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奚啟新、李宣良)中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在太空遨遊進入第4天,他們將在未來幾天內返回地面。中國航天員中心首席醫保醫監醫生李勇枝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長期的太空生活將對航天員的身體産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人類要長期在太空居住生活,尚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李勇枝介紹説,人類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這種狀態對人體的體位感覺和運動都有很大影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由於受地心引力作用,可以分得清上下、左右、前後。然而,人在太空中沒有方位概念,航天員在艙內也不知道自己是站著還是躺著,他們甚至常常忘記了自己手腳所在的位置,儘管心裏明白,但他們還是覺得手腳不知去向,他們也時常會産生跌入無底深淵的感覺。
“因此,要想在太空中生活,除了構造必要的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外,最關鍵的是要使人類適應失重環境。” 李勇枝説。科學家們通過對多次太空飛行的研究,將人類進入太空生理系統的變化分為三個適應階段:初期反應期、適應形成期、適應鞏固期。通過三個階段的適應後,人類還必須進行一定的措施如體育鍛鍊來增強身體機能,提高生理系統的適應性。
在太空,除失重外,還有輻射、大氣壓力變化、多種有害氣體等其他因素也會對人體産生不良影響。李勇枝説,人類要在太空長期居住生活,還面臨著心理健康問題。從現有經驗看,人類在太空幾個月的飛行中就産生了思鄉病、恐懼症、人際關繫緊張等心理變化,如果長期在太空生活,人的心理障礙會更加明顯。
“在太空長期居住生活是人類的理想,但這一理想能否實現,還有待於科學家對今後太空飛行的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