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農戶的教育支出清單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記者張曉晶、丁錫國、李亞傑)李安國,山東省一個欠發達縣的普通農民,2005年的家庭賬單上又出現了赤字,而出現赤字的原因只有一個——供孩子上學讀書。
45歲的李安國夫婦有三個兒子,分別是21歲、19歲、17歲。大兒子上了一年大學,花了1萬多元,上不起就退學了,只能出去打工。二兒子去年考上大學,一開學就交了將近9000元,向親戚朋友借了3000元,又從農信社貸了5000元,才把這筆錢湊齊。三兒子上高中一年級,去年開學交了2000多元,其中學雜費1350元,書費、材料費480元,最後交完錢只剩下50元生活費。
如果沒有沉重的教育負擔,李安國的日子基本能維持收支平衡。他平時在外面打工,一年可以收入五六千元,是家裏的經濟支柱。妻子在家養豬、種地一年收入兩三千元,全家總收入七八千元。可是,為了供孩子上學,李家年年欠債,到目前為止欠款達到2.5萬元。李安國説:“三個兒子很爭氣,高中都沒拿擇校費,已經是花費最少的了。現在兩個孩子上學,一年需要1.5萬元。” 為了供三個孩子上學,李安國夫婦多年來除添置了一台電視機以外,別的家什兒什麼也沒置辦,生活省得不能再省。平時自己種點菜,腌點鹹菜,只有過年才吃肉。
對於李安國的教育支出情況,正在參加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王元成代表説,這種情況在我國很多農村地區都存在,學費對農民來説確實是個沉重的負擔,為了供孩子讀書,一家人節衣縮食很正常。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2005年社會藍皮書》中的調查顯示,子女教育費用排在居民消費的第一位,而中國人民銀行2004年第四季度關於“儲蓄目的”的調查顯示,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攢教育費”。
對於孩子的教育成本,政府和家庭應該怎樣分擔?家庭應該承擔多大比例才合理?劉岩代表説,義務教育是公共産品,非義務教育是準公共産品,義務教育應由政府提供,非義務教育應由政府和市場共同提供。近年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佔教育總投入的比例事實上呈下降趨勢,老百姓承擔教育費用的比例卻在上升。在農村,由於政府行為不到位,農民不得不承受了相當多的教育負擔。教育費用的持續攀升大大強化了居民的儲蓄願望,影響了城鄉居民家庭的消費傾向,這也是我國農村消費啟動不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