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糧食生産總體順利 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解讀前三季度“三農”發展情況

2024-10-25 22:0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0月25日電 題:糧食生産總體順利 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解讀前三季度“三農”發展情況

新華社記者 于文靜、魏弘毅、胡旭

前三季度農業生産形勢如何?農民增收如何發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進展如何?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在25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進行了回應。

糧食産量今年預計突破1.4萬億斤

國新辦發佈會數據顯示,今年夏糧早稻豐收到手,夏糧産量2995.6億斤,比上年增加72.5億斤;早稻産量563.5億斤,保持穩定。截至10月24日秋糧收穫進度達82.5%,是一個豐收季。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表示,我國糧食産量在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的基礎上,今年預計將首次突破1.4萬億斤。“菜籃子”産品供應充裕,前三季度豬牛羊禽肉産量7044萬噸,國內水産品産量增長4.5%,蔬菜水果品類豐富、供給充足。

張興旺説,今年我國糧食生産總體順利,雖然局部氣象災害比較重,但從全國面上看,農業災情是近幾年較輕的一年。從各地反映和專家測産情況看,絕大多數省份是增産的,個別省份地區因災減産,算大賬秋糧增産明顯。

據介紹,今年中央財政加大對糧食生産支持力度,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現了全覆蓋,提高了小麥、早秈稻最低收購價。各地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間作套種,秋糧面積穩中有增,並落實適當增密、提高播種質量、水肥一體化、“一噴多促”等關鍵措施,促進大面積均衡增産。

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潘文博表示,以增密度為切入點,畝均株數不斷增加;以整建制為著力點,帶動均衡增産。比如玉米單産提升整建制推進縣畝株數,少的增加100株,多的增加300至400株;小麥整建制推進縣畝産較上年提高了5.1%左右,帶動小麥平均畝産提高10公斤左右。

“雖然稻穀、小麥供需狀況還是比較好的,但是我們玉米産需的缺口還比較大,大豆仍然主要依靠進口。”張興旺説,全國糧食供需處於緊平衡狀態,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確保糧食穩定安全供給的弦一刻也不能放鬆。

多措並舉維護農民種植養殖收益

當下,全國各地秋糧陸續豐收上市。糧食能否賣個好價錢,事關農民收益和種糧積極性。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李敬輝表示,將緊盯秋糧購銷動態,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抓好秋糧政策性收儲、市場化收購及購銷市場調控,保障種糧農民收益。

10月中下旬,河南和江蘇省內符合條件的地區已啟動中晚稻托市收購;近期,中儲糧在黑龍江等主産區也啟動新季玉米儲備收購;大豆加工補助、儲備收購等政策正在加快推進,並將適時出臺……李敬輝表示,將切實做好托市收購和儲備收購。

秋糧購銷,需要加強服務保障。李敬輝介紹,將協調強化倉容、資金、運力等要素保障,優化為企服務,多措並舉引導各類主體入市收糧;將健全完善糧食收購相關協調機制,強化央地、部門、區域間協同聯動。

近期,肉牛奶牛生産形勢是養殖場戶關注的話題。農業農村部9月底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出臺關於促進肉牛奶牛生産穩定發展的通知,明確了一攬子政策措施,內蒙古、新疆等主産省份出臺養殖補貼、生鮮乳噴粉補貼等政策,緩解生産困難局面。

“近期經過多方的努力,養殖虧損的情況有所減輕。”張興旺説,將通過引導養殖場戶科學調整牛群結構、提高母牛種用性能和繁殖效率、強化飼草料供應保障、強化技術指導服務等方式,幫助節本、提質、增效。

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新進展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832個脫貧縣每個縣都培育形成了優勢突出、帶貧益貧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的特色主導産業。”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夏更生説,脫貧人口通過訂單生産、股份合作、消費幫扶等方式分享更多的産業增值收益。

他介紹説,中央財政銜接資金用於産業發展的比例逐年提高,現在已達到60%以上。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的內生動力、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據了解,前三季度全國鄉村産業融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農産品加工業效益改善,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鄉村旅遊市場供需兩旺。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事關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發佈會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5%左右,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穩定在90%以上。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教育、醫療、養老服務水平穩步提升,鄉村治理效能不斷增強。

同時,重點領域改革穩步推進,在安徽、湖南、廣西啟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整省試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

張興旺表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有效落實存量政策,抓緊謀劃推出增量政策,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全面完成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年度任務,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呂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