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經濟建設>> 區域經濟
 
 
河南禹州:循環農業“點土成金”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29日   來源:河南日報

    紅薯渣、紅薯稈兒、玉米芯兒……一堆堆昔日農村隨處可見的垃圾,在禹州市宏泰精飼料有限公司卻成了加工飼料的“寶貝”。

  “年消耗60萬噸紅薯渣、紅薯稈和玉米芯,代替了玉米、豆料等糧食作物,僅此一項就使每噸飼料的成本降低了1/3。”宏泰公司總經理趙宏泰難掩興奮。

  與趙宏泰一樣興奮的,還有禹州市近百萬農民。“過去像紅薯稈、玉米芯都是扔都沒地方扔的東西,真沒想到,現如今一斤還能賣一毛多。”朱閣鄉農民張三強説。

  作為河南省有名的工業強(縣)市,禹州同時又是一個適宜各種農作物種植的農業大(縣)市。但由於缺乏綜合利用農業資源的意識,長期以來農業經濟徘徊不前,農民增收缺乏後勁。

  “要改變農業的落後局面,就必須不斷拉長産業鏈條,實施農産品深加工,靠循環、優質、高效,實現農業生産的低投入、高産出、高效益。”2001年,市委書記周庚寅為治愈該市農業“只見投入,不見增長”的頑疾,開出了良方。

  針對禹州紅薯種植面積大,農民有加工紅薯粉條傳統的情況,該市因勢利導,制定“三粉加工”發展規劃,率先從紅薯深加工實施突破。通過培育龍頭企業,提高紅薯品質,擴大種植面積,實行規範化種植,在全市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産業化經營模式。

  截至去年底,全市已經種植紅薯48萬畝,年産鮮薯80萬噸,加工“三粉”12萬噸。針對“三粉加工”所産生的成千上萬噸的紅薯渣,該市又引導市酒廠和食品企業改進生産工藝,利用紅薯渣做發酵原料。同時引進飼料加工企業,使紅薯産業鏈條不斷拉長,紅薯加工轉化率達81%。現在,全市已有近10萬農戶被吸納進“三粉”加工産業鏈上,戶均增收近3000元。

  通過大力推廣紅薯産業循環模式,禹州市建起了以種植業為基礎,以“種植業-加工業-飼養業-種植業”為産業鏈的農業大循環模式。截至目前,全市以農産品為原料的農業企業總數已達586個。“循環”讓禹州農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態勢。(張華君 李濤 郭佔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