術、市場、標準、人才等創新資源,成為産業鏈供應鏈上穩定一環。同時,要按照工信部推出的數字化轉型建設指南,結合自身實際需求,制定數字化轉型路線,踏入數字經濟“快車道”。

但也要看到,目前中小微企業對數字化轉型內生動力不足。究其原因,企業難以理解和把握業務流程中需要運用數字化技術的場景,導致數字化轉型與實際業務脫節,數字化轉型對企業效益提升作用不能充分釋放,進一步減弱了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動力。

此外,我國大多數中小微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都處於初級階段,整體經驗不足,缺乏先進經驗和適用方案,數字化專業人才匱乏,數據資産積累薄弱、數據採集率低,數據孤島現象嚴重。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門檻較高,不僅技術挑戰強、資金投入量大、轉換成本高,還要面臨短期收益低、業務再造難、短期效益不明顯等風險。

孫文凱建議,加大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定向開放面向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金融服務産品。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社會投入機制,加強資金扶持。建立適應産業發展的數字化評價標準和監管體系,研究出台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評價標準、評價指標體系以及更具針對性的指導性文件。

“要完善中小微企業創新人才引進制度,支持其大力引進高層次數字人才。鼓勵更多專業化服務機構為中小微企業設計數字化轉型助手工具,以及為相關員工進行培訓等,加快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孫文凱説。(記者 李芃達)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馬文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