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十七大代表選舉>> 代表風采
 
"完科草原的好兒子"—記青海完科村黨支部德才加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西寧8月10日電 (記者 馬勇)“我是完科草原牧民的兒子,家鄉多年不變的貧困面貌和鄉親們艱苦的生活讓我憂心如焚。我復員回來的那一天,就決心不再讓鄉親們被貧困壓彎了腰。”黨的十七大代表、青海省同德縣尕巴松多鎮完科村黨支部副書記德才加13年的無私奉獻,為完科草原帶來勃勃生機。

    記者見到德才加時,他正和鄉親們熱火朝天地搞村裏的基礎設施建設。

    “這些圍墻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淋和日曬已經不行了,現在全部拆掉後做成圍欄,然後種樹、種草、種花,那時候村裏的環境就美多了。”德才加説。樸實的話語、平淡無奇的外表,絲毫不能讓人對這個年近花甲的藏族漢子留下特別的印象。

    1994年8月,從軍25年的德才加已是上校軍官,此時部隊精簡調整讓他面臨著轉業和復員兩種選擇。選擇轉業,不僅能得到一筆安置費用,而且組織上會給他在省城西寧或同德縣城安排個待遇不錯的穩定崗位。而如果復員回家,就得面對這樣的現實——完科村地處海拔3300多米的青藏高原腹地,13年前的這個牧業村與世隔絕,牧民群眾長期靠遊牧為生,靠天吃飯,年人均收入只有600多元。當時村裏的老支書病重後竟然找不出一個合適的接班人。

    在1994年完科草原最美麗的季節,德才加作出了決定——舉家回到了完科村。第二年春天,德才加挑起了完科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

    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不久,德才加就意識到,靠農牧業群眾是富不起來的。一方面,完科村海拔高、自然氣候條件嚴酷,除了青稞等一些耐寒、耐旱作物外,種植業難有所長;另一方面,受青藏高原生態整體惡化影響,牲畜數量必須科學控制,以減輕草場壓力,擺脫貧困必須尋找新的出路。

    在和大夥多次合計後,德才加將目光聚焦到了村裏的黏土上。由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建材成了牧區的搶手貨,一塊磚從城裏運到牧區運費往往數倍于磚價。建磚廠——德才加和大夥一拍即合。為了湊足辦磚廠所需的資金,德才加把自己的15萬元復員費交到了村上。1995年底,完科村磚廠建成投産,産品銷到了海南、黃南、果洛3個藏族自治州的8個縣。經過德才加和村民們的不懈努力,磚廠的規模日益擴大,不僅安排了村裏50多個富餘勞動力,年純收入也由原來的9萬元上升到如今的35萬多元。

    有了磚廠打基礎,德才加又帶領群眾把2000多畝農田集中起來,由村裏投資經營,開展機械化作業,種植油菜等經濟作物。同時又根據實際情況,建設了圍欄草場4.8萬畝,讓村裏近萬畝草場種上了優質牧草,47座拔地而起的畜棚,更是扶持起了一個個牛羊育肥戶和溫室種菜戶。

    在德才加心中,家鄉的群眾都是自己的親人。村民卓瑪乙亥因為丈夫看病、去世,賣光了家裏的牛羊,還借了不少債,3個孩子被迫輟學,一家人靠鄉鄰救濟度日。知道這個情況後,德才加立即決定和卓瑪乙亥家結成扶助對子,掏錢買來麵粉、酥油送到卓瑪乙亥家,並資助卓瑪乙亥的3個孩子回到了校園。在德才加的提議下,完科村的黨員幹部都與貧困群眾結成了幫扶對子。村裏還劃撥集體農田22畝,由黨員幹部耕种經營,收成則全部接濟貧困戶。如今,完科村的貧困戶已經從34戶減少到了14戶。

    13年來,德才加團結帶領完科草原的兒女們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換來了家鄉新的美麗容顏——現在的完科村通了電話,修建了衛星地面接收站,建起了文化活動室、衛生室,家家戶戶蓋上了新房,村民們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成為同德縣第一個實現牧民定居和水、電、路、電話、電視“五通”的牧業村。2006年,完科村的人均純收入已經由1995年的600多元提高到了2800多元。

    完科村漂亮了,鄉親們也逐步富裕了,但德才加卻“退步”了。為了讓村黨支部永葆活力,德才加執意“退居二線”,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做年輕人的助手。可“退”下來的德才加卻並沒有“閒”下來——“國家不鼓勵再燒黏土磚,‘工業富村’要找新的路子,新農村的規劃編好了,第一步怎麼走?怎樣才能交上完科新牧區建設的答卷……”德才加在思考這些問題。

    “村裏這些年的變化都是德書記帶領我們實現的。他是完科草原的好兒子,是真正的共産黨員。”村民東周才讓道出了完科草原鄉親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