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三農”工作]漁業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01日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十五”時期是漁業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全國漁業系統認真貫徹中央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積極應對新的海洋制度變革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挑戰,不斷創新和完善管理機制,積極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切實加強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了漁業和漁區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漁民收入穩步增長。“十五”期間,堅持“以養殖為主”的方針,不斷改進養殖方式,推廣健康養殖技術,推進優勢水産品産業帶建設。全國水産品産量由“九五”期末的4279萬噸提高到5100萬噸,增長19.1%。新增産量主要來自於水産養殖,養殖産量佔總産量的比重由60%提高到67%。捕撈産量實現了負增長的目標,初步遏制了捕撈強度盲目增長的勢頭。加工和休閒漁業得到迅速發展,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以優勢産品為重點、以出口貿易為導向的水産加工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休閒漁業成為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了大批勞動力就業,為漁民增收做出了貢獻。2005年漁民人均收入可達5656元,比2000年增長15%。

    積極應對海洋管理制度變革的挑戰,推動專屬經濟區管理制度穩步實施。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要求,我國與有關周邊國家簽訂了漁業協定,中日、中韓、中越北部灣漁業協定在“十五”期間相繼生效,中俄兩江議定書也得以續簽。面對漁場範圍縮小、大批漁船從傳統漁場退出的嚴峻形勢,我部和沿海各省積極組織實施漁民減船轉産工程。5年來,僅中央財政就投入9.9億元,引導漁民從事養殖、加工等其他産業,共壓減漁船約1.4萬艘,轉産漁民8萬人,保持了沿海漁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在實施專屬經濟區管理、涉外漁業管理、查處非法捕撈、為漁民安全生産的服務中,中國漁政的職責和任務進一步增強,經受了新的考驗。

    水産品出口大幅增長,遠洋漁業穩步發展,漁業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十五”期間,在面臨國際貿易壁壘等不利因素不斷出現的情況下,我國政府部門和企業充分發揮漁業的比較優勢,狠抓産品質量,提高管理水平,水産品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年均增長率超過16%。預計2005年全年出口額將達80億美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約佔我國農産品出口總額的30%,連續六年居大宗農産品首位。水産品出口的快速增長已成為我國漁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標誌,國際競爭能力日益凸顯。目前,我國水産品出口總額約佔世界水産品出口總額的10%,從2002年起出口額已躍居世界第一位。同時,隨著水産品出口的快速增長,拉動了水産養殖業的發展,水産品加工業及出口企業得到發展壯大,有效帶動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為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發展遠洋漁業是我國海洋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措施。“十五”期間通過實施《我國遠洋漁業發展總體規劃》,落實國家優惠扶持政策,積極發展公海大洋性漁業,大洋性漁業産值佔遠洋漁業總産值的比重已從10%上升至40%。預計2005年遠洋漁業産量達135萬噸,産值105億元,分別比“九五”末增長69%和72%。

    漁業基礎設施和保障體系建設步伐加快,綜合生産管理能力顯著增強。“十五”期間,中央財政對漁業投入達45.5億元。我部重點加強了水産良種繁育、病害防治、水産品質量管理、漁業資源養護、漁港和漁業安全、漁業執法裝備體系等方面的建設力度,解決了行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一些難題。完成了規劃的83個國家一級漁港建設任務,啟動了65個中心、一級和內陸重點漁港建設;建設原良種場、育種場、引種保種中心、種質檢測中心199個;建設各級各類水生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80多個,面積130多萬公頃。漁政執法隊伍的裝備水平和管理能力顯著提高,成為海上和內陸水域執法中的重要力量。

    重大資源養護制度和措施進一步強化,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十五”期間,對我國海洋伏季休漁制度進行了調整,南海海域納入伏休,每年休漁漁船約10萬艘,休漁漁民100多萬人。從2003年起,實施了長江全流域禁漁期制度,涉及沿江10省市的2萬多艘專業漁船和5萬多專業漁民。在確保這兩項制度順利實施的同時,還組織開展了以漁船管理為主的多項重大執法行動,全面清理“三無”漁船,打擊非法捕撈作業,強化漁業捕撈許可和漁船檢驗制度,積極開展漁業水域污染事故查處工作。五年來,從海洋到內陸的漁業資源增值放流活動全面展開,累計放流各類水産苗種442億尾,品種達20個,有力促進了漁業資源的恢復和生態環境的改善。(農業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