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央企看創新:把鹹水釀成“甘露”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7-10 19:57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

水,是生命之源。在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1/4的我國,海水淡化是緩解水資源短缺的重要路徑。作為我國最早介入海水淡化領域的公司之一,國投開發投資公司以天津津能發電有限公司(又稱“國投北疆發電廠”)項目為突破口,深入開展自主創新,讓我國逐步擺脫了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目前,北疆一期工程淡化水規模已達20萬噸/天,佔全國淡化水總量的1/5。

來到國投北疆發電廠,只見200多米高的鍋爐旁,佇立著一字排開的8台大型海水淡化裝置。漲潮時被引入蓄水池的原海水經預處理後進入淡化裝置,經過蒸餾後便成了可以直接飲用的淡化水。這裡,就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海水淡化基地,九成産品外送至濱海新區。

放眼全球,我國在海水淡化領域並非先行者。國投北疆在一期工程中使用的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設備就是從以色列引進的。設備能夠引進,技術創新卻需要自身摸索。運行過程中,項目人員發現,淡化水的水質較為純凈,但其pH值受季節及原海水水質變化波動較大。隨後,他們針對現有系統的工藝結構特點,因地制宜提出技改方案。方案實施後,海水淡化系統可根據裝置運行及産水指標變化情況,實時在線調節水質。

為讓淡化水流入千家萬戶,項目人員也頗費週折。淡化水過於純凈,容易溶解掉市政管道中原有的水垢,讓管道中的水變得渾濁。為解決這一問題,項目人員經過大量試驗後敲定了最佳方案:淡化水和自來水按1:3的比例進行摻混。

2010年10月,淡化水正式進入濱海新區市政管網,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向社會大規模供水。目前,項目已建成54公里的供水管線,每天向龍達水廠和泰達水廠供應淡化海水3萬噸,未來還將擁有更多用戶。

雖然名叫電廠,但更準確些説,國投北疆項目是一座集合了發電工程、海水淡化、濃海水制鹽、土地節約整理和廢棄物綜合利用等5個子項目的循環經濟體。一期工程中,除了海水淡化裝置,還建有2×1000兆瓦超超臨界發電機組。發電産生的粉煤灰等廢料被就地生産成建築材料,而産生的餘熱則成為海水淡化工程所用的動力。淡化水可供電廠和市政所需,副産品濃縮海水也可就近“發揮餘熱”。攜帶廢熱的濃縮海水被引入電廠附近的漢沽鹽場後,鹽場每年增加50萬噸原鹽産量,並節省出22平方公里鹽田用地。制鹽母液進入鹽化工生産流程,可生産出溴素、氯化鉀、氯化鎂等市場緊缺的化工産品,每年産能達6萬噸。

有了成功運營海水淡化設備的經驗之後,國投又瞄準了更高的目標——推進海水淡化設備的國産化。2009年,國投所屬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全面啟動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研發工作;2013年,在唐山曹妃甸港建成千噸級低溫多效海水淡化中試裝置,成功實現連續運行;2014年,在2倍濃縮海水淡化技術的基礎上,又啟動了3.5萬噸/日3倍濃縮低溫多效海水淡化工程技術研究項目,今年底前有望攻克關鍵技術。

眼下,北疆電廠二期工程正加緊建設,淡化水總生産規模將達50萬噸/天。最令人驕傲的是,二期工程的海水淡化裝置將刻上國人自主研發的印記。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責任編輯:劉嘯萱
相關稿件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