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9日電(記者齊中熙)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發佈的2007年《財經藍皮書》指出,“十五”期間,中國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呈下降趨勢,由2002年的41.7%降為2005年的40%左右。
《財經藍皮書》指出,近年來中國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但從增長速度來看,“十五”時期的大多數年份服務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都低於GDP增長速度。
數據顯示,中國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2001年服務業增加值為44627億元,到2005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73395億元。但從增長速度來看,“十五”期間的大多數年份服務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都低於GDP增長速度,甚至佔GDP的比重不升反降。
據社科院專家介紹,根據産業結構變化規律,當産業結構處於初級階段時,第一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大;當産業結構處於中級階段時,第二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大;當産業結構進入高級階段時,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於第一、第二産業。
從三次産業對國民生産總值的貢獻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看,中國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都落後於第二産業。
專家認為,這些數據表明,中國服務業發展並沒有像預計或期盼的那樣進入高速或跨越式發展時期,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的局面將會繼續存在,從“工業經濟型”社會向“服務經濟型”社會轉變還任重而道遠。
中國服務業吸納就業人口遠低於國際水平
新華社北京2月19日電(記者齊中熙、樊曦)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發佈的2007年《財經藍皮書》指出,中國服務業目前吸納就業人口不及全部就業人口的三分之一,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
《財經藍皮書》指出,2005年中國服務業勞動就業佔全部就業的比重為31.4%,而且大部分分佈于勞動密集型産業,以知識為基礎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
數據顯示,“十五”以來,中國的就業結構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第一産業就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産業就業比重基本穩定,第三産業就業比重稍有上升。2005年第三産業就業比重達到31.4%,比2001年的27.7%上升了近4個百分點。
國際經驗表明,隨著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的提高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服務業(第三産業)將成為吸納勞動就業的主渠道。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第三産業就業人員遠多於第二産業就業人員,中高等收入國家的第三産業就業人員也是第二産業的2倍到3倍。
專家表示,中國第三産業所吸納的就業人口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這固然與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階段、工業化進程較快、第二産業的市場化程度較高有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的現狀。
“十五”我國服務業發展速度為何趕不上GDP增速
新華社北京2月19日電(記者 齊中熙)近年來,中國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但從增長速度看,“十五”時期大多數年份服務業的增速都低於GDP增速,與世界上人均收入相近的國家相比,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也明顯偏低。
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發佈的2007年《財經藍皮書》透露,近年來,中國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不升反降,由2002年的41.7%降為2005年的40%左右。
數據顯示,中國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2001年服務業增加值為44627億元,到2005年達到73395億元。但從增長速度看,“十五”期間的大多數年份服務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都低於GDP增長速度,甚至佔GDP的比重不升反降。
專家介紹説,20世紀60年代初,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重心開始轉向服務業,産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趨勢。
目前,全球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達到60%以上,主要發達國家達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國家也達到43%的平均水平。
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博士李勇堅認為,儘管我國人均GDP的增長對於服務業的增長具有很大的驅動作用,但由於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使服務消費出現了斷層,因此,服務業的發展勢頭受到了收入差距的遏制,服務業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達到了均衡。
社科院研究員江小涓解釋説,上世紀80年代,我國服務業的快速增長可以説是對以往多年重建設、輕生活,重工農業生産、輕服務業發展這種傳統增長模式的校正和補償。而從上世紀90年代以後,服務業的增長表現相對是一種“常態”。
中國政府非常重視加快服務業發展。今年2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就討論並原則通過《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指出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
會議還指出,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産業中的比重,儘快使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産業,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對於解決民生問題、增加就業、促進消費、減少能耗和污染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