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圓桌系列論壇之科研經費使用與科學普及

2016-09-02 13:47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

文津圓桌系列論壇之科研經費使用與科學普及

時間:2016年8月26日

參會嘉賓:

徐延豪    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

歐陽自遠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

李象益    原中國科技館館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卡林加科普獎”獲得者

趙  路    財政部教科文司司長

任福君    中國科協辦公廳主任、原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

殷  皓    中國科學技術館黨委書記、副館長

王康友    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

包獻華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副司長

趙  彥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副局長

錢  岩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副部長

王俊峰    科技部政策法規司與監督司人才與科普處處長

劉玉傑    寧夏科技館館長

楊泳斌    貴州科技館館長

柏勁松    合肥科技館館長

崔光偉    鄭州科技館館長

李國斌    佛山科學館館長

劉元貴    貴陽市科協主席

袁國術    國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

吳  亮    新華社瞭望智庫總裁

陳光義    新華社瞭望智庫副總裁

官員、專家學者發言環節

陳光義:

這次研討會有兩個背景,第一個背景是今年4月份,李克強總理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視察,談到了科研經費的使用情況。7月底,中辦、國辦發文關於科研項目資金使用情況的意見。第二個背景是在前不久舉行的科技三會上提出科學科技要有科技創新、一體兩翼,把科學普及提到新的高度上。今天這個研討會主要圍繞這兩個議題同步進行。

徐延豪:

首先我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科協在科普方面的做法、工作的現狀,再提出一點建議。

一、中國科協在科普方面的做法

1、中國科協成立於1958年。在同年8月份的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第43條就提出了普及科學知識的重要性。當時是在文化部下設科普局,下面有40多個事業單位,幾百號人承擔科普的工作。科普局的老局長袁翰清(音)是我們國家非常著名的化學家。

1958年8月份同時召開了中華全國自然科學代表會議,在清華大學舉行。毛主席參加,周總理做了工作報告,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都參加了。説明當時國家領導人對科普工作非常重視。在這次會上成立了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同時成立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文化部科普局在科普協會成立的第二年就把全部的科普職能轉給了科普協會。袁翰清作為科普局的局長,在科普協會擔任副秘書長,繼續抓科普工作。

2、中國科協、地方科協的網絡是健全的,一直到鄉鎮一級都有科協組織,這些科協組織都有專門的機構管科普。在中國科協的層面,科普這個領域的工作人員是最多的,佔到60%以上。科普經費也佔到60%多。

到了省一級,70%以上的科協人員經費都在科普方面。到了市縣一層,佔到80-90%的經費。中國科協的科普隊伍有專門的經費,各級政府都在投入。由政府主導抓科普的做法,這種範式在國際上還沒有。

二、工作現狀

1、多年來,國家在科普工作上都有重要的政策支持。比如中國是全世界第一個頒布《科普法》的國家。由於制定時間比較早,當時對科普工作的認識還沒有這麼完善,我認為《科普法》應該修訂了。最早修訂的比較抽象,不好操作,只是概念、口號,不好執行。

2、《全民科學素質提高計劃綱要(2006-2020)》,全面深入地將提高全民科學組織的主要人群、主要工作、主要任務確定下來。在《綱要》的指導下,全國各級各部門做得都很好。運行了兩年以後,國務院下文件,將這項工作作為中國科協的日常工作,將辦公室就設在中國科協。現在有33個部委參加,幾乎涵蓋了很多職能部門,大家一起研究全國的規劃和方案。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機構延伸到各個省市,都建立了領導小組辦公室,一般都是由副省長主抓這個工作。我們把全民科學素質提高工作的任務和指標分解到各省,各省落實工作任務和目標,為很好地實現“十二五”5%的目標,大家都做了貢獻,齊抓共建。

3、去年進行的第九次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達到了6.2%的指標,按照國際上通行的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的標本,全國抽樣調查7萬份樣本。5年前這個科學素養指標是3.27%。提高到6.2%,進步幅度還是很大的。但是,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差距還很大。

4、我們制定了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專門面向農村社區。與財政部一起推動、一起下文。科普信息化工程也于去年啟動,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及時推出了科普信息化工程,推出了“科普中國”品牌。主要依託的是現有的門戶網站。

5、我們進行了中國特色的科技館體系建設。現在各個省都有科技館。海南的科技館還正在建設過程中。現在達標的科技館有150多個。在財政部的支持下,從去年開始,對92家科技館實施免費開放。去年投入3.46億,觀眾參觀人數也增加了整整一倍。由於準備時間比較長,採取的應對方案比較好,沒有出現其他類博物館免費開放時出現的人員擁擠、展品破壞等詬病。

6、在中央財政支持下,實施了中國流動科技館項目。科技館體系構架是省市一級,常住人口達到100萬以上的城市,可以建科技館。縣一級人口比較少,主要依靠流動科技館項目進行覆蓋,目前已經達到220個,明年可以實現全國2800個縣的全覆蓋。科普大篷車項目,更加靈活,可以直接到達鄉鎮、基層,車上同時裝有車載展品和活動項目。目前全國有科普大篷車1071輛。從去年開始實現了定位管理,用北斗系統進行定位,跟蹤服務效果。

7、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下,啟動了中國數字科學管理工程,已經落地運營6年多的時間。中國數字科技館的資源總量已經達到9.1TB,日均瀏覽237萬人,穩定在國內網站排名第200位。“科普中國”是一個品牌,所有的網絡推廣都用這一個品牌。

8、我們在全國建設的國家級科普基地是1077個,各個省建立的科普基地是3365個。在中國科協範圍內,與科普相關的有

a有國家級的科技館

b有專門研究科普的研究所

c中國科普出版社專門出版科普圖書和音像製品,培養科普作家

d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包括科普館、自然館、天文館、水族館、自然保護區等。科協管理範圍內的團體會員已經達到125家

e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全國省一級也都有科技輔導員協會,團體會員有287家,個人會員將近5000人

f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是國家級協會。現在除了內蒙和西藏,其他各個省都建立了省級分會。省一級的協會會員有3萬人。今年上半年,科普作協集體加入了中國作協,作為科普文藝創作委員會,動員更多作家加入科普

g電視電影教育協會,電視、電影的生産廠家和相關企業的專門人才,進行科普影視的創作

h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一共有11萬家團體會員,工作一直深入到村一級。很多省成立了省級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

三、有關問題及建議

與公眾需求相比,現在還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廣大科技人員做科普的積極性不高,沒有正確的激勵,也沒有相應保障,特別是科技人員評價體系裏沒有科普這個條目。做科研有經費,能出名,能有利,做科普是大家的義務勞動、無私奉獻,在有些科研機構,好像是做不好科研才去搞科普,這是非常畸形的現象。

2、希望能有相應的政策和配套的保障措施。歐陽自遠提出,只有最好的科學家才能做好科普,科學家的報告才是最好的科普資料。但是,社會導向並非如此。在國家科技進步獎裏可以評科普作品,但是科普工作人員沒有獲獎的機會。説科研、科普同等重要,既然是同等重要,就應該在評獎的時候有所體現。

3、社會氛圍的影響。媒體和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出現了問題,科學沒有在全社會建立非常崇高的地位。國家應該有意識的主導,讓科學家的形象成為全社會尊重和崇拜的對象。為此才能讓科學家的貢獻來改變我們的生活、提升我們的國力、振興我們的國家。

陳光義:

今天召開這次研討會,主要是圍繞三個問題,現狀是什麼、成因分析、政策建議。延豪書記講到了這三個方面,開了個好頭。

趙路:

從政府部門研究制定政策、安排經費預算、進行管理制度的設計,科技創新和科普活動是不一樣的。科技活動一類是研究與科技發展,科技活動的核心是創新。還有一類是科技服務。科普工作是科技的推廣、普及、教育、培訓、社會推介,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這次中辦、國辦印發的50號文件,其核心是要解決科技創新的問題。當然,也包括科普。

1、近年,各級財政部門一直把科技作為財政投入的重點支持領域。在“十二五”期間,全國科技財政投入相當於“十一五”期間的2.1倍。2015年底,全國全年財政投入科技經費5817億,其中中央財政投入2481億。安排2016年科技經費預算的時候,財政對科技的投入仍然有比較高的增幅。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很大,財政收支矛盾非常尖銳。財政的蛋糕不小,一年的全國財政17萬多億。1999年的財政只有1萬億。但是,收支的矛盾仍然很大,因為要辦的事太多,特別是社會事業發展領域、民生領域,資金需求量相當大。

2、中央財政在安排2016年預算的時候是有保有壓,有的是負增長,有的是零增長。教育重要吧?中央財政的教育經費增幅是3.8%,而科技經費的增幅是9.1%。現在的財政收入是個位數的增長。7、8年前,財政收入最高的時候是增幅近30%。目前一年只有幾個點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財政對科技領域仍然比較重視,科技經費仍然有比較高的增幅。當然,我説的經費也包括科普。

3、因為科普工作投入少,效益比較高,增幅也是比較大的。工作性質不一樣,有些不能論錢多少。比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是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但自然科學的投入比社會科學的投入要高得多,它的儀器設備、材料實驗很多,不能用簡單的經費數來比較。

4、搞清楚科研經費的內涵,是講研發,還是講科普。兩辦的50號文件是全國科技創新大會閉幕後不久印發的,是財政部牽頭起草的。科技部、教育部、國家發改委都是參加單位。接到任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拿出了稿子,反復徵求意見、討論、修改。這次兩辦文件印發以後,輿情各個方面的反應還是不錯的。科技界、社會各有關方面都給予充分肯定,拍手稱讚,感覺簡政放權的力度特別大。

一、經費

科技經費是科技研發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重要方面。這些年,科技部、財政部密切合作,在科研項目管理方面、在科研經費管理方面,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舉措。起草文件時堅持問題導向,拉出問題清單,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不是對所有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的系統性文件,不是包羅萬象、事無巨細、方方面面的。缺哪兒補哪兒,哪兒不合適砍哪兒,問題導向,尊重科研規律,應對科技界的反映。

二、改革

財政部和科技部是從2011年開始醞釀改革,率先從科技部管理的“國家科技計劃”和11個部門的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包括農業、衛生、環保等等領域。

改革主要是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放權,科研課題經費有不同的科目,大概是10-11個支出科目。2011年,有6-7個科目的預算調劑權下放給課題組。

第二個方面是在科研課題經費中設立了體現對人的支持的間接費用。間接費用的用途是兩部分,一部分是對項目承擔單位的成本耗費的補償。最重要的是在間接費用裏可以體現對人的績效支出。

三、重大舉措

十八大以後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2014年,我們跟科技部連續出臺了三個重大舉措,都是得到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的。

1、國發11號文件印發的《改進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及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是對中央管理的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的系統改革。它承接了2011年改革的成果,並且有進一步的舉措。科研項目的課題組有五大自主權。

2、在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財政部出臺了重大舉措。科技成果轉化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分配權的改革,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因為原來有兩條限制不利於大學、科研機構的科學成果轉化,一條是要報批,環節比較多,二是轉化收入全部要上交國庫。改革以後,轉化收入,財政部一分錢不要,全部留歸大學和科研機構。我們先對20家單位進行試點,效果非常好。第二年正好是《科技成果轉化法》進行修訂,最大的亮點就是這兩條寫入了《科技轉過轉化法》。

3、2014年12月5號,國務院印發的64號文件《關於改革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的改革方案》。科技計劃和科研項目不同,科技部管的863計劃、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都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科技計劃。

4、時間的推移,各類科技計劃越設越多、越設越亂、越設效果越差。到2014年,僅中央就有100項各類科技計劃研發專項,40個中央部門在管理,很多科技專項、科技計劃重復交叉、效率低下。

一個科學家想搞一個研發項目,既可以到科技部申請,也可以到發改委申請,也可以到農業部申請,造成了國家科技資源的大量浪費。在這樣的科技計劃管理體制下,財政對科技投入越多,浪費越大。所以中央下決心對科技計劃管理體制進行改革。2015年,科技部的主要任務就是改革科技計劃管理。100項計劃整合成5大類,科研經費納入整合以後的科技計劃。所有政府部門不能再直接管理科技項目,由項目管理的專業機構來管理,像國家自然科技基金委、國家藝術基金、國家出版基金,專司項目管理,只幹一件事,心無旁鶩。搭建了全新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到目前為止,財務部主要是符合整合科技專項,90%的任務都完成了。

四、50號文件

50號文件是在過去改革的基礎上提出的新舉措。結合科技界的形勢,這個文件有一個總體的精神,我們叫它“放、管、服、落”。“放”就是簡政放權;“管”是規範管理;“服”是為科學家做好服務;“落”就是要落實、落地。重點就是落地,狠抓落實,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50文件出臺後,財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已經組織了幾場大規模培訓,幾千人參加。中央110所大學的校長、副校長、財務處長、科研處長,中央400多家科研機構的所長、書記全部參加學習。還有地方的財政系統、地方的科技系統、地方的教育系統也全部參加。

1、簡政放權是四個方面,一個是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給了五條政策:簡化預算編制,進一步放權;提高間接費用比重;加大對人的激勵,進一步明確勞務費的開支範圍,不設比例限制;改進結轉、結余資金的留用處理方式;項目承擔單位自主管理項目經費。

2、第二個方面的放權,將差旅費、會議費的管理權限下放給了高校和科研機構。比如差旅費,歷來都是財政管理的。我們國家第一個差旅費的管理辦法是1950年制定的。2013年,財政部出臺了新的差旅費管理辦法,中央國家機關差旅費管理,事業單位參照執行。會議也是這樣,大學、科研機構的會議種類多、形式多,規模大大小小,很難有統一的標準,不能簡單套用行政單位會議管理辦法。大學、科研院所大多數都是四類會議,就是評審會、研討會等等。按照行政機構的標準,就是不能超過2天,人員規模不能超過50人,會議綜合定額標準550塊錢。考慮到這樣一種情況,財政部又沒有能力制定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差旅費、會議費管理標準,只能放權。文件也提出,9月1號前,中央110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全部到出臺內部的差旅費、會議費管理辦法。我們提前做了準備,找了幾家單位做了模板。放權不是大撒把,主管部門要加強指導。

3、在政府採購方面、基本建設項目審批方面等等,管的方面也特別強調了,有激勵,也要有約束。除了政府部門加強指導與統籌以外,各個大學院所、單位的法人責任在這個文件裏是特別強調的。按照權責一致的要求,強化自我約束、自我規律,確保接得住、管得好。

4、服務方面的舉措,減少重復交叉的檢查、驗收;各個大學和科研院所要建立財務助理制度,為科學家提供服務,幫助科學家編預算、進行報銷。

5、另外就是落實、落地,每一項工作誰來負責、什麼時間完成,年底前各項落實工作全部都要落地。

五、科技人員酬薪問題

這次科技經費改革的力度很大,直面問題。但是,要支持我們國家的科技創新活動不僅僅是經費的問題,還需要科技自身的改革、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科技評價制度的改革、大學自身的改革、科研院所自身的改革。真正解決我們國家科技人員薪酬的問題,要改革收入分配製度。

科技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導向。科技成果轉化給了這麼多的政策,轉化的收入全部留給單位,重獎發明人,這都是應用成果。在合理的前提下,物質利益必須得給。要有政策,要有環境,要有好的評價,要綜合施策略、統籌解決普及創新面臨的各種障礙。這樣才能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落實好。

吳亮:

這個文件的激勵作用還是很大的。這幾年,大家的意見很大,包括社科領域,科研經費根本拿不出錢來,社科院都不願意幹活。

包獻華:

我想重點就科學普及情況給大家彙報一下。我想講兩個方面,一個是我們已經在做的工作。第二個方面是結合當前的形勢,考慮下一步的科普工作如何開展。

一、我們已經在做的工作

科普工作的歷史非常悠久,但它的真正發展還是自2002年6月份《科普法》的出臺,為科普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科普法》與《科技進步法》是同一個類別的。科技部有一個部際間的聯席會議,專門抓科普工作,我們一直在推進幾個方面的工作。

1、雖然科技部的重點在研發活動上,但我們一直把科普工作跟科技創新工作放在一起進行總體推進,所以應該把科普工作納入整個普及創新工作進行總體考慮。在研發部署的同時,也把科普的內容納入到相關的研發內容中,比如在佈置創新研發任務的時候,把科普的要求作為項目承擔的重要的責任和義務提出來,在相關文件中進行明確,要求項目既要創新,也要承擔向社會公眾普及的任務。

最典型的就是歐陽院士,他既是探月的首席科學家,也擔任中國科普大使,他在科普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現在國家重點科學實驗室的建設、大型科技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就強調科普的功能。最近最熱門的就是貴州正在建設的“天眼”。我們在科技創新中把科普工作作為同步重要的任務。

2、跟其他部門一起制定科普的政策法規。比如財政部、稅務總局牽頭的科普單位科普門票收入免徵營業稅。科技創新大會之後又把這個政策實施到2020年。包括現在科普出版物3%的低增值稅。海關總署、財政還對科普類的産品進口施行免稅。還有相關部門和行業也制定了相關的配套措施。各個地方也推出了相關的科普政策,在科普大法下,28個省區市都有自己的科普條例或者科普法。

3、每年舉辦一系列的科普活動,有些還形成了品牌。比如每年5月份舉辦的“科普活動周”。中宣部牽頭的,文化部、衛計委等有關部門參加的科教文衛“三下鄉”活動;列車行;科學院推動的“科學與中國”,做一些院士的巡展活動;總工會牽頭的,在全國開展的職工技能大賽。

4、加強科普能力建設,包括科普設施、科普創造。各地都相繼建設了科普場館。科技部主要是推動高校、科研機構的實驗室向社會開放。“科普活動周”專門有“公眾開放日”;還有科普創造,從2011年開始,我們跟幾部門一起啟動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推介活動,已經累計推介評估了200多部科普作品,向全社會推介閱讀;為適應新媒體發展的要求,還啟動了全國優秀科普微視頻大賽。我們還加強了獎勵,有43部優秀科普作品獲得過科技進步獎。

5、加強科普的宣傳、培訓、教育等工作。

通過跟其他部門聯合開展工作,我們國家科普工作的發展還是比較不錯的。2011年,具備基本科學素質公民是3.27%,現在這個數字達到了6.2%。現在全國有201萬的科普人員,每百萬人擁有科普人員14.7人。全社會的科普投入150億左右,比2010年增長了50%,人均科普經費接近5元/人。全國大概有1133個各類科技館、科技博物館。科普網站2600多個。每年參加科普活動的人次達到6個多億,開放的科研機構和大學數量達到6700多個。

二、結合當前的形勢,下一步的科普工作如何開展

1、對科普工作的理論研究重視不夠。國外專門有隊伍指導科普工作,但我們的科普工作還是工作性質的內容為多,怎麼從理論上加強工作,可能需要一支專門研究科普工作的理論研究隊伍,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理論上的支撐。理論上要有所突破。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發展,國外已經建立了一套科普理論,而我們國家在這個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弱。

2、科普能力有待提高。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目前的科普能力還不足。另外,我們國家的差異性、不均衡性很強,如何提供不同的科普活動,專業化的科普隊伍建設,能力上還要提高。

3、科普機制有待完善。科普工作既是公益性的活動,但從它的發展趨勢來看,不管是科技服務,還是文化産業,應該按照科技産業的方向來發展。在現有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市場化的機制、手段改變科普的工作機制。

吳亮:

現在還是事業單位為主。

趙路:

大部分都是政府投入為主的事業單位。我們的理論和觀念可能都需要進行新的調整。

一、科普的工作也要進行結構性改革。全國各地都建有科技館,按照結構改革的要求,怎麼從注重數量規模向更注重質量、效益、精準轉變。我們國家不同地方的發展階段不一樣、人群不一樣,可能還要針對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研發相應的科普産品;

二、科普工作在內容上也需要調整。我們原來做的科普工作更多的是一般的科學知識普及為主。按照現在建設科技強國的要求、按照“雙創”的要求,科學精神的弘揚、科技成果的轉變轉化恐怕也是需要我們關注的;

三、在方式上,原來都是通過廣播、電視、科技館,現在的新媒體這麼發達,這為科普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手段,傳統媒體要積極與新媒體融合;

四、科普將來要發展得好,更多的還是要向産業轉移,政府職能需要轉變,要更多的利用市場化的手段,由政府主導變成政府引導,全社會參與。現在150億的科普投入,政府投入110多億,佔到3/4。還要積極調動社會上的其他資源投入到科普工作上。當然,這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環境上進行設計,鼓勵社會各方參與科普工作。同時,一方面需要構建專職的科普隊伍,還要對於從事科普工作的人員進行分類考核;

五、在視野上要更開闊。現在的科技活動是全球化的,還是應該把眼光放在全球範圍內,既要引進來,又要走出去。最近幾年搞的科普展覽,引進了很多國外的項目,效果很好。但是,除了引進來,還要積極地走出去。

吳亮:

從科普角度來講,科普的定義是什麼?是不是有一個界定。在機制上、方式上、體系的建設上,科普到底是什麼?後面的發言,請各位專家圍繞問題導向,到底有那些問題、怎麼解決、有哪些好的建議。圍繞著科技普及,能不能産業化?怎麼産業化?一個人5塊錢的科普費用,這是很少的。如何把社會力量調動起來。現在的科技館還是事業化的模式,它的活力機制還有很多問題。

下面請中科院傳播局的趙彥局長。

趙彥:

2013年,科學院專門設立了科學傳播平臺。當時是基於兩個考慮。一是科普是科研機構的基本職能。我們當時提出科普工作和科技創新工作在科學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今年更加明確了,我們也進行了相應的探索,無論是在量上,還是在質上,都有不錯的提高。作為機關職能部門,我們也收集了很多意見。我主要提三個問題。

一、國家相關部門需要增加科普經費的投入。要面向專項的科普。

二、科研項目要有一定比例的經費做科普。科技項目跟科普很難分開,一個項目一定規定有百分之多少用於為科研人員進行鼓勵。現在有很多項目變成了學術出版。

吳亮:

它是兩個概念。

趙彥:

對,還是有一些差異。我們注意到人員經費已經放寬了。

吳亮:

怎麼列入科研項目裏面?

趙彥:

比如有沒有指導性的意見,這類項目允許科普經費,甚至是更強勢一點。

包獻華:

沒有問題,科研經費裏專門有一個欄目,可以花這筆錢。

歐陽自遠:

我一再呼籲,每一個國家的大專項,國家的重大基金,包括973、863,一定要有3%左右的經費用於科普。

歐陽自遠:

應該做幾件事情,項目做完了,要拍多少視頻、出幾本科普書、辦科普展覽。

吳亮:

如果有3%,我認為就有産業化的可能。

趙路:

973、863有專門的科目,後來我們都改革了。一個科研課題經費,一般有10-11個支出科目,設備費、材料費、實驗費、傳播、出版等等費用。但是,我們不好定比例。科普需要多少,你就花多少,5%也行,10%也行,它有渠道,就看你是怎麼操作的。財政部、科技部兩家的文件專門科研課題經費,專門有科普的渠道。

歐陽自遠:

973、863明確告訴我沒有這項開支。

包獻華:

你把科普納入到那個類目裏面就沒有問題。

趙路:

不是再申請。比如歐陽院士拿到了這筆錢,因為財政部不是具體管項目,我們是把錢全給科技部,他們去操作。歐陽院士説的情況,比如他拿了1000萬的863項目,11個支出科目裏,全能列支。按照現在的改革,打醬油的錢都能買醋。根據你研發的實際情況,設備多一點就多一點設備費。有一個科普的科目,不用申請,就在裏面列支,也不會有審計問題。不知道您在具體管理上是跟相關部門怎麼操作的。你們可以把具體文件給歐陽院士看一看,具體怎麼操作再問一問。

趙彥:

沒有經費,大家就認為沒有真正重視科普。

趙路:

新納入的是科普和知識産權管理,專門開了渠道,沒有説比例的問題。

趙路:

2011年就已經改革了。歐陽院士反映的是操作層面的問題,但在我們的文件裏是有渠道的。

趙彥:

第一,多給科普錢,給了錢還要真正用在科普上。大家可能覺得科普工作沒其他工作那麼重要,列成其他的費用了。

第二,在科普工作中還是要突出重點,支持更高端、更國際化的科研項目。fast項目是發改委、科技部支持的重大項目,通過高端科普對科研是很大的改革。所以要擇優支持,重點突出。

第三,大家要以更開放的心態,把民營企業作為主體納入到科普工作中來。通過財政經費的引導,帶動社會主體對科普經費的投入,增加事業化和産業化相結合的模式。我理解企業參與進來之後,面向孩子的科學教育是很大的市場。因為財政經費肯定是有限的,企業可以增加投入。而且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是更高的。科學院和相關單位合作了量子衛星,我們自己做了很多宣傳,坦白來講,還都在正常範圍內。

趙彥:

真正要把企業、市場化人員和體制內的人員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加科研經費的投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

吳亮:

登月不僅是科研工作,而且也帶動了我們國家的科研科技的精神。歐陽院士功不可沒,作為首席科學家接受媒體採訪。

吳亮:

那個時候還沒有微信,網絡轉載量很多。歐陽院士,您認為在科普方面還有哪些問題。我覺得美國人做得就很好。

歐陽自遠:

今天討論兩個主題,第一個是關於科研經費使用,我想説幾句。

我至今仍然在一線工作,承擔了各個方面的課題。我自己感到要給科研人員松一下綁。主要的問題是預算和執行的差別。十幾年來,最困難的就是這一條。預算很死,就得按照規定的填,但填完了沒辦法執行。

關鍵是現在有文件了。以前也説有改進,我最擔心的是業務上這個課題結題了,全部通過,超額完成。但是,審計説財務不合格,不算結題。

一、審計組問題。可以説全部做科研工作的人只有一條路,由於做假賬,混過去。不得不這麼做,否則通不過審計。我們真的不奢望拿多少工資、分多少錢,我們就希望科研經費可以讓我們好好用、認認真真用。

二、我感覺到習主席的講話,兩翼同等重要,把科普提到這麼高的程度,這是史無前例的。我們現在在建設小康社會,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203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的前列,2049年進入科技創新的強國。假如公眾的科學素質水平很低,這些目標都是無法實現的。現在達到6.2%已經很不錯了,有很大進步了。

三、現在科學普及最大的問題是科學研究和科普脫節,完全地脫節。科研人員有一套政策保證。在科研人員當中形成一個觀點,這個人沒本事只能做科普,這個人做不出成果,也沒有績效,也不會升級,也不算成果。

政策完全是兩套,對科普人員沒有獎勵制度。既然科普工作這麼重要,是不是有一個部門來制定一下獎勵政策。只説不行,我建議由哪個部門來制定相關政策。

歐陽自遠:

一、一定要抽出1%-3%的科研經費用於科普。因為有很多科普一定要科學家本身去説。舉例子來説,現在的量子通訊,誰説得清楚?還是潘建偉(音)這幫人説得清楚。還有暗物質、引力波,轉基因吵吵嚷嚷那麼久,還有月球、火星探測,真的沒有多少人了解。做研究工作的科學家們,有些人要同時兼起科研、科普的工作,要靠外面的科學家來做是很困難的。

美國就不是這樣。美國就是一整套的,把事情幹完了以後,舉行記者招待會,出版科普書,做視頻,一整套的展示出來,國會才會給錢,老百姓才會滿意。

可是我們覺得老百姓無所謂,你知道也行,不知道也行。我心裏總是感覺到對不起他們,我們是用納稅人的錢。我是感到隊伍的建設是要從科學家裏來,這是第一支力量。

二、第二支力量就是科普作家,這是我們國家最寶貴的財富。有那麼多的出版社、雜誌社、媒體,特別是“科普中國”,影響很大。但是,很遺憾的是沒有科學家主動的承擔,現在也是脫節的。做科普難有難是必須真的是徹底的了解,否則也做不好。

三、我希望搞科技的記者也要適當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家配合起來。我們國家組織好科普隊伍,各方面的力量都運用好、組織好,。再加上跟科學家緊密結合,我是覺得可以做很多事情。

四、我們要在科學家的隊伍裏、在科普作家的隊伍裏,或者是應該從事這個工作的隊伍裏培養一些人,密切結合,融為一體。本來就叫“一體兩翼”,現在卻非常割裂,政策也不一樣,各個方面支持的差別很大。我希望社會上可以逐漸改變這個觀點。

五、我們國家的科普有那麼大的一支隊伍,特別是科協是領導科普工作的。我感覺到一定要加強隊伍的建設、培養。只有這樣,才能逐步的擴大科普隊伍。我對科普還是充滿信心的,一定會越來越好。我自己並不是專門做科普的,我希望科研和科普可以融合起來,兩個方面都可以做一些事情。搞科普可以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科研工作的真正意義。

吳亮:

歐陽院士在探月的過程中,科普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就是歐陽院士親自站出來説。科學普及既然提到這麼高的高度上,有沒有可能請100位大科協家,或者50位、200位,像“混子哥”這樣的,要讓他們站出來説話。科協有沒有可能做這樣一個工作?比如量子通訊的問題,在朋友圈裏的爭論很多,有的人説是騙子,有的人説很好。

徐延豪:

一、我們嘗試做了兩年在全國學會的各個學科裏成立了科學傳播的團隊。在全國確定了334位首席科學傳播專家,而且還要擴展。我們希望可以覆蓋所有的學科。這批人是科普的最專業的團隊,而且指定一名首席科學傳播專家。歐陽院士也是首席傳播專家。

二、現在科學家是有兩個方面的問題。

1、一方面是中國的學者很內斂,你不給他下任務,他自己不願意在公眾面前露面。給他任務,他就站出來了。我們發聘書“首席傳播專家”。a首席傳播專家和首席專家並全不是重疊的,有的可能是重合的。各個學會很重視,他們都是開常務理事會審議的名單。有的是首席科學家做科普的,有的還不是首席科學家,但科普做得很好,也報上來了,他也是這個領域很好的科學家。

2、還有一個工作,我們去年跟百度合作,在百度搜索裏做了2萬條的詞條修正。現在很多人都上百度搜索東西,特別是科學方面的,很多信息都是良莠不齊。我們組織了專家修正了2萬條,而且註明。今年要搞6萬條。並準備把百度的科學詞條全部覆蓋掉,一年修正幾萬條,注上是哪位科學專家解釋的,由他負責任。到現在已經完成了8萬條的修正。

陳光義:

新華社在計劃建立新華社“三庫一平臺”,新華社智庫的支撐平臺。“三庫”就是國家專家庫、在線稿件庫、國家課題庫。剛剛歐陽院士講到科技創新和科普宣傳脫節的問題。很多科研工作者不是不想搞科普,是因為他沒有動力,也有可能是他沒有能力。他講的東西更多的是科技層面的,普及起來有一定難度,老百姓接受不了。新華社作為媒體,媒體的作用除了向領導傳播以外,更多的工作是向外傳播,讓老百姓知道新的技術到底是什麼東西,像量子通訊、引力波等等。

吳亮:

今天的問題導向越來越深入了,下面請中國科技館原館長、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卡林加科普獎”獲得者李象益老師發言。

李象益:

我原來理解會議的主題是今年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今後科普發展怎麼做。我簡單説一點思路。

一、科普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們國家的科普工作世界矚目。排名前六位的規模最大的館都在中國。我們的科技館不僅是數量多,而且體系建設完善,我們有實體館、數字館、大篷車。《綱要》的實施是任何國家都沒有的。政府推動科普工作,可以説是世界上力度最大的。

二、“卡林加獎”第六屆世界科學大會頒獎,開幕式上沒有發科技獎、教育獎、衛生獎,發了科普獎,説明國際上高度重視。加強科普內涵建設,“十三五”登新臺階,怎麼響應總書記的號召,真正做到“一體兩翼”科研、科普相結合,一些重大的問題都需要好好研究。

1、加強理念目標建設還是最主要的。從世界上的科普工作來看,以丹尼爾·平克(音)的《全新思維》為代表,主要關注于培養由信息時代過渡到社會創意時代,培養全新思維能力。核心來看就是創造力。我們的科普工作依然只是停留在知識傳播的基礎上。當然,這是非常應該的。但是,從目標和方面來講,絕對科學素養不是一條,包含了能力、正確的科學素養方法,特別是價值觀。“十三五”期間,必須在全面目標上上臺階,而且要有先進的科普理念。

2、加強科普對創新戰略驅動服務。我想講兩點意見。總書記提出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本質上是人才戰略,要培養創新人才。科普是奠定創新人才的社會基礎。比如創客教育,現在都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它的基礎哪兒來?美國參加創客運動的是1.36億人。我們國內現在推進創客運動的發展,一個是直接進入市場,一個是進行創客教育,這是科普要幹的事。培養千千萬萬個創客大軍,從青少年開始。國內的創客面臨什麼問題呢?實際上大家還是沒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只是把它理解為一般的青少年創新活動。可以説創客教育是一般青少年創新教育的提升,它的理念目標提升了。比如美國搞的很多創客教育,關鍵問題就是集中培養創造力開發,不是簡單的做一個機器人。做機器人,把程序都給他,是已知到已知,是程序上的技能訓練。而美國做的是已知到未知,是要解決0到1的問題,不是解決1到100的問題。我們對這個方面的問題都沒有清楚。從手段來看,國外的青少年大量搞的就是人工智慧,用的手段是Arduino,它是降低了門檻的微處理器。我在浙江考察,二年級的學生就可以編一個微處理器。就像《阿裏巴巴和四十大盜》一樣,強盜一念金山銀山,門就開了。這就是使用了先進的手段。創客教育就要用工業4.0的手段來搞。我們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還在焊收音機,美國小朋友玩兒的是遙控,我們的手段也沒有和創新驅動戰略相結合。當然,還有更高的附加值,特別是傳播共享、合作的精神文化。

3、我覺得應該重視引入大科學事件推動科學創新發展。什麼是大科學事件?上世紀90年代,科學界非常關注大科學的發展。大科學就是投資大、規模大、人力大,特別是推動社會進步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項目,它應該包括三個大的方面,尖端基礎科學、先導科學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比如尖端科學技術,大家也關注,但很多人不理解。比如暗物質、引力波、天地計劃、探月先導科技、核電建設、探月工程、托克馬克、軌道交通的、智慧的。有什麼問題?過去在科普方面都是關注個人在科學實踐中科學素養的提高。但是,時代發展到今天,這些大科學也是跟國家戰略發展密切結合的。現在國家搞核電,很多地方就反對,他們不理解。所以一定要引入這個概念,樹立公眾不僅關心個人利益,還要關心國家創新、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觀,這就是科普應該提高的地方。還有剛剛提到的500米直徑的射電望遠鏡。引入大科學以後,科普的技術手段等方面都可以大大提高一步。現在空間站的對接,實際上是需要五十年的,用AR技術,二十年就可以展現出來。它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大科技概念引入以後,像群眾和科學家的關係,可以和科學家更好的建立聯盟,還可以推進科技的發展。科普如何急中央之所急,推動創新戰略發展方面真正抓什麼問題,這也是能夠跟世界潮流相吻合的。

三、新華社加強跟中國科協的結合,加強理論建設和實踐研究的建設,可以更深入的對於這個事情,也可以及時向中央領導彙報科普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度的結合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討論環節

吳亮:

下面是討論環節,還是緊緊圍繞著問題導向,科普能不能用産業化的方式解決問題。基層面臨的問題更加具體,有哪些問題。大家都面臨哪些問題,怎麼解決。

劉元貴:

5月31號,我來參加科學三會。過去在政府部門工作,調到科協來當主席。坦率來説,信息量很大,回去以後我也在積極宣傳。實際上在基層搞科普是非常困難的。

首先是經費。貴陽市的科普經費是貴州省最好的,人均不到1塊錢。在縣一級、區一級,可能也就是1、2毛錢,甚至有些還達不到這個水平,在政府預算中根本沒有科普這一項。

我想提一個案例供大家參考,科技館市場化是有可能的。貴陽科技館從2000年立項,到2013年7月份我去科協工作之前,七異其址,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參加了奠基儀式,最後都沒有實現。我可以負責任的説,現在建成的科技館採取市場化運作的手段,肯定在全國省市裏面可以排前三名。

如果是政府建同等規模的科技館,大概要4.5億元。我們通過貴陽市的陽光産權交易平臺,引進了一個民營企業來建設科技館,實際投資是3億元。現在基本建好。

劉玉傑:

跟各位領導彙報一下,寧夏科技館自從免費開放以後,參觀人員倍增。建築面積2.96萬平米,展廳面積1.2萬平米,今年五一節一天的人數就達到5000人,暑假以後每天平均達到6000人,週末達到近萬人,免費的效果非常好。

1、免費需要做好限流、限量的工作,要拼設備、拼人力、拼安全。如果一味追求人流量,會對這三個方面有所影響,還是要進行控制。

2、按照現在的財政體制,要預算項目化、項目精準化,這是正確的。但是,作為免費開放的資金,由於科技館的改造服務不是標準産品,也不是正價商品,它需要事前的理念設計、招標、生産、製作,週期比較長,當年的經費就要求當年支出使用完。

3、寧夏作為西部地區,南部山區是集中連片的貧困區,科普經費非常少。我跟著流動科技館和大篷車到最貧困的地區,看到小學生的那種眼神,他們真的是沒有見過。但是,由於流動科普隊伍受人員經費和編制的限制。現在不僅要看展覽,還要保證教育活動的同時進行。這支隊伍受編制的影響,我們沒辦法,就從免費經費中拿出一部分用於勞務派遣。這是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就像徐書記説的基層不可能建科技館,只能靠流動科技館和大篷車。要把這個工作做好,不但要建立一支隊伍,還要提高他們的素質。

貴陽科技館2006年招標設計完成,政府給我們安排1.5億,一直到我去的時候也沒有安排。現在我們沒花政府一分錢,體量是14.028萬平米。

吳亮:

怎麼在手段上、機制上、模型上進行更好的思考,有沒有解決的方案。不僅是科技館,還是線下的實體,特別是承擔科學普及和傳播的工作。

崔光偉:

一、鄭州科技館8000多平方米的建築面積。免費開放之前,一年的觀眾量是30多萬。去年免費開放,觀眾量達到61萬。今年可能還要更多一點。在這種情況下是要限量的,開始是限1200人的瞬時流量,後來降低到1000人,現在還想再繼續降低到800人。在暑假這個階段,每天就是5000人-6000人。從上午9點開館,9點半就開始排隊,到下午快下班的時候還有人在排隊。這説明公眾對於科技館這類科普設施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二、雖然成績很大,但是也有一些問題。具體來説就是科普隊伍人人才建設,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如何吸引社會上的優秀人才做科普工作和科技館的工作。目前需要解決幾個方面的問題。

1、一個是評價。全國有1000多家科技館,符合標準的是100多家。科技館是比較大的體系,它的職稱評定不成體系。可能中國館的職稱評定好一點,可是各個省的職稱評定都得找學校系統、圖書館系統、博物館系統,讓別的系統評價我們的工作,能評價得好嗎?我們館原來有一個副館長,做得挺好,到退休的時候還什麼職稱也沒有,他也不願意找那些人去評職稱。想引進優秀的人才,職稱就是很大的限制。

人社部也提出這是國家職稱體系設置的問題。

2、隊伍建設,除了職稱,還有就是吸引優秀的人才,收入問題怎麼解決?按照現在的職稱體系,能留住優秀的人做科普嗎?是不是有些機制的問題要解決?科技館是屬於事業單位,國家出臺了那麼多人事制度改革的文件,但落實起來還是有些問題。

實際上就是人事機制還是要改革,怎麼讓優秀的人來?就得給他合適的報酬,按照現在的做法是解決不了。人社部應該結合實際問題進行研究。不解決這個問題,人才隊伍很難建設好。

3、還有一個問題是關於科技館內容建設的招標。我們國家有招標方面的法律法規。如果按照招標法去做這個事情,科技館的內容建設就建不成。首先就是審計的問題。到一個館,館長為什麼要事先跟參加招標的人進行聯絡?包括評價體系,我們經常參與各個館的招標工作,覺得很亂。所以我建議能不能在中國科協、中國科技館的層面上出臺一個關於科技館內容建設招標的細則,讓新建科技館的城市有章可循,不至於出現審計問題。現在的招標辦法規範起來以後,大家的招標工作更難做了。

李象益:

我覺得你説得很重要,很多地方的“一刀切”的問題太厲害了。因為科技館是科學概念再創造,不是標準的建築,是創新的問題。現在的導向搞得市場非常亂,都是拿最低價去中標。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問題,應該按照實際情況操作。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實際。

楊泳濱:

剛剛崔館長説到科普專員地位的問題。現在基層科普專員的地位確實不高。就像踢足球的,中超和業餘隊的相比,地位確實很差。搞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們的地位,雖説高不到什麼程度,但社會還是崇敬的。對於搞科普的人員,都是認為地位比較低。

吳亮:

怎麼提高地位?

楊泳濱

1、一個是職稱序列沒有。像我們中小學的科學老師在學校裏就是作為副科老師,語文老師、數學老師想加課,就把科學課搶過來了。科協搞基礎的科普工作,評職稱都沒有從基層到高層的科普工作隊伍,在待遇和地位上沒有給予高度重視。科普基礎搞不好,搞“雙創”是很難的,只能是少數人幹的事。

2、現在貴州最重的任務就是大扶貧,貴州的貧困人口在全國是最多的。科技館也承擔了村寨的扶貧任務。通過調研,我們覺得現在的扶貧工作還是跟科普教育有關。提高科普人員的待遇和地位很重要。像農村的農機站,地位確實很低,錢也很少。現在基層最多的提法就是專業合作社,但這些人都是科普的主力軍,而他們的地位很低。科技館的情況也是這樣。每年我們省的科學進步獎,科普佔的極少。

3、關於基礎設施建設。地縣的基礎設施建設,貴州的欠賬很多。領導知道要建科技館,必須建,但給錢的時候很心疼。現在又有一種趨勢就是過度重視。很多縣都在建科技館,建的都是千館一面的,會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能不能由一些企業投資建設一些專題館,我們出一些免費政策。這樣可以避免浪費。

李國斌:

我是來自科技局的。現在的13.6億都是給科協的,其他部門都沒有。

一、能不能請企業的團隊去管理,做展品的有很多,但運營方面沒有專業團隊。現在社會購買服務,我們購買物業服務,但沒有人搞産品研發和創新。科協現在沒有這方面的公司。比如我想買幫我維修的公司,現在沒有。做物業的都很少。比如國家給我600萬的經費,300萬拿來搞物業管理,300萬拿來做維修,現在沒有公司做這方面的服務。

二、館建了,後期運維怎麼辦?我們自己又沒有這個能力。人社部的編制是固定的,一般都是搞運營管理的。我們也沒有辦法投入研發。科技局是有科普經費科普場館建設費的,以後我們直接拿著這個到財政局去,財政局就給我錢,預算到了就很好辦。我們的人才隊伍方面能不能聘請社會力量。13.6億的費用能不能也拿出一部分請社會團隊。

柏勁松:

我的問題也是關於經費使用。現在的科普經費總量不足、使用不便、效率不高、激勵作用有限。

一、把一部分的科普經費用科研經費的管理模式來進行管理。現在科普經費的使用,比如科技館的展覽研究、科技活動的開展,有很強的創新屬性,也是需要創新的。但是,在現在使用的過程中有很多不便的地方。

二、前不久,潘院士跟我們商量能不能在科技館裏設置一個展品展區表現量子通信的技術。做科研用的那一套東西是很難考慮怎麼讓老百姓知道這個事情的。而我們知道老百姓的需求,知道科學普及的手段,怎麼用好的方法把它呈現出來,這中間肯定要做反復的實驗,肯定還會有失敗。如果按照現在購買展品的流程,中間不可能有這個過程,無論如何也買不到。如果按照今年新出的50號文的規定,可能就要好做得多。科學傳播規律需要探討,科學傳播的方式也需要反復實驗。最終呈現給觀眾的不是標準性的産品。在教育活動的開發上,包括流動科技館、實體科技館、社區科普場所和農村科普手段,都是有規律需要研究的,也是有方法可以探討的,而這些方面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的屬性。

如果把這部分經費界定為科研經費,按照科研經費的模式進行管理,使用方法將更靈活,效果更明顯。

吳亮:

這個沒有界定嗎?

柏勁松:

沒有。中央兩辦有這個文件,科普工作其中有一部分是具有科研屬性的,應該按照科研項目來進行管理。教科文處也表示理解,但提出要有依據。現在兩辦的文件還沒有到省裏、市裏。我問了中國科技館的科研項目怎麼做,據我了解的,有些單個的項目和個別的展品是用科研項目的方式,但沒有整體的。

殷皓:

我們去年做的是按照首臺、首套的方式進行管理的。就是你的創意和反復實驗的東西,最後成品是一件東西和一套圖紙。在製作的時候,完全就是生産了,前面的部分是可以創意的。

柏勁松:

我們跟財政部門進行了探討,一是得有省市落地的文件。二是得有同行業兄弟場館的類似做法。我們也請市長,財政局、審計局請來一起會商,舉行由科協對科技館進行批復,常設展覽的研究、教育活動的開發、創新教育的研究納入科研經費的項目進行管理。但是,最後加了一句,這只是我們對你的認可,如果將來巡視組檢查説這不屬於科研經費,不允許這麼做,我們也沒有辦法。

吳亮:

趙司長,這個方法您怎麼評價?

趙路:

按照財政預算管理的規定,科普經費就是科普經費,研發經費就是研發經費,是不一樣的。50號文件專門有一句話,是通過公開競爭方式的研發經費適用這個辦法。就像科技部的863、973、支撐、基金這些。科技館有它的特點,特別是科技館展陳的東西,需要研究,而且都是定制式的東西,市場上沒有這種制式的,有的是他們自己做,有的是找外人來做,需要專門研製的過程。這個問題,下一步可以研究。但是,如果都按研發,可能也有問題。就是研發經費,也得看是不是公開競爭的。否則即使是內部政策也執行不了,這之間有明確的邊界。

柏勁松:

我們是內部競爭招標,內部人員也有積極性,扣除設備的20%可以進行績效獎勵。

趙路:

不是,這不行。就是剛才我説的,不是説什麼項目都能提間接費用的。要看是不是公開競爭,給這個單位正常安排的研究經費,工資也給你了,儀器設備都給你了。是競爭的,突然得來的一個項目,依託項目有成本耗費。屬於單位正常安排工作之外的項目,這部分可以補償。

吳亮:

下面聽一聽來自産業界的想法,能不能産業化,能不能市場化。

袁國術:

結合這麼多年來跟科技館合作,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國家在科技創新上有非常好的提議,給科普納入科技創新提供了依據。這對我們的工作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一、推動科技館與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合作,形成産學研結合的科普不展品設計和研發的新模式。到2015年底,科技館是445個,建築面積8000平米以上的76個。主要是靠30多家科普展品研發製造企業。

1、國外的科技館展品研發主要是靠自己。除了中國科技館、合肥科技館少數具有研發能力以外,其他的基本都不行。在這種背景下,能不能推動科技館和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研發合作,可能是一條可行的路。

2、8月3號,科技部和教育部聯合發佈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有點類似美國的“拜杜法案”,高校對成果可以自主轉嫁、作價投資。我們能不能跟科技館共同研發産品,我們共同享有權利。如果能的話,可以激發企業跟科技館聯合研發。

3、我們公司非常重視研發工作。我給大家介紹兩個實例。a、一個是國土資源知識社會化傳播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的科普展品是由國術公司和中國地質博物館共同申請,已經獲得了20項包含發明專利在內的知識産權。意味著可以在全國地質類博物館建1000平米的展廳。專利權人,國術公司是排第一位的,然後是中國地質博物館。發明人這欄也很有意思,一個國術公司的人,一個地質博物館的人,相當於把權利固化下來。

b、第二個案例,從2014年開始,科普可以申請國家支撐計劃。我們是聯合貴州科技館、貴州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申請了一個國家支撐項目。幹科普的人能不能用科研的思路來搞科普?推動産學研結合的科普展品設計,有效整合資金技術和專業知識, 緩解科技館的“千館一面”的問題。

二、我們提出建立並推廣以院士名字命名的特色主題科普展廳,推動科研人員投身科普。到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0%的目標是很艱巨的。科技人員能否借助科普平臺?科技館能否取得科研人員的學術支持?科技館搭建起科技人員和公眾之間的平臺。院士群體是科技館最重要的智力資源,院士群體是科研人員的旗幟,代表著各自研究領域世界的最高水平,也是年輕人心目中的科學偶像。

有一個案例就是貴州省科技館的月球探測科普展廳,這在中國是獨一份的。這個展廳是2013年5月份建成的,歐陽院士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和展品。在展覽設計的過程中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和意見。這個館建成了,能不能以科學家的名字來命名,也可以增加科學家在公眾中的影響力。

科技館搭臺,讓院士參與指導完成。每個科學家都代表一個研究方向,很多地方建館的時候找不到內容,不知道該幹什麼,而每個地方又有自己的院士。跟院士合作,以他的研究方向,通過三年、五年的前期策劃,最後形成主題展廳。現在全國有1599位院士,全國這麼多科技館,能不能開發一些院士主題展廳。我們做了很多院士墻,大家都不愛看,要麼是院士的手印,要麼是院士的照片,要麼是院士的寄語。

三、推動將中國製造引入到科普展品的研發和製造中,提升展品質量。科普展品是易損壞的,我們總是推責任説是孩子故意操作,找了很多外因。實際上展品做得不好也是很主要的原因。

1、科普展品具有單件小批的非標特性,再加上科技館的市場容量並不大,30家左右的公司一年幹幾個億的活。廖總他們一年做5000多萬,我們做4000多萬。在市場容量這麼小的情況下,就決定了大中型的加工製造企業不願意進入科普領域。

2、中國的製造水平已經很高了,要想辦法把它引入到科技館的展品開發過程中。我們怎麼控制好自己的設計和研發,非標件還是要找大中型的加工廠,總裝由我們自己完成。我也試圖跟做得好的加工製造企業合作。

四、是不是100萬人口以下的縣一級科技館是不能建的?科普最稀缺的地方正是在縣級。

1、我接觸到通江縣科技館,流著眼淚去,流著眼淚走。我去了以後就極力的想促成這個館的建設。這個館的總投資是2100萬。科技館展覽、展品相關的直接費用是269.7萬,其中設計費18萬、裝修費180.9萬,所有加起來也就是200多萬。這個館去年9月25號建完,現在已經接待了9.8萬人。

很多科技館建設的時候總是覺得缺錢,被擱置下來了。這個館的建設很具有典型性,2013年底籌建,向縣政府報方案,6月6號批了兩個事業編,7月份成立籌建小組。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挂帥做組長,科協、財政局、人事局的局長作為它的成員。

2、這個縣級館的建設只投入的200多萬。現在流動科技館這麼多,要把省一級科技館的業務人員抽調出來跟著走,走的時候還有接待費。下面沒有專業的科普人員進行配套。在縣一級的地方是要加強專業科普人員隊伍的培養。以前不具備條件,現在具備了。通江縣現在有幾個專業人員,流動科技館和大篷車下去以後,有人陪著你,也可以培養人才。

3、為什麼這個館能建起來?因為這個房子是閒置的,不用再修新的場館。再加上縣委、縣正式重視這個事情,各個部門湊錢。縣科協確實發揮了作用,他們就想幹這個事。

4、在經濟暫時落後的地方,科協應該極早設立像根據地一樣的科技館法人機構,爭取一些編制。能不能盤活閒置資産,把它當做場地。借助大館淘汰下來的更新改造的展品,用好性價比較高的流動科技館展品。流動科技館的展品在縣級科技館是完全可以用的,而且非常效果非常好。我測算的用500萬左右的經費就可以建設2000平米左右的科技館。四川省科協、四川省科技館就送了一批流動展品和舊展品。

我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科普業界知名的品牌企業。

趙彥:

歐陽院士做的好是因為他的科普做得好,儘量不要以大院士的名字命名,要虛與實結合。第二點建議肯定不合適。

王康友:

第一個觀點,回應一下什麼叫科普。幾年來,科普已經由單純的普及科學知識變成了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普及。現在科普的觀念,從世界上理解的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觀念已經不一樣了。原來以為科普是普及科學知識。現在的科普是為實現創新發展服務的。

一、打造成科技創新、科學普及平衡的協調發展的兩翼,任重道遠。2012年,IND的投入佔GDP的投入是1.73%。科普經費佔GDP的投入是0.017%,也就是科普的經費和創新IND的經費是100:1。到2015年科普經費與IND經費的136:1。

二、科普工作要增加財政投入與社會投入並舉。剛剛趙司長提到中央財政投入顯著,相差100倍,怎麼投入都是不夠的。從哪來呢?就是社會投入,要鼓勵企業的積極性。美國的企業是在稅收上減免的。假如企業家捐助科普活動、科普的資源建設,能不能算作他們的生産成本,這樣的體量有多少,會對國家的稅收産生多大的影響,這是需要計算的。只要不會對國家的稅收體製造成太大的衝擊,企業家捐贈科普活動就可以解決科普投入的問題。

三、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普資源建設。錢用在哪個地方?要用在科技館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普資源建設上。現在的科普資源沒有積累,用完了就沒了。還要獎勵做科普的科學家和新聞記者。現在這個方面的獎勵不夠。還要獎勵基層做科普的人員。比如現在的科普作家協會獎勵科普作家。中央財政提出不能獎勵個人,而我們又不能在社會上籌集到資金。原來説有獎勵,現在又沒有獎勵。剛剛講的科普經費困難,地縣一級的科普也就是4、5個人。除了中央財政投入以外,縣一級的科普能力建設太需要了。中國科協做了很多事情,但仍然很缺乏。科普能力的建設只要有資金,科技創新是雄鷹的一翼,我們科普是大雁的一翼也行。我現在説只要不是蜻蜓的一翼就好,否則是飛不起來的。

殷皓:

對科技館的展品有兩個方面的建議。

一、對科技館的展品,沒有好的折舊政策。流動科技館的展品進來是原值,運行了幾年以後,流動完了還是原值,對於保存國家資産方面存在問題。展品能不能有些折舊,一年折舊10%。

二、最好可以讓科技館的展品製作企業進入創新型企業和微小企業,在減免稅上給予優惠。

一方面對他們是一種激勵。另一方面對我們用財政經費核算展品成本,減輕負擔。他們現在一報展品就把增值稅放裏面了。我們不算17%的增值稅,他們不上稅,有偷稅漏稅的嫌疑。如果是加上稅收,等於是增加了1/5的成本。如果可以把展品製作企業納入國家創新企業,對我們甲方和乙方的合作有些好處,也有利於展品研發的推動。

錢岩:

中國科協科普處作科協黨組的領導下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我們是科普工作的司令部、指揮部、科普人員的組織部。我們的工作內容:

一、做好規劃、計劃。今年年初,國務院頒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也是面向“十三五”的,也是這五年科普工作的遵循,對目標、內容、重點工作都有精心的描述。

二、做好社會動員。怎麼能夠切實發揮科技工作者在科普中的作用。在5月30號科技創新工作大會之後,劉延東副總理召開了科技工作的電視電話會議,總理提出對科技項目的科普成效進行評估,對高校、企業、科研院所這些創新主體的科普效果進行考核評價。我們也會做好評估手段的研究,今年爭取能夠開展一些試點。不是科技經費多少的問題,而是科技項目裏面沒有明確科普。我們會落實延東總理的要求,在最後的末端,從評估開始推動。將來我們也想用社會第三方的方式,評估以後對社會進行公佈。用這個方法也是落實國務院的要求,希望能夠得到相關部委的支持。

三、抓一些重點項目。財政部支持科普信息化建設,投入兩年時間,現在的資源總量是1.5TB,內容傳播量是43億人次,每年平均下來是2億的資金投入,它的成效超出我們的想象,非常感謝趙司長的支持。剛剛説到量子衛星,“科普中國”旗下這一個項目的傳播量就是5900萬。剛剛吳總提到總書記想搞清楚引力波,我們做了很多的動圖和動漫,説得非常清楚。

錢岩:

對於相關建議。

一、需要加強青少年的科學素質教育。

1、現在學校的科學課是開不起來的,科技教師是嚴重不足的。如果不把科技教學列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光靠我們做科普工作是遠遠不夠的,國家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會出現斷代。

2、在教育領域,科技教育要引起極大的重視。我們也希望可以從青少年科技素養評級的角度來促進這個工作。也希望吳總可以幫我們呼籲一下。我們現在在做青少年科技素養評估的模型,還在研究階段,正在試點階段。

3、通過評估調動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在操作的過程中,希望可以得到相關部門的支持。也希望可以引進第三方,讓更多有資質和有公信力的團隊加入進來。

任福君

一、在科普政策層面。我想建議建立配套的實施細則。

二、關於科普經費的使用。建議出臺政策,主要是激勵政策,調動社會資金投入科普,捐贈資金支持科普,推動科普産業發展,拉動社會資金向科普領域過渡。

三、關於提高科研人員參與科普的積極性。

1、建議建立和完善激勵政策,特別是建立科研工作的評價制度和評價體系。目的是承認科普成果和科研成果同等重要。要非常鮮明的提出這一條;

2、對於競爭性的科研項目,列出1%-3%的比例用於科普。不管是哪個規定,都要落地。頂層的都有了,關鍵是落地層面。誰的項目誰發佈,誰來寫,哪個部門發佈的哪個部門寫。在頂層設計上,國家財政的制度政策已經允許這樣做了,特別是中央一系列的政策是允許的。對承擔項目的團隊提出明確的科普要求,要指標化。在驗收項目的時候,科普工作沒完成就不能通過驗收。科普研究所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體系,但在財政部驗收的時候沒通過。

3、針對科技産品創新,我個人建議推動産品的數字化、網絡化和互動性,多采用VR技術。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包括移動終端。“科普中國”那麼好,有多少人知道?我天天都看“科普中國”。

4、符合加快縣級科技館建設。

a建議進一步加大流動科技館的建設力度,並且實現縣域的全覆蓋。後續目標是不斷提升展示水平和效果;

b我個人不主張縣一級搞大規模的大型的、特大型的科技館。建議建小型科技館,包括專題館。有條件的地方,像常熟、張家港、昆山這些地區很有錢,有條件可以搞。對於沒有條件的地區就是大力推動流動科技館建設。

王俊峰:

科普首先要特別的自信。從全世界的政府體系來講沒有像我們這麼重視科普工作的。為什麼科普工作沒有做好?可能有歷史的原因、文化的原因。我們有這麼大的科技館,政府的科技投入也是非常多。首先還是要有信心,要執行好已有的政策,利用好現有的隊伍、現有的基礎設施,更多的要從體制機制上進行探索和反思,把科普工作做得更好。

趙路:

剛剛聽了各位的建議,很有啟發。大家提出了很多問題,國家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佈了很多規劃、綱要,要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我們國家的科技大而不強,不是科技大國,也不是科技強國。我聽大家講縣級科技館、職稱這些問題,國外的科技強國,人家的科普是怎麼做的?比如俄羅斯,經濟比咱們差很多,但俄羅斯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比我們強很多。人家是怎麼做的?國際上的經驗能不能借鑒?我剛剛給大家介紹的內容,全部都有國際比較分析。大家需要打開視野,可以學習借鑒別人的好經驗。

吳亮:

趙司長講得非常好。要打開視野,不僅要市場化,還要多吸收國際經驗。最後請陳光義發言。今天主要圍繞著兩個主題展開了討論。各個部委的領導都非常關心科技工作,總書記這麼關心也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科技工作面臨很好的條件,但也有很多問題。在財政部、科技部相關部委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支持下,科技工作一定會做得更好。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寫一篇反饋性的材料,既要講政治,還要講問題。歡迎各位領導跟我們保持聯絡,我們一定為大家更好的服務。

謝謝!

責任編輯:劉嘯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