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進一步釋放新型城鎮化內需潛力

2024-08-12 07:58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等四項重大行動
進一步釋放新型城鎮化內需潛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提高至2023年的66.2%,城鎮常住人口達到9.33億,城市數量增加至694個,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當前,我國已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後期,城鎮化率增速將有所放緩,但仍有提升空間。”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高國力表示,新型城鎮化是統籌投資和消費的結合點,蘊藏著巨大的內需潛力。

國務院日前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部署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等4項重大行動。如何落實好相關任務?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

《計劃》部署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提出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等6項任務。

“城鎮化最基本的趨勢是農村富餘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張蔚文表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應以進城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為重點、兼顧城市間流動人口,多管齊下、多措並舉,讓農業轉移人口不僅願進城、能進城,還要留得住、融得進。

張蔚文認為,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讓農民進城後能夠長期穩定在城市生活,要分類施策、兩手發力:有意願、有能力、有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可逐步成為城鎮戶籍居民;不願落戶或不滿足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可在常住地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同時,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保障好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確保農民在城鄉之間可進可退。”

對城市政府而言,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需要必要的成本。張蔚文建議,應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挂鉤機制,健全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挂鉤機制,提高城市政府的積極性。

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

《計劃》以冀中南等城鎮化潛力較大的集中片區為重點,兼顧其他城鎮化率低且人口規模大的縣(市、區),部署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認為,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有利於優化生産力佈局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利於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於促進就業增收和增進人民福祉。

在黃漢權看來,《計劃》提出的舉措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行性,“潛力地區人口規模較大、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是農業轉移人口的主要來源地。同時,這些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區位交通便利、有一定的産業發展基礎,具有承接産業轉移的獨特優勢。”他舉例説,皖北地區近年來精準對接長三角地區生産配套需求和産業轉移,不斷壯大特色優勢産業集群,城鎮就業吸納能力提升明顯。

“同時要看到,潛力地區有部分位於農産品主産區,應堅持集中佈局、點狀開發、緊湊發展,在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三區三線’的前提下,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黃漢權説。

實施現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動

《計劃》提出,實施現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動,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培育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佈局。

“都市圈是創新要素最密集的地區,是實體經濟的集聚地,也是先進技術的發源地和應用場。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可以有力推動區域産業轉型升級和先進製造業發展。”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認為,重點要推動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向周邊延伸、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周邊覆蓋、部分産業向周邊轉移,實現中心城市與周邊城鎮共同發展。

比如提升城際通勤效率,促進充分就業。“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是都市圈形成的前提。”尹稚認為,應打通未貫通路、瓶頸路,發展與都市圈通勤相匹配的市域(郊)鐵路,降低通勤成本、提升通勤舒適度,為改變城鎮化空間形態的“一城獨大”創造條件。

又如強化産業分工協作,促進功能互補。“近年來,産業鏈的中下游、産業集群的邊緣部分在多數超大特大城市周邊已出現明顯‘溢出’,部分城市甚至出現創新資源的‘溢出’,如廣東深圳科創企業向東莞、惠州擴散。”尹稚認為,應順勢而為,推動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形成“總部+基地”“研發+生産”等産業聯動格局,更好發揮各城市比較優勢,提高産業集群競爭力。

再如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增進民生福祉。“應促進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共享,重點加強中小城市公共服務建設,引導促進中心城市的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向周邊輻射擴散。此外,還應推動都市圈應急、生態、治安等協同聯動。”尹稚説。

實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由外延擴張式發展轉為內涵提升式發展。“實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有利於促進城市服務優化、環境改善、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讓城市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有利於增強城市防災減災能力,保障城市運行安全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也有利於擴大有效投資、提高就業水平、促進消費升級,為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表示。

針對城市發展中最突出的短板弱項,《計劃》部署實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以人口規模大、密度高的中心城區和影響面廣的關鍵領域為重點,加快補齊城市安全韌性短板,明確了今後五年城市建設最迫切最突出的任務。

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一些老舊小區建設年代較為久遠,小區內房屋和公共設施已出現嚴重老化和安全隱患,急需改造加固;一些小區環境及配套設施、適老化設施建設滯後,需要補齊完善。”王凱説。《計劃》提出,紮實推進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有序實施城鎮房屋建築更新改造和加固工程。

加快推進“三大工程”建設。《計劃》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加快解決工薪收入群體住房困難;推進城中村改造,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態環境;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能力。“這是建立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的關鍵舉措。”王凱説。

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城市燃氣、供水、排水、供熱、綜合管廊等就像人體的“神經”和“血管”,是維持城市正常運行、滿足群眾生産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礎設施,是城市的生命線。《計劃》提出,加快城市燃氣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加強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和管網互通,強化城市道路交通運行基礎。(記者 劉志強)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