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呂祖善代表: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是“減少農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杭州3月5日電(記者張樂、田雨)改革開放以來,浙江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最初的165元提高到現在的6660元,年均增長8.5%,靠什麼?“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僅有半畝多,3000多萬農村人口不可能都拴在土地上,”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長呂祖善説,“關鍵還是靠工業化、城鎮化‘減少農民’從而‘富裕農民’。”

    “新農村建設千萬不能畫地為牢,不能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針對目前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呂祖善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跳出“三農”抓“三農”。

    呂祖善説,跳出“三農”抓“三農”,實質就是加快健全以工促農、以城鎮帶鄉村的運行機制。浙江的新農村建設靠工業化促進農民向二三産業轉移,靠城鎮化促進農民向城市和城鎮集聚。從一定程度上講,就是通過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促進農民跳出“三農”興“三農”,“減少農民”從而“富裕農民”。目前,浙江農民的非農收入已佔75%左右,非農産業從業人員已佔75%以上,城鎮人口已佔55%。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工業化、城鎮化對浙江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帶動效應。

    呂祖善認為,新農村建設,從浙江的實踐看,關鍵是要從宏觀機制上“多予少取放活”。統籌城鄉發展,目的是實現城鄉互動,關鍵是實現城鄉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做好工業化、城鎮化,才能真正激活農村人力資源和各種要素,才能切實強化農村發展的內在活力,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保證。

    如何實現“多予少取放活”?呂祖善認為,要從做好吸納集聚、拓展農民轉移空間、進一步增強農民就業能力三方面著手。多年來,浙江積極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加快建設環杭州灣等城市群,組織實施“中心鎮培育”和“千萬農村勞動力培訓”工程,有效促進了二三産業和城鎮對農村勞動力要素的吸納與集聚,推動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與此同時,浙江從實際出發,深化研究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推動民營經濟新飛躍的政策措施,著力提升開發區(園區)發展層次,積極培育有特色産業基礎的小城鎮特別是中心鎮,推動生産力要素的聚合集中。以此引導企業向工業功能區集聚,農民居住就近向城鎮和新社區集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載體和平臺。

    能否有效“減少農民”?呂祖善代表認為,主要在於農民自身是否具備“洗腳上岸”“揹包進城”的素質。適應工業化中後期農民分工分業的新形勢,2004年以來,浙江對315萬農民開展了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其中實現轉移就業83萬人,實實在在增強了農民的進城就業能力。(完)

 
 
 相關鏈結
· 福建農村基層人大代錶帶來民聲為新農村建言獻策
· “兩會”代表委員熱議“十大‘霸王條款’”
· “兩會”代表委員關注失地農民建言徵地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