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3月任船長5年多來,陸會勝帶領“大洋一號”遠洋科考船圓滿完成了6個航次的大洋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熱液硫化物考察任務,累計海上工作925天,航行128000多海裏,相當於繞地球6圈,創造了多項航海和大洋考察之最。特別是2005年曆時297天完成了我國首次環球科學考察,實現了我國幾代海洋人提出的進軍三大洋的夙願,為我國和平勘查大洋深海資源做出了突出貢獻。 這是陸會勝船長在操縱動力定位系統(8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程春香 攝
這是2005年,陸會勝船長(左二)在海上召開科考船主要領導成員會議。 新華社發
新華社青島9月17日電(記者徐冰)“直挂雲帆濟滄海”這一名句,放在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船船長陸會勝身上是再貼切不過了。
從2002年3月任船長5年多來,陸會勝帶領“大洋一號”船圓滿完成了6個航次的大洋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熱液硫化物考察任務,累計海上工作925天,航行128000多海裏,相當於繞地球6圈,創造了多項航海和大洋考察之最。特別是2005年曆時297天完成了我國首次環球科學考察,實現了我國幾代海洋人提出的進軍三大洋的夙願,為我國和平勘查大洋深海資源做出了突出貢獻。
2005年12月17日,是一個永載我國大洋科學考察史冊的日子。這天,“大洋一號”穩穩停在印度洋洋面上,目標是抓取2430米海底的一個直徑30cm、長70cm的活的熱液硫化物煙囪體。陸會勝緊盯著監視屏幕,用對講機指揮駕駛臺控制船舶。屏幕中的“抓鬥”一寸一寸靠近煙囪體。抓鬥成功合攏,這是我國首次採集到熱液硫化物煙囪體樣品,這種深海資源樣品,目前國際上只有極少數國家有能力採集到。
這次成功要歸功於陸會勝探索出的“海底攝像斜移操船法”等一系列大洋科考船舶操作模式,在首次環球科考中,這一模式操作的動力定位系統共配合調查作業245次,累計作業900多小時,沒有出現絲毫的差錯。國家海洋局的一位海洋科學家説:“小陸把‘大洋一號’變成了一枚‘定海神針’。”
像陸會勝這樣持有高級船長證書又有豐富駕駛經驗的船長,是國內外航運公司爭搶的熱門人才。幾年來,有數十家航運公司期望他能加盟,有的許諾每年20萬美元的年薪,但陸會勝從未動心。陸會勝淡淡地對記者説:“剛做這一行時沒多想,現在,我熟悉和喜歡上了‘大洋一號’。船有很多,能為國家進行大洋科學考察的船隻有‘大洋一號’。”
每年出海200多天的陸會勝,把對母親、妻女的情感深深地藏在心底,用另一種形式展示對家鄉、親人和祖國的熱愛。陸會勝利用“大洋一號”中途物品補給停靠就近國外港口的時機,把“大洋一號”變成了展示中國的窗口。
幾年來,“大洋一號”在南非開普敦、密克羅尼西亞的波納佩、牙買加的金斯敦等地舉辦過多場形式多樣的開放日活動,先後接待過多位外國政要、外交使節和數千名海外華人華僑和當地居民。 所到之處, 中國的“大洋一號”都被親切地稱為“科學之舟”、“友誼之舟”、“和平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