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時代,政府應該如何作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8-26 18:48 來源: 第一財經
【字體: 打印

今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7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再次強調,促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促進新就業形態發展,促進新動力成長,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培育新的經濟結構。

何為新經濟、新動能,新經濟該如何發展,對這些新生的經濟形態,政府該如何看待、又該如何管理?

日前,中國政府網與新華社財經國家週刊聯合舉辦第27次文津圓桌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交流。

對衝經濟下滑

對於“新經濟”,李克強在兩會答記者問中提到,它的覆蓋面和內涵是很廣泛的,涉及一、二、三産業。他説,傳統動能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減弱是規律,這個時候就需要新動能異軍突起,來適應産業革命的趨勢。而且新舊動能結合,還可以形成混合動能。

目前,國際社會並沒有形成一個普遍接受的、通用的、統一的關於“新經濟”的基本概念。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巡視員范必認為,“新經濟”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期間已具雛形。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新經濟基於各種新興業態,形成了促進經濟持續增長新發展模式,具有創新能力強、附加值高、效率提升明顯、市場規模較大等特徵。

在推動世界經濟發展方面,“新經濟”也確確實實在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稱,在1991年至2001年,美國經濟發展比較好,經濟增長率、勞動生産率和資本收益率比較高,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比較低,儘管經濟的階段性擴張還有其他原因,但不可否認最顯著的推動力則是新經濟。

當前,正處於經濟新常態階段的中國也同樣受益於新經濟。許憲春説,新經濟的快速成長對我國傳統經濟的下滑發揮了重要的對衝作用。比如,上半年,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製造業、新産品、新興服務行業、網上零售額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這些新經濟的快速成長減少了整體經濟增速下行的壓力。否則,傳統經濟增速下滑可能會導致整體經濟增速回落更加嚴重。

范必認為,新經濟、新動能代表著時代進步的方向。隨著顛覆性創新增多,後來者在很多領域不需要模倣前人就可以做得很好。中國作為具有後發優勢的國家,在新經濟時代可以利用顛覆性創新的機會實現超越。

此外,新經濟、新動能對就業正在産生積極的影響。傳統經濟理論一般認為,隨著經濟增長,單位GDP吸納就業人數會減少。但這幾年,單位GDP吸納就業人數在增加。范必舉例説,2011年經濟增長9.5%,全年新增1200多萬就業,這幾年經濟增長7%左右,每年卻解決了1300多萬就業。這可以解釋為新業態帶來就業的增長,比如電商、快遞、網約車等吸納了很多就業。

不過,新經濟、新動能對經濟增長的挑戰也不容忽視。他説,第四次工業革命已有十多年,在此期間爆發了金融危機,各種顛覆性創新並沒有帶動發達經濟體全面復蘇。不僅如此,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也會加劇經濟發展失衡,掌握先進技術和創新能力的技術型人才和普通勞動者之間的貧富差距將會加大。

政府的角色變化

面對新經濟、新動能的出現,也同樣考驗著政府的管理能力。

比如,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需要新的制度安排。范必舉例説,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都要依靠高素質人才,但是現有體制不利於人才的成長和流動。在企業支付給員工的全部報酬中,“五險一金”要佔一半左右,加大了創新企業的用人成本。除此之外,土地沒有完全實現市場化配置,企業在資本市場上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渠道窄。

與此同時,一些部門仍在用舊思維管理新經濟、新動能。他説,很多扶持政策都要滿足一定的條件,而企業是否符合條件要由有關部門進行認定。也有一些部門和地方,在新業態還沒有充分發展情況下,就急於加強管理,甚至出臺逆向調節的措施,對網約車的不同態度,就反映了這一點。

作為分享經濟這一新經濟形態的代表性企業,滴滴無疑更有發言權。滴滴出行首席發展官李建華認為,管理部門對新經濟還是缺少包容心態,對於新生事物存在諸多顧慮。還有就是沒有從戰略的高度來看待分享經濟,説的多,做的少。他建議,要更多的讓市場來解決新業態的問題,新業態發展很快,公司也在不斷迎接挑戰。因為如果不解決問題,企業就會被市場所淘汰掉。

不過,工業和信息化部産業政策司副巡視員羅俊傑認為,不可以簡單地認為政府一些政策阻礙了新事物發展。他提到,在政策制定、政府實施管理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大多數情況下,新生事物出現後,政策總是跟不上趟。這是一種客觀事實,因為社會各界要認識是需要過程的,在認識不同的情況下,往往存在一些探討的東西。最後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剛開始有抵觸,逐步變成規範去推動。還有一種情況,也是經常會有的,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有很多政策就是創新改革,甚至推動引領。比如高端裝備的製造,政府是在推進的。

另外,羅俊傑説,不能夠因為有新經濟,就認為傳統産業是舊經濟。老樹也可以開新枝,製造業和傳統産業涉及國計民生,涉及國家安全,是重要的産業基礎。當然,政府在管理上也要創新、改革,比如中國製造2025,政府需要做的不是給錢、降稅,更多的是要營造一種公平的環境,為企業提供公共服務。

新經濟、新動能帶來的挑戰,還直接影響到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

范必説,各種新技術的出現,使信息公開性、管理精細化程度得以大幅提高。但也要看到,社會結構已經出現了重大變化。傳統社會結構表現為金字塔型、信息單向傳播。現代社會結構則表現為扁平化、社會思潮多元化。與以往相比,社會治理對象的期望值更高,公眾意見表達渠道增多,瞬時回應難度加大。這就要求政府的組織決策、組織形態、組織方式、組織行為、決策機制等都需要進行深刻的變革。

由於新經濟、新動能的出現,意味著政府管理和服務的對象發生了重大變化。范必認為,是主動變革、積極引領,還是靜觀其變、固步自封,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命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責任編輯:劉嘯萱
相關稿件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