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有信心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解讀《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

2023-12-12 07:5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 題:有信心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解讀《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

新華社記者 高敬

近日,國務院印發《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在國務院新聞辦11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表示,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全面落實行動計劃的各項措施,有信心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比2020年下降10%

劉炳江説,《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是我國繼2013年發佈《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8年發佈《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之後的第三個“大氣十條”,明確了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總體思路、改善目標、重點任務和責任落實。

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控制在1%以內;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總量比2020年分別下降10%以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濃度分別下降20%、15%,長三角地區PM2.5濃度總體達標,北京市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內。

他表示,本次出臺的行動計劃堅持突出工作重點,堅持PM2.5改善為主線,明確PM2.5的下降目標;堅持系統治污,大力推進産業、能源、交通結構調整,尤其交通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量化指標最多,突出氮氧化物、VOCs等多污染物協同減排;強化聯防聯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經由“2+26”城市調整為“2+36”城市,長三角與京津冀協同打通,整體解決東部地區的大氣污染。

劉炳江説,今年以來,我國空氣質量有所波動,這既有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因素,也有氣候條件影響,反映了大氣污染治理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需要我們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重點區域有所調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擴至“2+36”城市

行動計劃明確,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和汾渭平原,但與此前相比,所涉及的城市範圍有所調整。

2013年“大氣十條”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共47個城市劃為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2018年《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將重點區域調整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長三角地區和汾渭平原共80個城市。

劉炳江介紹,此次行動計劃將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總數調整為82個。其中,長三角南部的城市PM2.5基本穩定達標,不再列入重點區域;蘇、皖、魯、豫四省交界地區城市PM2.5濃度較高,成為污染比較突出的地區,因此將山東南部、河南中南部等城市納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更有利於開展大範圍的區域聯防聯控,調整後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從“2+26”城市擴為“2+36”城市。

此外,行動計劃也調整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的部分城市,使一個省份只在一個重點區域內。

交通領域綠色低碳轉型量化指標多

此次印發的行動計劃部署了9項重點工作任務,涉及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其中一大亮點是更加突出交通綠色低碳轉型,提出了多項量化指標,如到2025年,鐵路、水路貨運量比2020年分別增長10%和12%左右;重點區域公共領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城市物流配送、輕型環衛等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於80%;年旅客吞吐量5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橋電使用率達到95%以上……

劉炳江説,對重污染天氣的監測顯示,氮氧化物是拉動PM2.5快速上升的主要因子。近年來,我國運輸結構調整卓有成效,“公轉鐵”工作進展明顯,鐵路運輸量連續6年增長;推廣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零排放移動源推廣有進展;累計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近4000萬輛,機動車清潔化水平提高;機場、港口碼頭非道路機械電動化大規模推進。

他介紹,下一步,貨運結構調整更加聚焦關鍵領域,包括煤炭、重點行業、港口等領域。機動車清潔發展更加強調新能源化,抓好公共領域車輛和重型貨車兩個重點,促進清潔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要求重點區域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於80%,在火電、鋼鐵、煤炭、焦化、有色、水泥等行業和物流園區推廣新能源中重型貨車,發展零排放貨運車隊。

同時,強化非道路移動源綜合治理,成品油質量更加突出全鏈條監管,有關部門對油品的進口、生産、倉儲、銷售、運輸、使用“六個環節”開展監管,使油品質量得到保證。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郝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