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0月19日電(記者 王志恒、郭剛)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在甘肅省民勤縣幹部群眾中引起極大反響。
民勤縣薛百鄉宋和村原黨支部書記、“治沙英雄”石述柱説,報告中提出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産生活,對民勤、尤其是對處在風沙最前沿的宋和村來講非常及時。
民勤地處石羊河流域最下游,東西北三面被騰格裏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由於石羊河上遊祁連山水源涵養能力降低和中游用水激增,進入民勤的地表水銳減,荒漠邊緣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綠洲推進。目前,僅有一條狹長的綠色通道和武威相連,窄處只有1000多米。民勤幾乎變成沙漠孤島。
宋和村要治住風沙,民勤要實現人進沙退,綠洲恢復,就要努力實現生態文明。石述柱説:“民勤的生態環境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要趕緊進行綜合治理。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這讓我們感到非常振奮,也看到了希望。”
72歲的石述柱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帶領宋和村的鄉親們治沙造林,在風沙肆虐的村子外圍,營造了一條長9公里、寬2.5公里的綠色屏障,阻擋住了沙丘移動,使家園不再被風沙掩埋。昔日風大沙多的“逃荒村”,變成了今天林茂糧豐的小康村。如今宋和村家家有存糧存款,戶戶通電通水,有不少農戶還買了小汽車,在縣城買了樓房。
石述柱老人高興地説:“黨和政府非常關心治沙工作,我受到很大鼓舞。我雖然老了,但還要為治理村林場西北的1.8萬畝流沙盡我最大的努力,當好治沙的模範和標兵。”
宋和村村民、62歲的老黨員王國來説,我們黨這樣重視生態問題,處在風沙前沿的宋和村要更多地植樹造林,我們黨員尤其要繼續帶頭治沙造林。
民勤縣委書記謝治國説:“民勤縣雖然地處兩大沙漠之間,但是有黨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有國家的支持,有科學的規劃,有我們民勤30萬人民的艱苦奮鬥,民勤決不會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草原牧民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19日電(記者勿日汗)連日來,37歲的蒙古族牧民朝格·巴特爾認真學習十七大報告摘要,對其中涉及農業、農村、農民的內容格外關心。
朝格·巴特爾興奮地對記者説:“十七大報告的很多內容都提到農村工作,並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這讓我們草原牧民感覺幹勁十足。”
朝格·巴特爾家住內蒙古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哈尼烏拉嘎查(村),一家四口人住著水電暖齊備的五間磚瓦房,在1.5萬畝的牧場上放養著600多只牛羊,自家辦起夏季旅遊點,出門開著汽車,還在城裏購買了樓房,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過去5年是我們農牧民受益最多的時期,日子過得很舒心。”朝格·巴特爾説。如今在錫林郭勒草原,騎在馬背上打手機、穿著蒙古袍開汽車、牧民家裏網上沖浪已不再是新鮮事。2006年錫林郭勒盟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2001年的1868元提高到3309元。
“黨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如期得到兌現。”這位蒙古族漢子向記者細數近年來他家得到的實惠:以前家裏的1000頭牲畜每年要交7000多元的牧業稅,從2004年起這筆不小的開支被取消;為了保護草原生態實行的每年45天禁牧期,國家給牧民補貼飼料;參加了農村牧區新型合作醫療,到蘇木(鄉)看病可以報銷50%醫療費,到旗(縣)裏看病則可以報銷60%;孩子上學的學雜費全免,每學期為家裏省下千余元;市科技局給家裏的電腦免費安裝寬帶……
朝格·巴特爾説:“十七大報告中提到要繼續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還要發展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等制度,這又給我們農牧民帶來了福音。”這位今年剛上任的村委會主任已經開始考慮在未來幾年如何讓村民增收的問題。
在如今的內蒙古草原上,“靠天養畜”的傳統養畜方式正在改變。朝格·巴特爾説,今後他要帶領鄉親們更新觀念,減少牲畜頭數,發展旅遊等第三産業,一起奔小康。“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國家越來越富強,我們的新牧區建設會越來越好,牧民都能過上現代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