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助力實體經濟:去年節省企業資金成本約75億元
過去一年,我國企業債券凈籌資2.94萬億元,佔社會融資總規模的比重為19.1%,雖然較2004年的1.6%有大幅提高,但與國際上發達國家相比,佔比明顯偏低。
在近日舉辦的文津圓桌閉門研討會上,證監會債權監管部副主任陳飛説,“從發行成本看,2015年,公募發行的公司債券加權平均發行利率為4.68%,若貸款平均利率按照5.5%測算(根據央行貨幣政策報告,2015年6月貸款平均利率為6.04%,2015年12月貸款平均利率為5.27%),2015非金融企業通過交易所債券市場節省資金成本約75億元。”
長期以來我國直接融資佔比較低,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在我國社會融資中居主導地位。面對市場需求萎縮,企業盈利能力下降,經營現金流不足,不良貸款持續“雙升”等困境,我國服務實體經濟的壓力和金融風險正在同時向銀行業集中。
儘管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斷加大,三個月前,八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強調要用好和創新金融工具,服務好實體經濟和工業增效升級。但我國直接融資發展不足,大量中小企業仍沒能擺脫“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成了當務之急。
陳飛表示,發展債券市場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重要手段,對於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目前,銀行業承擔了大量本應該由資本市場解決的金融服務,特別是在科技創新、大眾創業、兼併重組等需要股權融資主導的領域;另一方面導致企業融資結構不合理、期限錯配,杠桿率居高不下。
央行研究局副局長劉向耘表示,目前金融業需要面對的主要任務有三方面,一是如何支持新經濟發展,同時補短板,增強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二是怎樣支持傳統産業升級改造,包括怎麼支持去産能,同時支持傳統行業升級改造,進一步提升競爭力;三是基於金融自身的特點,如何妥善處置應對防範金融風險。
為此,劉向耘強調,要建立均衡的社會融資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發展普惠金融和多業態的中小金融組織,並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建立一個更加多元的金融機構股權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