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型儲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解讀

2025-02-17 21:41 來源: 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為推動新型儲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知識産權局、國家能源局、國家消防救援局等八部門于2025年2月10日聯合印發實施《新型儲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為更好地理解並執行《行動方案》政策文件,現就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行動方案》的編制背景是什麼?

新型儲能製造業是為新型儲能提供能量存儲、信息處理、安全控制等産品的製造業的總稱。其以新型電池等蓄能産品和各類新型儲能技術為主要領域,也包括電力電子器件、熱管理和能量控制系統等的生産製造。近年來,我國新型儲能製造業快速發展並取得積極進展,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産業鏈體系加速完備,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龍頭企業培育成效顯現,全球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為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能源等增長引擎,推動新型儲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聯合製定發佈《行動方案》。

二、《行動方案》貫徹落實的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是什麼?

《行動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紮實推動新型儲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把深化新型儲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內需有機結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為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和新型能源體系提供強大動能。

《行動方案》提出了到2027年,我國新型儲能製造業創新力和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實現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産業體系加速完善,培育生態主導型企業3—5家,産業主體集中、區域聚集格局基本形成。産品性能顯著增強,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長壽命、經濟可行的新型儲能産品供給能力持續增強,更好滿足經濟社會多領域應用需求。

三、《行動方案》包括哪些工作考慮?

立足産業發展趨勢,《行動方案》突出引導産業健康有序發展、堅持創新引領、供給側和應用端有效銜接、國際國內協同發展。一是引導産業健康有序發展。在産業佈局、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等多方面充分考慮産業可持續發展因素,提出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強行業規範管理,研究建立以強制性標準為基礎的儲能電池産品安全推薦目錄。二是堅持創新引領。提出面向多時間尺度、多應用場景需求,加快新型儲能本體技術多元化發展,提升技術水平、豐富産品供給體系,加快新産品新模式的應用推廣。三是注重供給側和應用端有效銜接。基於電子信息技術和新能源消納需求融合創新的時代背景,加強部門間工作協同,從推進電源和電網側儲能應用、拓展工商業儲能多元應用兩方面發力,助力提升新能源存儲、輸配和終端應用能力。四是支持國際國內協同發展。推動建立互利共贏的産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鼓勵國際新型儲能企業和機構在華設立研發中心、生産基地。

四、《行動方案》提出了哪些專項行動?

為進一步推動新型儲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了六大專項行動。一是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行動:鼓勵發展多元化新型儲能本體技術,支持突破高效集成和智慧調控技術,重點攻關全生命週期多維度安全技術。二是産業協同發展推進行動:科學謀劃産業佈局,引導優化供需關係,加強資源保障利用,培育産業優質企業。三是産業轉型升級發展行動:提高安全生産能力,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提升智慧製造水平。四是示範應用場景拓展行動:鼓勵新型儲能以獨立儲能主體參與電力市場,加快推動構網型儲能應用,提升新型儲能對電力系統穩定運行支持能力。五是産業生態體系完善行動:加快建立新型儲能電池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分級分類制定儲能電池標準,加大安全類強制性國家標準實施力度。加強知識産權保護運用,強化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六是貿易投資合作提升行動:探索將新型儲能領域國際合作納入共建“一帶一路”“金磚國家”等合作機制框架,支持有關企業有序開展國際化佈局,吸引外資金融機構來華投資。

五、下一步如何推動《行動方案》落實?

《行動方案》發佈後,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組織開展宣貫解讀工作,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落實四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強化相關部門協同和上下游聯動。鼓勵地方出臺支持新型儲能製造業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發展的專項政策。建設政府與企業共同參與的質量監督體系。二是加大政策支持。支持新型儲能關鍵技術攻關,開展多場景新型儲能應用試點示範。在儲能産品運輸等環節為企業提供便利化服務。鼓勵保險機構圍繞新型儲能電站開發保險産品。三是規範行業秩序。推動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強鋰電池行業規範管理。加強對專利侵權等違法違規行為的預防和懲治。推動建立儲能型鋰電池碳足跡認證體系和全生命週期溯源管理體系。四是加快人才引育。強化新型儲能製造業領域産教融合,加強新型儲能人才隊伍建設,優化人才評價和激勵制度。做實做優做強産業學院、現場工程師學院,構建高端人才培養網絡。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潮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