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統籌考慮需要和可能

2024-06-21 09:02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需要和可能是關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對重要範疇。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實現共同富裕這一重大問題時,強調“要統籌考慮需要和可能”;在論述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時,強調“我們要結合我國發展需要和可能,做好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建設”。統籌考慮需要和可能,是統籌兼顧方法論的具體體現,是對辯證唯物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對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需要,體現社會或個體對發展的內在需求與期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滿足需要的過程。可能,是對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把握和發展趨勢的預判,要求從客觀實際出發、從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出發積極作為。需要和可能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脫離可能的需要往往流於“空想”,不考慮需要的可能也會失去實質意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要把兩者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和謀劃,立足當下、放眼長遠,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實事求是、循序漸進,既體現引領性和前瞻性,又注重務實性和可操作性,既不墨守成規、陳陳相因,也不主觀臆想、好高騖遠,從而使各項工作更加適應時代要求、符合發展規律、反映人民意願。

統籌考慮需要和可能,是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什麼時候二者兼顧得好,事業開展就順利,反之就會導致工作受阻、事業延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5%左右,就是兼顧了需要和可能,既考慮了促進就業增收、防範化解風險等需要,並與“十四五”規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相銜接,又考慮了經濟增長潛力和支撐條件,體現了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要求。當前,各地都想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是積極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需要”,但各地又要考慮自身的“可能”。由於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區位條件等的不均衡是客觀存在的,各地的“可能”也不盡相同。因此,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防止一哄而上、搞一種模式。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證明,只有統籌考慮需要和可能,才能把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有機統一起來,使各項工作既積極主動又紮實穩健。

從更宏闊的視野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物質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有共性的也有個性的,有階段性的也有長期性的,對此我們要進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要深入把握我們的基礎和條件,特別是要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深刻把握我國發展所具有的優勢,不斷增強信心和底氣,塑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最大可能”。

統籌考慮需要和可能,要求領導幹部提高科學思維能力,堅持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統一,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在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貫通需要和可能,在設定目標、校準目標、實現目標中統一需要和可能,在檢驗成果、評價成果、共享成果中把握新的需要和可能。在這一過程中,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至關重要。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掌握需要和可能的第一手資料,分析二者的內在實質及辯證關係,對影響需要和可能的內外部因素保持敏銳察覺,使各項工作與我國發展階段相適應、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相協調。(秦龍)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