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即將過去的2005年,在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指引下,黨中央、國務院根據經濟形勢發展變化和宏觀調控客觀需要,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並適時適度微調,確保了經濟巨輪的平穩航行;“十五”期間提出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目標繼續在各個領域推進,不僅實現了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而且經濟結構調整也亮點頻出;與此同時,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也相繼取得突破……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今年國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此做出了明確肯定。本報從今天起,以“在科學發展觀的旗幟下2005:中國經濟前行的足跡”為欄題,從宏觀經濟、産業、企業和百姓四個層面對全年經濟發展與成就進行報道,敬請讀者垂注。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2005年中國經濟運行中最顯著的特徵與變化。
如果換一種更形象、更準確的描述,那就是:“今年經濟發展更加注重質量了”。
對於經濟質量的明確追求,人們可以從中國政府今年所打出的一整套“組合拳”中,清晰地看到這種努力方向:堅持“雙穩健”政策,著力擴大消費需求,嚴格控制投資增速,調整國際收支狀況。這種努力的效果,基本扭轉了從偏熱狀態向過熱狀態加速的勢頭,使經濟在高位平臺上繼續穩定增長。
本週,國家統計局判斷説,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為9.4%,預計全年為9%或略高。不久前,經濟學界判斷説,今年經濟前三季度的各種指標“基本擰幹了水分。”
“注重質量”的標誌,首先能夠從對“統計數據”的要求上體現。今年兩會期間,國家統計局負責人在政協會上斥責地方統計數據注水,語驚四座:“下達計劃時,上級壓下級,層層加碼,馬到成功;上報數據了,下級騙上級,級級摻水,水到渠成。”
10月,國家統計局聘請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13名法學、統計學、經濟學、社會學領域的專家,為統計法的修改提供諮詢。
從對“數字”頂禮膜拜,到尋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增長,成為地方政府在2005年的一場認識變革。輿論稱,“這個變革,對實踐科學發展觀意義重大。”
今年,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在宏觀經濟、外貿與産業等層面都出現了積極成果。
從投資領域看,固定資産投資在今年不斷反彈,前三季度增速持續高於24%,而投資質量不高;一些高耗能、低效益、高污染的行業仍然上馬,但産能過剩的問題同時出現。對此,政府調整了信貸政策,壓縮了無效投資,逐步控制了局勢。
從外貿領域來看,今年的外貿高度增長,給經濟帶來了充沛動力。與此同時,外貿出口的質量在今年全面提升。今年是加入世貿的第四個年頭,也是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一年。眾多以數量見長的服裝、鞋業等國內企業明顯受到來自國外競爭對手的限制。但由此帶來的變化是對出口産品質量的自覺提高與加大投入,更多的企業開始從過去的片面追求數量轉向以質量為中心的增長方式———這一點最值得圈點。
從改造企業結構、提升質量的方面看,今年央企的“瘦身”運動是一個亮點。目前,央企已經由原來的196家縮減至169家。若將央企做大做強,一個充分條件是把央企從數量上降下來。8月,國資委負責人再次強調,“要培育和發展80~100家技術先進、結構合理、機制靈活、具有自主知識産權、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隨後,國資委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則指出,“國資委正在加快培育80~100家大型央企,原來的190多家央企完全有可能減至30~50家。”
回眸全年,改革在經濟增長穩步的同時,也在向長期積累的深層次領域推進。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開始取得突破,為“十一五”規劃在2006年的開局奠定了基礎。
回眸全年,儘管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協調性明顯增強,但也應看到一些新的挑戰,這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紮實工作,妥善解決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矛盾。(記者 程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