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經濟貿易>> 區域經濟
 
河南印發規劃綱要 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開始實施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19日   來源:發展改革委網站

    中原城市群不僅是我國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而且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也同樣佔有重要的地位。為了加快中原城市群的發展,河南省有關方面組織編制了《中原城市群總體發展規劃綱要》,對城市群內各城市的功能定位、産業佈局、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等進行了統籌規劃。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於實施中原城市群總體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現將中原城市群總體發展規劃綱要的主要內容介紹如下:

    中原城市群以鄭州為中心,包括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共9個省轄(管)市,14個縣級市、33個縣、340個建制鎮。區域土地面積為5.87萬平方公里,佔河南全省的35.1%;總人口4012.5萬人,佔全省的41%。2005年,區域實現生産總值5914.82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36.09億元,佔全省的比重分別為56.1%和62.5%;城鎮化率達到39.5%,高於全省平均水平8.7個百分點。

    一、中原城市群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漢、濟南、西安之間,半徑500公里區域內城市群體規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經濟實力較強、工業化進程較快、城鎮化水平較高、交通區位優勢突出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與東部沿海地區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發展相互呼應,並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區承接發達國家及我國東部地區産業轉移、西部資源輸出的樞紐和核心區域之一。現階段中原城市群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産業競爭力較弱、可持續發展壓力較大、對外開放程度不高等。

    依據現實基礎與發展要求,初步考慮,“十一五”及今後一個時期,中原城市群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創新發展機制,優化空間佈局,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加速人口和産業集聚,放大整體優勢,增強競爭力、輻射力和發展活力,促進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將中原城市群建成全省對外開放、東引西進的主要平臺,形成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帶動中原崛起,促進中部崛起。

    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十一五”期間,中原城市群的發展目標是:鄭州市的核心地位顯著提升,九市功能和主導産業定位基本明晰,發展的整體合力明顯增強;鄭汴洛城市工業走廊等四大産業帶初具雛型,培育形成一批優勢企業;初步形成以鄭州為中心,東連開封、西接洛陽、北通新鄉、南達許昌的大“十”字型核心區,奠定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基礎;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完善,形成區域內任意兩城市間兩小時內通達的經濟圈;城市功能顯著增強,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和諧城市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十一五”期間,區域生産總值預期年均增長12%;按2005年價格計算,2010年生産總值突破10000億元,佔全省的比重超過6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佔全省的比重達到70%左右;人均生産總值超過24000元;産業結構調整為7.5:55. 5:37;城鎮化率達到50%左右。

    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産業關聯度的提高和城市空間的調整變化,目前中原城市群向北部的鶴壁、安陽和西部的三門峽拓展趨勢日益明顯,周邊省份相鄰城市亦表現出融入的意願。對此,應按照經濟規律和城市發展規律的要求,引導城市群逐步拓展發展空間,提高聚集輻射效應。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原城市群將努力形成佈局優化、結構合理、與周邊區域融合發展的開放型城市體系,建成一批特色鮮明、適宜居住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進一步凸顯城市經濟在區域經濟中的主體作用;産業競爭力、科技創新能力和文化競爭力顯著提高,建成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能源基地和區域性現代服務業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人力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利用,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鄉居民生活更加富裕,普遍享受較高質量的教育、文化和衛生服務,社會更加和諧。2020年,預期區域生産總值佔全省的比重超過7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佔全省的比重超過75%,人均生産總值超過5000美元;二、三産業比重超過95%,城鎮化率達到65%左右,二、三産業從業人員比重達到70%,要素集聚和承載能力全面增強,確立在中西部乃至全國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有效地帶動全省並輻射周邊地區發展。

    二、中原城市群空間發展佈局

    中原城市群空間發展佈局包括城市體系、産業佈局和核心區建設三個方面內容。

    (一)構築協調發展的城市體系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體系基本架構為:構建以鄭州為中心、洛陽為副中心,其他省轄市為支撐,大中小城市相協調,功能明晰、組合有序的城市體系。

    2010年,預期鄭州、洛陽兩市中心城區人口規模分別達到400萬人以上和260萬人;開封、新鄉、焦作、平頂山4市人口規模超過100萬人,進入特大城市行列;許昌市人口規模超過80萬人、漯河市超過60萬人,進入大城市行列;人口規模超過20萬人的中等城市達到11個,人口規模2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31個。

    2020年,預期鄭州市中心城區人口規模突破500萬人,成為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洛陽市中心城區人口規模達到350-400萬人;許昌、漯河兩市也進入特大城市行列;濟源、鞏義、偃師3市進入大城市行列;城市群體規模進一步發展壯大,與周邊城市實現融合發展。

    根據各市現有基礎、發展態勢以及在中原城市群發展中承擔的主要任務,提出了中原城市群九市的功能定位,以促進各市合理分工、發揮優勢、形成合力、協調發展。

    ——鄭州市:河南省省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文化旅遊城市,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科技創新基地。

    ——洛陽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文化旅遊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全國重要的新型工業城市、先進製造業基地,科研開發中心和職業培訓基地,中西部區域物流樞紐。

    ——開封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文化旅遊城市,中原城市群紡織、食品、化工和醫藥工業基地,鄭州都市圈重要功能區。

    ——新鄉市:中原城市群高新技術産業、汽車零部件、輕紡和醫藥工業基地,職業培訓基地,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北部區域物流中心。

    ——許昌市:中原城市群高新技術産業、輕紡、食品、電力裝備製造業基地,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和生態觀光區。

    ——焦作市:國際山水旅遊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原材料、重化工、汽車零部件製造基地。

    ——平頂山市:中國中部化工城,中原城市群化工、能源、原材料、電力裝備製造業基地。

    ——漯河市:中國食品城,中原城市群輕工業基地,生態農業示範基地,南部區域物流中心。

    ——濟源市:中國北方生態旅遊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與現有九市經濟關聯度較強的周邊城市,特別是鶴壁、安陽、三門峽等市,要圍繞中原城市群總體發展目標,積極調整城市功能定位和産業發展方向,加快與九市的融合發展,逐步融入中原城市群。

    (二)培育四大産業發展帶

    以重要的交通幹線為紐帶,以城市為載體,整合區域資源,加強分工和協作,積極推動優勢産業向基地化方向發展,傳統産業和勞動密集型産業向集群化方向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向園區化方向發展,通過産業基地化、集群化和園區化發展,帶動城市空間佈局和城市外圍空間形態的變化,努力培育形成四大産業發展帶。

    重點建設鄭汴洛城市工業走廊。按照整體規劃、點軸結合、分層推進的思路,以鄭州、洛陽兩市作為産業、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高勢能的輻射源,以開封、中牟等12個沿線城市(區)為節點,依託重要交通通道,在開封至義馬之間長約300公里、310國道兩側寬約30公里範圍內展開佈局。重點規劃建設高新技術、先進製造業、汽車、鋁工業、煤化工、石油化工6大産業基地和中牟汽車零部件等14個工業園區及特色産業集群。

    加快發展新-鄭-漯(京廣)産業發展帶。該産業發展帶規劃以輕紡、高新技術、食品産業為主,依託重要交通通道,在新鄉至漯河南北長約250公里、107國道兩側寬約30公里範圍內展開佈局。重點佈局電子電器、生物醫藥、新型材料、化纖紡織、電力裝備、超硬材料、食品、造紙、汽車零部件等産業,規劃建設高新技術、食品、造紙、化纖紡織4大産業基地和新鄉電池等12個特色産業集群。

    發展壯大新-焦-濟(南太行)産業發展帶。該産業發展帶規劃以能源、原材料工業和重化工業為主,在新鄉至濟源東西長約120公里,省道309線和南太行旅遊公路之間展開佈局。重點規劃建設煤炭、電力、鋁工業、化工、汽車零部件、鉛鋅加工等6大産業基地和焦作奶業等9個工業園區及特色産業集群。

    積極培育洛—平—漯産業發展帶。該産業發展帶規劃以原材料工業和重化工業為主,以洛陽—南京高速公路、省道、焦枝線中段、孟寶鐵路為依託,重點佈局能源、煤化工、鋼鐵、鹽化工、建材等産業。目前該産業發展帶還比較薄弱,但從長遠看,通過加快能源重化工基地和農副産品加工聚集區建設,積極培育煤化工、鹽化工、建材等産業集群。

    (三)率先建設形成核心區

    “十一五”時期,重點依託鄭汴洛城市工業走廊和新—鄭—漯(京廣)産業發展帶,率先推動鄭汴、鄭洛、鄭新、鄭許之間的空間發展和功能對接,加強鞏義、偃師、新鄭、長葛等重要節點城市建設,努力形成以鄭州為中心、産業集聚、城鎮密集的“大十字”型基本構架,確立中原城市群核心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空間輪廓。

    優先推動鄭汴一體化。重點推進六個對接:一是突出城市特色,推進功能對接。強化開封的文化、教育、旅遊、休閒、娛樂功能,加快鄭州的休閒、娛樂等服務功能與開封銜接,實現鄭汴兩市功能互補。二是加快鄭汴快速通道建設,推進城區對接。“十一五”末,在鄭汴之間形成以兩條高速公路、一條一級公路、一條城市道路以及隴海鐵路為基本骨架的便利快捷的交通通道。適時規劃建設鄭州至開封的城市輕軌。三是促進鄭州、開封相向發展,推進空間對接。加快鄭東新區建設,適時向東拓展,支持中牟組團和開封杏花營組團加快發展,進一步密切空間聯絡。四是統籌産業佈局,推進産業對接。突破中牟規劃限制,引導鄭州的製造業、物流業等産業向東佈局,支持開封新上工業、物流、高新技術等産業向西集中,逐步形成緊密相連的新興産業帶。五是率先推行教育、科技、文化、旅遊資源共享和金融、電信同城化,推進服務對接。六是加強兩市間生態共建,推進生態對接。力爭“十一五”末,在鄭汴之間初步形成基礎設施共建、産業互補、資源共享、功能協調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加快鄭洛互動發展。建成鄭州至西安鐵路客運專線,全面完成連霍高速鄭州至洛陽段拓寬改造和310國道鄭州至洛陽段一級公路改造升級任務,連同鄭少和少洛高速公路及既有隴海鐵路形成五條鄭洛之間的快速通道。依據鄭汴洛城市工業走廊産業佈局構架,促進滎陽、上街、鞏義、偃師等4個重要節點城市(區)發育,全面展開鄭洛之間的産業佈局。基本建成上街—鞏義、伊川、新安鋁工業基地,洛陽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石化工業基地,鞏義鋁加工園區、偃師輕紡産業密集區、滎陽鋁型材工業園區和紡織服裝工業園區,培育形成一批特色産業集群。

    促進鄭新呼應發展。建成鄭州至北京鐵路客運專線,完成京港澳高速鄭州至新鄉段拓寬改造和107國道鄭州至新鄉段擴建改造任務。加快原陽橋北新區建設,通過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和鄭州黃河公路鐵路兩用橋(預留輕軌線路)。依據新—鄭—漯(京廣)産業發展帶佈局構架,逐步展開鄭新之間的産業佈局,基本建成新鄉化纖工業基地和造紙工業基地,培育形成新鄉電池、原陽汽車零部件等一批特色産業集群。

    密切鄭許經濟聯絡。建成鄭州至武漢鐵路客運專線,全面完成京港澳高速鄭州至許昌段拓寬改造和107國道鄭州至許昌段擴建改造任務,形成鄭許之間的快速通道。加快實施鄭許之間的産業佈局規劃,促進新鄭、長葛等重要節點城市發育,基本建成以電子信息、電力裝備製造為主的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培育形成長葛鋁型材加工、超硬材料等一批特色産業集群。

    三、中原城市群發展的主要任務

    根據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空間佈局,初步提出中原城市群發展的七項主要任務。

    (一)強化鄭州中心城市地位

    把強化鄭州中心城市地位作為中原城市群發展的首要任務。圍繞建設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建設“現代商都”,全面提升鄭州的發展力、輻射力、帶動力、創造力、影響力、凝聚力,力爭2010年全市生産總值佔城市群的比重達到或超過1/3,借助“集合城市”的力量,加快形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和增長極,真正成為中原城市群的龍頭。

    不斷提升鄭州核心競爭力。重點抓好兩個中心和兩個基地建設:一是以中原國際物流園區建設為重點,積極推進物流資源、物流設施、物流企業向園區集聚,努力把鄭州建成全國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二是以鄭州金融商務集聚區建設為重點,整合金融資源,推動金融機構集聚,壯大金融業整體規模,增強競爭力和輻射力,努力把鄭州建成區域性金融中心。三是以信息産品製造業、汽車工業、裝備製造業、鋁精深加工業和食品工業為重點,努力把鄭州建成先進製造業基地。四是以建設“創新鄭州”為目標,努力把鄭州建成科技創新基地。

    (二)構建交通區位新優勢

    立足於鞏固和提升中原城市群交通樞紐地位,全面拓展對外通道,完善區內交通網絡,加快建立內外互聯、各種運輸方式充分銜接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中原城市群加快發展和對外開放提供有力支撐。

    大力發展航空運輸。加快鄭州國際航空港建設,“十一五”期間,將鄭州發展成為國際國內重要的貨運中心和國內重要的區域性樞紐機場。2010年旅客吞吐能力達到800萬人次,2020年旅客吞吐量力爭突破1200萬人次。加快將洛陽機場改造提升為國內重要的幹線機場,適時將濟源機場改建為軍民兩用機場。

    鞏固提升鐵路樞紐地位。一是加快鄭州鐵路客運樞紐建設。配合國家建成鄭州至西安、至北京、至武漢鐵路客運專線,爭取國家開工建設鄭州至徐州鐵路客運專線。建設鄭州鐵路客運專線樞紐站。建設鄭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完成鄭州火車站西站區建設和零擔貨運站改造。二是加快鐵路擴能改造和通道建設。三是有序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爭取早日開工建設鄭州高新區—鄭東新區城市輕軌。

    完善公路運輸網絡。以建設全國公路交通網絡樞紐為目標,加快高速公路建設,增強互通能力,進一步完善幹線和農村公路,形成中原城市群快速便捷的公路運輸網絡體系,促進産業發展和城鎮合理佈局。“十一五”末,區域內公路網密度超過60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500公里。實現鄭州與區域內各中心城市1個半小時內到達,各中心城市之間2個小時內到達,縣城和主要旅遊區半小時內上高速公路。“十一五”末區域內縣到鄉、鄉與鄉之間的連接線達到三級及以上公路標準,重要縣鄉(鎮)之間的連接線基本上達到二級公路標準,所有行政村和較大自然村通油路。

    加快鄭州東區交通樞紐建設。在鄭州東部地區,集中新建擴建鐵路客運專線樞紐站、高速公路客運樞紐站、鄭州國家幹線公路物流港、鄭州鐵路集裝箱貨運中心、鄭州鐵路零擔貨運中心、城市和城際輕軌中心站、國際航空港和航空物流集散中心、中南郵政物流集散中心等工程,形成佈局科學緊湊、設施先進集中、多種運輸方式有效連接、物流高效匯集配置、客流便捷集散的現代化立體交通新樞紐,進一步提升鄭州在全國的交通樞紐地位。

    (三)建設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

    按照集成化、大型化、多元化的原則,加快煤炭、電力、石油、天然氣開發建設和輸入轉化,構建穩定、安全的能源保障體系,提高區域能源保障和輸出能力,把能源工業培育成為區域強勢産業,建成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

    建設大型煤炭基地。一是加快大中型礦井建設。走大型化發展的路子,以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為骨幹,加快建設一批現代化大中型礦井,建設以平頂山為核心區的河南大型煤炭基地。二是強力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綜合加工利用。三是加強煤炭資源的勘探、儲備,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著眼長遠發展,積極開發利用省外煤炭資源。

    建設全國重要火電基地。一是加快電網建設,促進電網與電源同步、協調發展,形成吞吐自如、安全可靠、靈活高效的現代化輸配電網絡,努力擴大電力外送能力。二是加快推進以沁北、姚孟和沿隴海線為重點的大型火電項目建設。三是調整優化電力結構,加快關停小火電機組,積極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和燃氣電站建設,提高電網安全穩定水平和調峰能力,進一步增強在華中電網中水火調劑、南北互濟的作用和地位。

    優化能源結構。積極利用區外石油天然氣資源,“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北京方向至鄭州至武漢、西安方向至鄭州至駐馬店成品油管線,擴建濮陽至洛陽原油管線,爭取建設新疆、西安至洛陽原油管線。配合國家搞好第二西氣東輸管線的前期工作,加快實施“川氣入豫”工程。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結構,增強區域優質能源供應能力。

    (四)提高産業競爭力

    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升中原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

    加快工業結構轉型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在電子信息、新醫藥、新材料等已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加快實現産業化。培育壯大汽車和裝備製造業、信息産品製造業、食品工業、鋁工業、石化和煤化工等優勢産業和主導産業,加快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促進各城市産業間的合理分工、協調發展和集聚發展,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産業基地、産業集群和企業集團,全面提升工業競爭力。

    大力發展服務業。大力發展物流業,加快區內物流樞紐、物流園區和專業物流市場建設,完善優化物流網絡體系,大力整合物流資源,培育大型物流企業,積極發展糧食、棉花等行業物流,努力實現物流業的跨越式發展。以建設鄭州區域性金融中心為重點,健全金融機構體系,大力發展和利用資本市場,加快金融創新,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增強金融業的競爭力和輻射力。發揮旅遊資源優勢,著力打造文化生態交融的世界級旅遊品牌。繼續加強沿黃“三點一線”精品旅遊線建設,提升嵩山—少林寺景區文化品位,優化整合以龍門石窟為主的洛陽旅遊文化資源,增強開封宋都古城整體效應,積極開發黃河生態文化旅遊資源。突出雄險壯觀的特質和水景觀優勢,重點開發雲臺山世界地質公園和南太行自然風光旅遊區,整體規劃、連線連片開發伏牛山旅遊資源。調整優化房地産開發結構和佈局,大力培育房地産市場主體,完善市場服務體系,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加快發展信息、仲介、社區、會展等其他服務業。

    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和高效生態農業。加快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優勢農業基地和農産品産業帶建設,重點抓好專用糧食、棉花、油料、原料林等工業原料基地和黃河灘區綠色奶業帶、中原肉牛産業帶等特色農産品基地建設,擴大農副産品精深加工規模,推動農業産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構建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村水利、道路、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科技等社會事業發展,搞好農村安全飲水、沼氣等工程建設,加強鄉村規劃,改善村容村貌,努力改進農村生産生活條件。

    (五)建設科教文化高地

    突出科技、教育、文化在中原城市群發展中的先導和支撐作用,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大力弘揚中原文化,為中原城市群快速協調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一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以開發應用新技術、新産品、新工藝、新裝備為方向,重點加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增強自主研發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二是整合科技資源,健全區域技術創新體系,構建以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為主的知識創新系統,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系統和社會化服務支撐系統。三是強化科技攻關。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把優先發展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強力實施名校戰略,把鄭大、河大建成全國一流大學。鞏固提高義務教育,著重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質,2010年在區域內率先普及全免費九年義務教育,九市市區和部分經濟較發達的縣(市)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大力推進文化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開展鄭州、洛陽、開封文化體制改革綜合性試點。整合文化資源,加快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形成區域文化産業發展的龍頭。發掘拓展傳統文化,爭取少林武術、焦作太極拳進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優化文化産業佈局,著力打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沿黃文化長廊,努力把鄭州建設成為全省文化産業的中心和全國重要的文化産業基地,把洛陽、開封建設成為具有濃郁古都韻味的區域文化中心。積極調整文化産業結構,加快文化産業基地和園區建設,規劃建設鄭東新區出版園區、河南出版物流配送中心、鄭州印製基地、鄭州影視製作基地、鄭州廣告會展基地和新興文化産業基地,大力發展開封汴繡、朱仙鎮木版年畫、平頂山汝瓷、許昌鈞瓷等一批特色文化産品生産。鼓勵發展健康向上的酒吧文化、歌廳文化、體育文化、網絡文化等大眾娛樂文化和時尚文化,促進高雅藝術文化與大眾文化共生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六)提升生態環境承載力

    大力加強生態建設,有效治理環境污染,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加快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加強生態建設。堅持生態保育、恢復與建設並重,全面推進六大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一是在黃河大堤兩側和黃河灘區,依託黃河標準化堤防,佈局建設黃河生態工程,實現大堤造林總面積39萬公頃,繼續實施堤防加固、河槽疏浚和控導、安全撤退道路、避水連臺等黃河治理與安全建設工程。保護性開發桃花峪、孤柏嘴、嘉應觀、花園口、東壩頭、黃河重要渡口、重要工程(含遺址)等沿黃自然、歷史人文景觀,使黃河兩岸成為橫跨中原城市群的生態涵養帶。二是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幹渠兩側,佈局建設南水北調中線綠化工程,規劃造林面積0.44萬公頃,同步建成總幹渠、支渠工程和綠化工程,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成為縱貫中原城市群的生態走廊和綠色風景線。三是加強伏牛山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造林面積132萬公頃,使豫西南連綿起伏的山地丘陵地區成為中原城市群西南部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四是加強南太行綠化,規劃造林面積27萬公頃,改善境內太行山及其南麓地區的植被和生態現狀,使太行山區成為中原城市群西北部的生態屏障。五是在中原城市群東部平原地區,實施沙化治理及平原防護林工程,規劃造林面積17萬公頃, 減少風沙危害,調節氣候,涵養水土,使之成為中原城市群東部的生態涵養區。六是在各城市周邊地區,佈局建設環城防護林工程,規劃造林面積12萬公頃,構建城市外圍地區森林生態帶,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綠色城市景觀。通過六大工程的建設,力爭2010年區域林木覆蓋率提高到25%,鄭州、洛陽、開封3市建成區綠化率達到40%以上,其他6城市達到35%以上。

    加強環境治理和保護。以治理城市污染為重點,繼續加強工業點源污染治理,控制農村面源污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區域環境質量的持續好轉。

    提高水資源和土地保障能力。通過建設大型水利工程、優化水資源配置、控制開采地下水、大力推廣應用節水技術、發展中水回用和推行階梯水價等綜合措施,科學開發和節約利用水資源,確保滿足水資源需求。在全省耕地佔補平衡的前提下,對中原城市群建設發展用地予以傾斜支持。大力開展土地整治,合理開發土地後備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加強城市空間發展的規劃和管理。對各城鎮總體規劃控制區範圍以外地域上的生態敏感區、城市水源涵養地、滯洪區、省級以上重點文物遺址、地質災害易發區、重要礦産資源埋藏區等實施空間管治,禁止在管治範圍內進行有損環境和資源的各種活動。

    (七)建設和諧城市

    堅持以人為本,塑造開放多元的都市文化,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健全保障體系,促進社會穩定,把中原城市群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繁榮有序、安全文明、充滿活力的宜居區域。

    四、加快中原城市群發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中原城市群發展,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創新發展機制,加強政府引導,優化發展環境,降低發展成本,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一是加快破除體制障礙。進一步深化城鎮戶藉、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力爭儘快實現以實際居住地登記戶口的戶籍管理制度,率先在中原城市群內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區域統籌。穩妥有序地調整行政區劃,適時將滎陽、中牟、許昌、新鄉、修武、博愛等縣(市)撤縣(市)建區,逐步將長垣、武陟、孟津、新安、尉氏、伊川等縣撤縣建市,積極推動撤鄉並鎮和並村聯組,促進人口集聚。在濟源、鞏義、舞鋼3個城市化率高、工業實力較強的市縣,開展城鄉一體化試點。

    二是強力推進對外開放。以擴大利用外資和外貿出口為重點,努力搭建全省對外開放的平臺。加快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改造提升,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招商,使開發區和園區成為利用外資的重要載體。結合四大産業帶建設,依託骨幹企業、優質資産和重大項目,採取項目融資、股權投資、企業並購、境外上市等方式,吸引跨國公司和境外投資機構到區域內發展,努力使其成為招商引資和承接産業轉移的核心集聚區。

    三是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加快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轉變,建立廉潔高效、公正透明的政府管理體制和績效考核體系。建立反映中原城市群發展狀況的統計體系。實行産值、稅收分成和環保容量調劑補償政策,鼓勵優勢企業和産業集聚。實施有利於中原城市群發展的要素配置政策,新增水資源重點向城市群配置,加強全省範圍內的土地利用統一協調,切實保證中原城市群工業化、城鎮化用地需求。構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消除地方保護主義。率先建立覆蓋政府、企業、個人的社會信用體系。

    四是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建議賦予全省城鎮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協調中原城市群發展的職責,負責召集9市和省直有關部門聯席會議,協調中原城市群建設與發展中的有關問題,組織抓好各項規劃的銜接和實施,促進區域內資源共享、生態共建、環保同治、産業互補、協調發展。 

 
 
 相關鏈結
· 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談用科學發展觀統領中原崛起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