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扶優、抑劣”,助推普惠金融新發展
隨著央行主導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工作在全國相繼展開,人們開始對互聯網金融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根據《2015中國網絡借貸行業藍皮書》,以網貸為首的P2P網貸行業發展至今,累計曝出1263家問題平臺,其中2015年網貸行業共曝出896家問題平臺。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扶優、抑劣”刻不容緩。
而另一方面,諸多互聯網、大數據企業相繼涌入“三農”領域,以更先進的技術衝擊傳統金融的薄弱環節。在過去一年也擊中了“三農”問題十多年來諸多痛點。如何通過互聯網+普惠金融這種新形勢來服務“三農”?“互聯網+”與普惠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結合點和操作模式何在?風險如何防控?
近日,由國辦信息公開辦與新華社《財經國家週刊》聯合舉辦的文津論壇上,來自金融監管部門領導以及相關領域專家圍繞通過“互聯網+普惠金融”支持三農發展“新機遇、新挑戰、新商業模式、新政策、新監管”等深入探討並獻智獻策。
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志宏: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在於扶優、抑劣
從前期實踐來看,各方面均認為“互聯網+普惠金融”存在較大的市場發展機會,但最近確實出現了一些非常不利於正面發揮科技推動普惠金融作用的現象。例如,我們看到一些互聯網金融機構跑路和在農村銷售大量理財産品,農民還沒享受到融資的支持,卻反而被一些誤導性銷售所矇騙,這種現象相當多。所以,當前很有必要加強和完善基礎性的監管制度。
當然,最近關於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工作的展開,其目的在於扶優、抑劣,通過整治來支持真正的、確實有價值的、符合公平競爭原則的、符合金融發展規律的市場主體成長,並且還要建立起長效的監管制度和正向的激勵機制,讓互聯網技術真正大幅提升普惠金融程度,切實發揮它的正面作用。這其中,包括互聯網金融到底建立怎樣的準入制度,加強制度性建設的重點是哪些方面?在條件和資質中,需要什麼樣的人員來做這項業務?投資者的適當性的制度能否建立起來?保護投資者的機制能否建立起來?
首先要明確底線、守好底線,最起碼的要把非法集資、非法的證券經營活動、非法的期貨、非法的理財、非法的交易平臺等具有明確界限的非法活動進行懲治打擊,改善整個互聯網金融生態的環境,防止劣幣驅逐良幣,這是事關市場生態環境的建設。在具體工作中,要注意嚴禁高利率、交叉補貼形式的營銷,以及不當的宣傳廣告,同時還要加強消費者教育,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
最後,就進一步發展數字普惠金融,一是加強基礎設施性質的工作,包括數據管理制度的建立等。這部分內容有時候被稱為大數據徵信。傳統的徵信僅限于信用信息,特別是農村信用數據少,現在可能可以用其它數據來彌補和提升信息評價、信用評價的能力。但數據的採集、數據的使用、數據的管理一定要規範,否則消費者的隱私很難得到有效保護,這方面制度的建立需要一個過程。但是互聯網金融發展速度太快,目前已有一些機構自行建立數據庫系統,蒐集消費者個人與消費等有關信息,有的甚至倒賣相關數據,消費者的隱私受到侵害,因此這方面的制度建立必須要抓緊,要儘快紮緊制度籬笆,明確業務界限,充分保護消費者權益。
二是加強數字普惠金融業務的監管,防止方向跑偏。一直以來,民間金融的監管就比較困難,再加上民間金融搬到網上成為互聯網金融,各種金融服務、金融風險邊界將大為擴散,必須要在金融的普惠、效率和安全之間找到平衡。必須完善監管制度,同時積極加強在農村居民中普及網絡知識和金融知識,既幫助農村居民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又擴大數字普惠金融的覆蓋面,防止不觸網人群更難獲得金融服務。此外,現實中城鄉金融服務的差距本來就比較大,而互聯網渠道的資金流向很難控制,如果缺乏有效規劃,也反而可能加劇農村的資金大量向城市轉移,加劇數字鴻溝現象,因此必須掌握好這一平衡,政策的制定和落實都必須要跟得上。
三是為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合作創造良好環境。過去,我們在準入制度對傳統金融機構嚴格地準入,可能有過高的門檻,同時對互聯網金融機構又是沒有門檻的,監管安排滯後。當前我們要在管理制度上掌握好平衡,為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機構創造平等合作的政策環境。
例如,政策上應支持傳統金融機構和電信業等新型的金融業態和服務科技公司加強合作,以多種形式的合作形成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政策導向,來提升金融科技的應用水平,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此外,農村電商是不是金融機構也能辦?電商也在發展金融,這是雙向的融合,把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進行融合,傳統金融機構是不是也能做到?各家電商在農村地區基層網點可否共享,以避免重復建設?總而言之,我們就是要從監管制度上創造便利,把農村産品流通和金融大市場融合這項系統性的工程完成好,讓金融服務惠及更多普羅大眾。
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避免互聯網金融劣幣驅逐良幣
互聯網金融的大的整頓已經開始,我認為之前有一些企業實際上並不是做互聯網的,只是打著互聯網的旗號,根本就沒有這個業務,確實是影響了這個市場的次序。所以黨中央國務院對這個問題很重視,首先肯定互聯網金融是我們國家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産物,它能對支持我們的實體經濟發展有好的作用,這是值得肯定的。
但發現這些問題之後應該及時整治,把那些不好的現象清除掉,避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在的做法是通過整治、梳理、摸清底數,把情況搞清楚,哪些是非法的,哪些是在政策上有模糊不清的,把他們引導到健康發展方向。目前整個整治工作按照國務院要求是這麼做的,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還有國家各部委共同努力,互聯網金融協會也參與這項工作,共同營造一個互聯網健康發展的氛圍。
對於“互聯網+”與“普惠金融”,第一,要實現“互聯網+普惠金融”,必須結合中國實際,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發展普惠金融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固定模式,各國情況均有差異,中國若採取肯尼亞和孟加拉等國的模式,恐怕風險會很大,還是必須尊重本國國情。具體上,我國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情況還不一樣,西部地區比較簡單,但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各類情況複雜,因而要特別注重風險防範。例如,中國互聯網金融企業80%都高度集中在東部6省,參差不齊,與西部地區形成較大差距,因而要有選擇、有區別地借鑒國際經驗和做法。同時總結我們中國自己的經驗,各地在互聯網金融管理上也在積極探索,只要這些方法是科學的,符合實際的,有安全保障的,都可以研究和借鑒。
第二項建議,鼓勵各類從業機構發展良性的競爭和合作關係。當今社會已經不能相互割據地來發展金融了,我國的電子商務、銀行、證券、保險以及互聯網企業均各有優勢,尤其互聯網企業在客戶資源方面優勢明顯,例如螞蟻金服的支付寶就黏住了大量客戶,擁有很重要的資源。我們應該鼓勵互聯網企業發揮其技術能力和計算資源,鼓勵傳統銀行機構與新型互聯網企業發展合作,擴大合作空間。同時,傳統金融機構還可以發揮其長期積累的風控經驗和管理經驗,以及人才優勢,將其比較成熟的經驗和比較有效的做法,與互聯網企業形成良性互補,實現“1+1>2”的效果。
第三項建議,要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是個好東西,但如果引導不好,讓其中一些動機不純的害群之馬存在,就會影響整個行業。所謂規範地發展,當前首先要把市場秩序重建好,因為創新總是走在監管的前面,但監管不能過於滯後,監管層要在發展的過程中及時地把措施補充到位,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不斷發酵和擴大。所以當前的重任是對互聯網金融進行全面整治,把害群之馬清理出去。
我個人認為,當前互聯網金融企業可分為三類,一類是經營較好的企業,具備良好的動機和管理實力,能實現比較好的風控並取得較好的市場效應。第二類是發展動機良好但自身受各方麵條件制約,內部的風險管理能力、管理資源或者資金實力有限。這類企業需要加強教育和幫助,使其把內部措施夯實好,茁壯成長起來。事實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願望和熱情,希望搭上互聯網金融的快車,同時實現企業和行業的高速發展,但金融是一個很特殊的産業,需要諸多很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倘若不具備金融方面的經驗、人才、基礎設施條件,光憑熱情是無法將企業辦好的。第三類,就是一些動機不純的企業,借互聯網金融的“東風”來非法集資等,妄圖實現個人發橫財等私欲,必須清理出去。
第四項建議,要積極穩妥地發展移動金融。移動金融目前得到了全球的公認,是移動互聯網和金融深度融合的産物,具有兩者的雙重基因以及服務渠道多、範圍廣、效率高、適應信息時代條件等特徵。當前,一部智慧手機基本能實現所有的金融服務,接下去如果發展規劃得好、建設得好,現金收付業務、資金融通業務(借貸)、徵信業務或理財業務均可以實現。
銀監會普惠金融部三農處處長王非:補充性金融服務解決“三農”見效慢
這些年來包括好多在線理財、在線支付、電商、小貸、P2P、眾籌等一系列有金融性質的商業模式大家都看到了,好像互聯網+金融成為了一個新的金融行業。
我們認為互聯網+金融從組織形式上看無外乎是三種,一是互聯網加金融業務,包括原來京東、淘寶在互聯網電商形成這種平臺以後做金融業務;二是金融機構本身的互聯網化;三是互聯網公司和金融之間的合作。
但無論哪一種,你在借助互聯網,或者互聯網公司做金融以後,金融本身實質和各種交易行為本質規則都沒有變化,還是要最原始的存款、匯款、貸款,資金的流向、交往和客戶之間的信任程度、程序、規則都要有,這是我對互聯網本身的認識。
普惠金融的實質其實還是普惠這個理念加上各種金融行為,或者是金融活動的融合,它依然沒有改變金融本質的運行規律或者內在的原則。
對於“三農”來講,大家總是覺得它的核心服務滿足不了,其實在存和匯方面還可以,貸的方面本身天生就是弱的,每個人都需要錢,每個人都需要貸款。除了借貸方面的所謂的普惠金融的機構的種類、網點的數量、基地的分佈和服務範圍,除了信貸業務,就是所謂的融資,其它類型的金融服務的供給,基本上現有的狀況,跟國際相比包括國內縱向來看,也達到了比較高的普惠金融數量,這是我的總體判斷。
如果再加上現在一些輔助性的,包括小貸和民營的、私營的、社會投資提供的金融服務的話,它是一個補充。如果説你靠補充性質的金融服務來解決農村的問題,包括扶貧和普惠金融,扶持也好,鼓勵也好,推動也好,你推動現在新型的金融業態或者金融方式,把“三農”、普惠、扶貧都改善了,我們認為現在一個是見效比較慢,另一個是它會形成這種服務到後來還是逐利性的,因為金融的本質還是沒有變。
所以説,現在最重要的抓手是抓住現有基礎。我們認為利用現有的基礎,互聯網和普惠金融的理念還有潛力可挖,利用現有的服務網絡機構的基礎,通過互聯網觸角無限延伸的功能,繼續擴大全口徑金融服務的受眾範圍,説白了就是爭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每一個人都能起碼實現存匯業務,還有現代金融供給中普惠業務,還要借助互聯網實現信息處理效率。
從銀監會本身來講,我們主要有兩項工作。一項工作是提高金融服務在農村貧困地區覆蓋度,就是剛才我説的,利用所有可能的數量,讓服務內涵更加豐富,讓信貸、證券、保險都覆蓋到。還包括開戶、現金、儲蓄、匯率、支付、理財,讓所有的業務盡可能達到。
二是扶貧方面,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推動提供公平、持續、有效的金融服務,以小額信貸為支撐,更好地滿足建檔立卡貧困戶創業、就業、搬遷、安置。
京東金融副總裁許淩:“互聯網+”不是渠道,而是技術
互聯網金融機構把普惠金融挂在嘴邊,但是以我在銀行工作十年經驗來看,我覺得銀行一直在做普惠金融,是在不同時期用不同模式去做。銀行金融機構之前很少有人服務,後來設置很多的股份制銀行,目的是創設更多的網點和機構服務市場更廣,服務的人群更多。銀行的網點在選擇的時候,選擇人流量多的地方,商業聚集的地方,就是因為用一定的成本服務更多的人群,而且降低成本,有更高的服務效率。為什麼銀行要有很大的成本操作自己的商業風險、流動性風險,是因為獲得更高的評級,使得融資成本更低,發放給用戶的貸款更多。
所以提到普惠金融時,不一定限制在互聯網金融機構這種狹義的。互聯網金融的確能解決,但是我們內部認為更多的是Fin-tech的概念,金融科技的概念,我發現2016年Fin-tech成為一個熱詞,但是金融科技是不是一定是互聯網金融機構呢?我們上個月看了好多美國傳統的大型金融機構,從投行到大行,發現人家的傳統金融機構才是科技公司,大量的新科技、新手段替換人力手段,使服務人群更多,成本更低。所以我們認為並不是很火的Fin-tech就一定代表互聯網金融機構,而傳統金融機構就不是。
就看你怎麼理解互聯網+或者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在我們的金融服務裏扮演的是什麼角色?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互聯網+在金融服務裏面是提高成本還是降低成本,我們看到很多機構是把互聯網+做廣告的,還是改善産品和提高風控效率的?真正的互聯網金融是什麼?互聯網是個渠道還是個技術?
當互聯網是個渠道的時候,很難真正實現所謂的普和惠。把互聯網看作一個技術的時候,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其實是一個科技驅動和技術驅動的金融,可能幾年前是互聯網,最近幾年是移動互聯網,未來幾年可能是生物識別、虛擬技術、人臉識別。所以技術在裏面真正扮演什麼角色,我們怎麼理解互聯網,我們更多把互聯網單純當做一個渠道的時候,那是非常狹義的,很可能走不出那個模式,把互聯網作為技術的時候就不一樣。
所以我們發現很多各類的金融機構其實也是互聯網金融,但是把互聯網作為技術提升,特別是在國外的模式裏面,有很多的金融機構,裏面自動化的效率、量化的效率、模型的效率、機器化的效率越來越高,使得比原來服務更多的人群,比原來的成本更低。
“無網絡不金融”其實就是這個概念,不是説這個網絡只在互聯網企業手裏,任何金融機構也能做這個業務,從來沒有説金融機構不能開電商或者建設平臺的,技術在每一家手裏,關鍵你把它當做一個渠道還是核心的科技驅動力?所以“無網絡不金融”,未來一定伴隨著技術普惠更多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