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超大特大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全部獲批

2025-02-15 21:21 來源: 自然資源部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2月10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武漢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至此,超大特大城市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已全部由國務院批復,標誌著我國重點城市未來發展的空間藍圖已經繪就。當前,全國省、市、縣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審批工作基本完成,國土空間規劃工作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本輪規劃落實加快超大特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發揮源頭治理和系統治理作用,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推進超大特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本輪規劃一是堅持底線思維,嚴格落實國家和省級國土空間規劃下達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將其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産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探索劃定洪澇、地震等風險控制線以及綠地系統線、水體保護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和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等其他保護與開發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産資源等安全保障空間。二是落實國家戰略,加強區域協同,發揮超大特大城市的區域發展引擎作用,引領形成多中心、網絡化、開放式、集約型的區域發展格局,促進形成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主要形態的新型城鎮化格局,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體系。三是系統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統籌農業、生態、城鎮空間,完善城鎮體系和村莊佈局,完善城市功能結構和空間佈局,協調産業佈局、綜合交通、設施配置和土地使用,統籌水利、能源、環境、通信、國防等基礎設施以及城鄉公共服務設施佈局,完善城鄉生活圈,整體保護自然遺産與文化遺産,塑造特色城鄉空間,營造更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人民城市。四是加強規劃與土地政策融合,統籌增量和存量空間,大力盤活存量空間,科學有序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土地綜合整治,加強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規劃和利用,推動土地利用提質增效,為城市轉型發展和有機更新提供新動能。五是構建空間治理數字化體系,依託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要求,同步建設形成國家、省、市、縣上下貫通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支撐規劃編制、審批、實施、監督等全週期數字化管理,為國土空間現代化治理築牢基礎。

據悉,自然資源部門將持續深入貫徹“多規合一”改革精神,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任務,健全城市規劃體系,完善規劃實施傳導機制,強化總體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分區分類推進詳細規劃編制實施;加快建設上下貫通的自然資源管理和國土空間治理“一張圖”,依託“一張圖”開展規劃實施監督,強化對嚴守空間安全底線等的監督檢查,堅決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和優化調整機制,加強規劃定期體檢和五年評估,根據體檢評估結果,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適時對規劃進行優化調整,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