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經濟貿易>> 區域經濟
 
河南努力實踐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大省的工業化道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05日   來源:經濟日報

 一

    未赴河南採訪,先查有關資料,一查,查出兩個沒想到。

    其一,沒想到河南經濟總量如此之大。

    資料顯示,2005年,河南全省生産總值達10535億元,成為繼廣東、山東、江蘇、浙江之後全國第五個經濟總量超萬億的省,除沿海四個省外,位居中西部各省區第一。

    其二,沒想到河南發展速度如此之快。

    五年前,全省經濟總量每年增加200億元左右;2002年,增加500億元;2003年,增加800億元;2004年,增加1400億元;2005年,增加1800億元!一年一個大臺階,噌噌噌噌往前躥。

    經濟發展速度之快,已屬不易,而經濟運行質量之好,亦令人佩服,即以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而論,2005年比2000年整整翻了一番還多,已達537億元。其他諸如城市建設、農民收入、城鄉協調、環境保護等,也均有出色表現。

    經濟“又快又好”發展,不正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也是本報“又快又好發展新看點”系列報道的採訪主題嗎?

    於是,在深入一個一個縣市進行微觀採訪的同時,記者腦子裏裝進了另一個更加宏觀的主題———作為一個農業大省,河南是如何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

    讓我們先聽一個故事。

    故事講述人,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農村處處長劉雲。

    2002年,劉雲到全省農業大縣扶溝蹲點。扶溝曾是河南農業發展的老典型,上世紀90年代初,其綜合經濟實力位列全省108個縣市前30名;到90年代中期,下滑至前40名;而到劉雲前去蹲點的2002年,已滑至60名以外!

    劉雲頗感奇怪,這麼好一個農業大縣,為什麼經濟發展竟每況愈下呢?

    調查結果,讓她深思。扶溝雖然是農業大縣,但也僅僅是“農業”大縣而已,多年來,這個縣除一心抓農業外,幾乎沒有發展過別的産業。而在挖掘農業生産潛力上,扶溝人可謂殫精竭慮,不遺餘力。為提高單位面積産出率,他們在小麥地裏套棉花,棉花地裏套紅薯,又在紅薯地裏套蔬菜,從一年兩熟搞到三熟、四熟,個別地方甚至“套”出了一年七熟!為了增加糧食産量,他們施了化肥施農家肥,施了農家肥再添化肥,“我到大張村調查,還沒下到田頭,就聞見濃濃的化肥味和農藥味!好嘛,這麼個種田法,真是把土地的骨頭汁液全榨乾淨了。”

    然而效果怎麼樣呢?扶溝農民一年苦扒苦做,一畝地裏最多能掙幾百元,刨去成本留下種子,幾乎就賺不了幾個錢!而要搞別的什麼營生,當地農民從沒幹過當然也不會,何況,他們還從沒動過這個心思!

    細心的女處長與農民算完賬後得出結論,像扶溝這樣一心悶頭就農業搞農業,農民是不可能富起來的,單搞農業終究也是沒有出路的。

    相反的例子,出在鞏義市,這是全省乃至全國最早創辦社隊企業即鄉鎮企業的地方。由於鞏義幾十年堅持不懈發展工業,以工帶農,以農促工,全市經濟生機勃勃。去年,鞏義生産總值已達250億元,連續14年穩居河南各縣綜合經濟實力之首。

    一個扶溝,一個鞏義,明明白白地向河南昭示著一個道理,囿于農業搞農業,路子只會越走越窄,只有跳出農業搞工業,圍繞農業抓工業,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一句話,傳統農業大省,也必須走工業化道路。

    説到走工業化道路,有人腦子會産生一個疑問:既然你是傳統農業大省,優勢就是農業,為什麼非走工業化道路不可呢?

    當記者把這個問題拋向河南同志時,他們哈哈一笑,然後不慌不忙向你講出一番道理。

    道理一,工業化是一國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是傳統農業大國,最終的發展道路,必然是實現三化,即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一個沒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也是不可能跟上世界發展潮流的。三化之中,關鍵何在?倘若就城鎮論城鎮,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城鎮憑什麼建起來?難道把農民搬到一堆兒就是城鎮嗎?如果就農業搞農業現代化,錢從哪來?人往哪去?這兩大難題,根本沒法解決。只有大力推進工業化,通過財力、物力、人力和技術的長期積累,才能進而實現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

    道理二,工業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

    三農問題,核心是農民。

    農民問題,關鍵在兩條,一是提高農民收入,二是減少務農人員。中國最大的國情是人多地少,幾億人搞飯吃,是不可能持續提高農民收入的,農民終究也是沒有出路的,而要減少務農人員,又非工業化莫屬。否則,沒有相當規模的工業以及由此帶動的第三産業,沒有相應的就業崗位,減少下來的農民,你讓他們往哪去?

    道理三,工業化是培植財源的重要途徑。

    傳統農業大省也好,農業主要産區也罷,沒有一定財源,且不説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升級,就是保持農業發展後勁也非常困難。近些年,中央對農業已陸續加大投入,但這個擔子,必須由中央地方雙肩挑,不發展工業,地方配套資金哪來?何況中國農業一向是弱勢産業,基礎條件相對薄弱,沒有自上而下的持續投入,農業就不可能繼續發展。正因此,中央提出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重大戰略。而此一戰略的實現,基本前提便是工業的強勢發展。道理是明擺著的:沒有工業,你拿什麼反哺農業?

    為了把道理講得更明白也更具説服力,與記者一起座談的省發改委、農業廳、政研室等有關部門的同志,讓記者看了一組數字:

    ————在河南108個縣市中,經濟實力連續多年拔得頭籌的鞏義市,2005年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73%,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458元。

    ————傳統農業大縣扶溝縣,2005年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僅為22%,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2266元,而在全省排序僅為第87位!

    ————還有一個農業縣,2005年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比扶溝還低(僅為21%),其農民人均純收入也順理成章地比扶溝更低(2175元)。

    “一個縣市,GDP的增長80%左右靠的是農業和少得可憐的第三産業,這個縣怎麼可能迅速發展?”

    讓我們再聽聽河南省領導是如何闡述工業化的吧。

    “從總體上説,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這是個大方向。但針對河南當前實際,我們只有牽住工業這個牛鼻子,大力發展工業,加快工業化進程,才能更好地推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當前的首要任務和中心環節,就是大力推進工業化。”(省委書記徐光春)。

    “從河南實際看,從現在起到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我們都必須緊緊扣住加快工業化這個關鍵,這是全省經濟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主攻方向。”(省長李成玉)。

    工業化“幹不幹”?河南已形成基本共識。

    工業化“怎麼幹”?河南正進行有益探索。

    作為農業大省,河南推進工業化有一個明顯特點:圍繞農業幹工業。河南食品工業近些年的超常發展,就是一個例證。

    提起食品工業,河南有著諸多令人自豪的第一。

    ————年産值近2000億元,在河南六大支柱産業中,位列第一。

    ————糧食加工規模和畜禽加工規模,全國第一。

    ————方便麵、餅乾、速凍食品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

    ————“雙匯”年銷售額超200億元,在食品企業總排序中,全國第一。

    ————“三全”的速凍湯元等速凍食品的規模及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

    ……

    河南食品工業為何發展如此迅速?從客觀條件看,河南是我國最大的糧食和畜牧業生産基地之一,糧食産量佔全國十分之一,小麥産量佔全國四分之一,這為食品工業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從主觀因素看,則是因為河南省委、省政府多年來堅持因地制宜發展工業尤其是食品加工業,從上到下,已經形成共識,發展食品工業可謂深入人心,一路綠燈。

    就在記者赴豫採訪期間,6月17、18兩日,省委書記徐光春帶領省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到三全、思念、白象等食品企業調研考察,召開現場會,就全省如何發展食品工業有一番精彩講話,試摘如下:

    ————食品工業是世界上最大的産業,也是人人離不開的、永不衰敗的、最具潛力的産業。近些年河南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取得這麼大的成績,食品工業功不可沒。

    ————解決三農問題,最現實、最有效、最便捷的路子就是發展食品工業,因為食品工業跟三農關聯度最大、最直接,可以使農産品增值,還可以直接安置大批農村勞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説,發展食品工業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實現中原崛起,必須大力發展優勢産業,食品工業就是河南的優勢産業之一。河南要從我國的“糧倉”變成我國數一數二的食品工業基地。

    天時地利人和,食品工業在河南可謂開局良好,起步迅速。省裏同志介紹,下一步,他們將在做深做精上下功夫,努力拉長四條産業鏈。

    一是從小麥到專用麵粉到方便麵、餅乾等精加工面製品。

    二是從畜禽到屠宰加工到火腿腸、肉腸等精加工肉製品。

    三是從玉米薯類到澱粉到澱粉的精加工製品。

    四是從牛奶到奶粉到奶的其他精加工奶製品。

    或許正是看中了河南食品工業的巨大潛力和美好前景,不但省內食品企業紛紛做大做強,省外甚至國外不少知名企業也陸續參與其中。伊利來了,蒙牛來了,光明來了,統一來了,康師傅來了,連麥當勞、肯德基,也把90%的主要原料基地建到了河南。

    發展食品工業,無疑是農業大省走工業化之路的最佳選擇。

    此外,還有別的“第二”或者“第三”選擇嗎?

    當然是有的。那就是,承接東部沿海企業的梯度轉移。

    提到中部崛起,梯度轉移,人們都會説,中部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相對低廉啦,此地連接東西,貫通南北,具有區位優勢啦。以上“理論”,在實踐中究竟運用如何,一次親歷體驗,令記者印象非常深刻。

    那是採訪豫東農業産區鹿邑縣時,記者提出,可否去看看從東部轉移過來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縣委書記劉金志説,可以可以,就在附近,咱動身吧。

    車行約二十分鐘,來到豫東最大的皮革和製鞋企業“鞋城皮革集團”。進得廠門,但見這家佔地近千畝的企業,矗立著一座座巨大廠房,廠區內幾乎見不到人影。集團老總崔明傑覺出記者疑惑,笑著説,咱們先到車間看看吧。

    一行人來到旁邊一座車間。推開房門,嚯,好傢伙,一個車間,全是工人!密密麻麻,坐成數排,竟有一千多!崔明傑説,這是我們一個製鞋車間,生産的戶外冬靴,全部出口國外。集團主要産品就是皮革和運動鞋,年銷售額已突破20億元。

    “聽説你在上海也辦有鞋廠,大部分遷到了這裡。為什麼?”

    “我給你算一筆賬吧。在上海,我一個人工,每月大概一千元,現在勞力緊張,快漲到一千二了。這裡呢?工人就住附近家中,一月五百元,他們滿意得很了。企業成本也大大下降了呀!做鞋尤其是運動鞋,幾乎全是手工活,用人成本一低,你這競爭力不就上去了嗎?要我看,沿海好多企業遲早都得外遷,地皮貴、人力貴、管理費用貴,不外遷咋生存?”

    “遷到這裡勞力是便宜,出口不是不方便了嗎?”

    “出口好解決呀。別看這裡是中部,交通不成問題,到連雲港也才四個小時。何況你要打中西部市場,打東北市場,這裡不比沿海還方便嗎?”

    自信的崔明傑告訴記者,他正同美國一家公司談判,打算合資把企業做大,爭取出口做到一億美元,安置勞力上萬人,“到那時,企業對當地的貢獻不就更大了嘛!”

    無論豫東農業區採訪,還是豫西工業區調查,記者總能見到一家家從沿海轉移過來的企業。梯度轉移在這裡已經不是一個概念和紙上的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必然趨勢。“這個問題,誰意識得早,動手得快,誰更有比較優勢,誰就能在大轉移中佔得先機。”不止一個地市縣領導對我們如是説。

    分析食品加工和梯度轉移企業在河南的勃興,記者發現一個規律,農區工業化無論走哪條道路,其本質都是:立足當地資源(人力、糧食、畜牧、土地等)優勢。

    “完全正確。”河南同志對記者分析表示首肯。他們又舉了幾個例子。一是鋁工業,二是農機業,三是文化産業。

    ————河南依據當地鋁礦資源豐富、煤炭資源豐富這兩大特點,大力發展火力發電,進而生産電解鋁,目前,河南電解鋁産量已躍居全國第一,鋁也成為河南一大支柱産業。

    ————河南依據自己是糧食生産大省,機耕、機播、機收、機加工需求量大的特點,大力發展農機産業,並以此作為農區工業化的又一著力點,目前不但農機業發展迅速,全省機耕機播率也已達80%以上。

    ————河南依據本省文化資源異常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各地紛紛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産業,去年全省文化産業實現增加值339億元,比上年增長26%,成為增勢強勁的又一新興産業。

    “總之,我們的工業化是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的工業化,也是實事求是、穩紮穩打的工業化。所以,河南的工業化也是科學發展的工業化。”省發改委的同志如此概括。

    “農區工業化會不會削弱農業生産,甚至影響到糧食和土地安全呢?”這是一些人談及工業化時自然産生的疑慮,也是記者在採訪中一再詢問的問題。

    “這個問題,即使你們不問,我們也必須認真回答。”豪爽的河南同志言談及此,面部多了幾許鄭重和嚴肅。

    在河南,各市縣在推動工業化的同時,都清清楚楚地知道有兩條“高壓線”是絕對不能碰的。一是糧食播種面積,二是耕地保有面積。記者到農業大縣遂平採訪,打算對這個縣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的情況進行報道。採訪中,記者提及對糧食與土地問題的擔心,縣委書記楊汝北正色道:“咦!這可是天大的事哩,誰都曉得,可不敢碰這兩條高壓線!這些年我們縣不但糧食連年增産,就是耕地也做到了佔補平衡,並且還略有增加。”

    “土地又不會生長出來,怎麼還能做到略有增加呢?”

    “這你們就不知道了吧?”楊汝北一笑,扳起指頭給記者算了幾筆賬。一是清理空心村,二是整理舊磚瓦窯,把農民多年廢棄的土地清理出來,三是開墾改造山坡荒地,增加優質耕地。“三項措施加在一起,增加的耕地可不是一筆小數哩。”

    回到鄭州,與省綜合部門的同志談及此事,他們的認識更加宏觀,“中國的糧食問題和土地問題,是關乎基本國策和國計民生的大問題。這一點,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從來都知道自己肩負的擔子。不説中央有要求,就是沒有要求,我們從自身發展考慮,也不會拿糧食和土地開玩笑。道理明擺著的,河南本來靠的就是農業立省,而新興工業的發展,又幾乎全與農業息息相關,沒有農業的穩定和發展,可以説河南的一切都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河南的同志並非僅僅從道理上明白,他們的實踐,或許更能説明問題。2005年,就在河南全省工業增加值達4923億元,位居全國第五時,全省糧食産量達916億斤,創歷史最高水平。今年夏糧産量568億斤,在去年較高基數上又增長9%,再創歷史新高!

    據記載,河南的糧食穩産高産,已經持續了將近十年。

    同樣的,河南有效耕地面積近十年一直穩定在1.03億畝左右,從未減少。

    “河南由農業大省向新興工業大省升級,已經初步見到成效。比起東部一些工業化起步早的省市,我們還有很大差距。不過正因為我們起步較晚,更可以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把這條路走得更快些,也更穩妥些。走工業化道路是河南歷屆領導班子一致的目標和追求,我們還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採訪省委書記徐光春時,他分析説,“工業化道路不外有兩種走法,一是只顧工業發展,不顧甚至削弱、傷害了農業,這條路是我們堅決不能走的。另一條路就是在不影響甚至在促進農業發展的前提下,推進工業化,依靠農業發展工業,發展工業促進農業。河南正在努力實踐和探索的,正是這樣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大省的工業化道路。”

    七月入暑,烈日高照。本報記者組赴河南採訪已近一月。連日來,在城市,在鄉村,我們看到,9700多萬中原兒女正意氣風發,在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勞作著。他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他們勇於創新,實事求是。科學發展觀在這裡已深入人心,正實實在在地得到貫徹落實。中部崛起在這裡也不僅僅是一種象徵,而是實實在在的伴隨著每一個人言行的自覺行動。

    記者驚喜也欣慰地看到,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的河南,已從農業大省逐步轉變為新興工業大省和經濟大省,他們正努力探索一條農業大省實現工業化嬗變的升級之路。我們相信,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一個發展更加迅速、運行更加健康,一個繼續“又快又好”向前發展的河南,定會在共和國中部“率先崛起”。

    我們和河南人民一起,衷心地期盼並祝福那一天。 (詹國樞 胡 敏 隋明梅 蘇 民 顧 陽 黨滌寰 王 偉)

 
 
 相關鏈結
· 湖北省省長談湖北建設新農村、推進新型工業化等
·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推進新型工業化取得初步成果
·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 雲南省出臺新型工業化12個重點産業規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