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經濟貿易>> 産業經濟
 
擔起"裝備中國"的重任:我國裝備製造業發展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27日   來源:人民日報

    開欄的話

    裝備製造業是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國防建設的戰略性産業,是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誌。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頒布了一系列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推進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對重大技術研發和承擔重大裝備研製生産企業技術改造的投入,規範外資並購我國骨幹企業政策,打破所有制界線,推進産學研結合,出臺了鼓勵、引導兼併重組,形成大型企業集團的具體政策措施。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研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整體工業化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低空偵察飛行機器人在制博會上亮相(2006年8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為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振興裝備製造業重要意義的認識,本報今起開闢“裝備製造業發展巡禮”專欄,陸續推出一批重點領域裝備製造企業先進典型介紹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狀況,宣傳我國裝備製造業堅持自主創新的豐碩成果和寶貴經驗。

    在世界經濟版圖上,當製造業重心移動的軌跡劃過英、美、日……逐漸向我國轉移的時候,裝備製造業作為基礎性、戰略性産業的作用日漸顯現。裝備不強則國不強,“振興裝備製造業”成為中國裝備製造業的孜孜追求。

    成績令人鼓舞

    今年以來,我國裝備製造業捷報頻傳、令人振奮——

    4月12日,瀋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簽訂了100萬噸/年乙烯裝置裂解氣壓縮機組合同,這標誌著我國開始擁有百萬噸級乙烯裝置的核心部件;

    6月11日,華能玉環電廠運營的國內首套國産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即國內單機容量最大的火電機組,在經歷了半年成功運行後,經測試主要技術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7月10日,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製造的三峽工程首臺國産化70萬千瓦水電機組正式投産,我國水電裝備步入自主研發時代……

    經過多年發展,作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基礎性産業的裝備製造業,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目前,我國裝備製造業産值佔全國工業的比重高達1/4。在消化吸收國外技術基礎上,我國成功研製了60萬千瓦火電機組、500千伏交流輸變電設備、30萬噸乙烯、千萬噸級露天礦採掘設備、大秦鐵路重載列車等重大成套裝備。電力裝備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製造體系;冶金裝備已能成套提供年産800萬噸級鋼鐵聯合企業常規流程設備;年産千萬噸級的大型煉油廠設備自主化率達到90%;數控機床和工業過程自動化控制系統的質量水平和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  

    “目前,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中,80%以上為國産機組。在電力、鋼鐵、石化等工程建設領域,國産裝備價格一般比進口同類設備低1/3,具有明顯的性價比優勢。在裝備産量和技術水平雙提高的同時,裝備製造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沈鼓、大連機床、華中數控等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茁壯成長,自主創新能力得到加強。”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總工程師隋永濱説。

    創新贏得主動

    可喜成績來之不易。“裝備製造業要振興,必須在關鍵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經過這幾年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裝備製造企業,通過體制改革、機制創新、技術研發等,綜合競爭力得到顯著提高。”隋永濱説。

    三峽工程的建設自一開始就吸引了世界裝備製造業的眼球。為了確保三峽工程質量一流,又不失時機地提升我國裝備製造業水平,三峽左岸電站機組實行國際採購,走“技貿結合、技術轉讓、聯合設計、合作生産”之路。幾年之後,當東方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的産品與跨國公司在三峽右岸電站招標中同臺競技,某些技術環節甚至超過外方時,“三峽模式”已成為振興中國裝備製造業的成功路徑。

    “自主創新是企業的靈魂,我們能夠在三峽工程中成功‘亮劍’,就有力地説明中國企業必須有信心、也完全有能力通過自主創新,在裝備製造業掌握核心技術。”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陶星明説。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史丹指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振興裝備製造業的路徑選擇註定是開放式的自主創新,主要依託註定是國內的重大工程。

    參與中國第一座百萬千瓦超超臨界電廠汽機島設計、製造的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對這一觀點同樣有著深刻的理解。2003年11月,華能集團把玉環電廠四台(套)汽輪發電機組的主機製造合同授予了上海電氣。有了這個項目依託,上海電氣放心地在技術、廠房、設備方面擴大投資,並從西門子引進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同時,結合國家“863”計劃和上海市的“科教興市”項目,設立並成功完成了26個專項課題攻關。此外,還獲得了13項新技術成果、12項自主知識産權。通過引進、吸收、再創新,上海電氣已經具備了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的自主開發能力。截至目前,上海電氣累計接獲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汽輪發電機組訂單22套,佔全國現有訂單總量的一半以上。

    “任何一個國家所需要的技術都不能完全從原始創新開始,需要並能夠引進的技術必須積極引進,關起門來談創新不現實。但同時也要看到,一國的現代化不可能用錢從國外買來。裝備中國工業的重任終究要由中國自己的裝備工業來擔綱!我們要抓住機遇,特別是要依託國家重點工程項目,以重大技術為突破口,帶動裝備製造業全面振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柳百成説。

    政策助力發展

    對於重大技術裝備突破,也存在著現實困難。其中,影響我國裝備業發展最大的絆腳石就是“首臺(套)”的問題。“一套裝備下來動輒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一旦出問題,風險誰擔?責任誰負?”山東一家化工企業的負責人道出了眾多用戶的最大擔心。

    為了消除企業的後顧之憂,2006年發佈的《國務院關於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的若干意見》要求,對訂購和使用首臺(套)國産重大技術裝備的國家重點工程,可確定為技術進步示範工程。對於“第一個吃螃蟹”者,國家將通過有關專項資金適當補貼,或採取加速折舊等方式給予支持。為了防範使用風險,國家已開始建立由項目業主、裝備製造和保險公司風險共擔的重大裝備保險機制。

    不僅如此,《意見》還在法規建設、技術政策、資金支持等方面為振興重大技術裝備提出明確思路。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細化和落實,無疑將成為我國裝備製造業的“助推器”。

    今年又一“利好”政策出臺。財政部等四部委發出通知,進一步落實振興裝備製造業的相關稅收政策。對國內企業為開發、製造有關裝備而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所繳納的進口關稅,以及進口環節的增值稅實行先徵後退。所退稅款主要用於企業自主創新。

    當前,我國裝備製造業面臨空前發展機遇:受經濟全球化影響,國外將許多裝備製造業向我國轉移;我國經濟社會較快發展為裝備製造業提供了內需保障;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國家對裝備製造業的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等。

    裝備製造企業要抓住機遇,拼搏突破。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裝備製造業能更好地擔起“裝備中國”的神聖使命。(原國鋒)

    曾培炎:優化結構 提升質量 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

    曾培炎在遼寧省委書記李克強、省長張文岳陪同下,參觀了瀋陽裝備製造業展覽,考察了瀋陽機床、北方重工、瀋陽鼓風機、瀋陽飛機、瀋陽航天新樂等裝備製造企業。他説,遼寧省和瀋陽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決策,積極探索發展裝備製造業的新思路、新體制、新舉措。經過兼併重組、技術改造和轉換機制,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裝備製造企業集團。

    中國裝備製造業:在“重任”中迎接更大、更強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 黃全權、馮曉芳)2007年6月,北京。一個並不起眼的發佈會內容引起了海內外眾多媒體的關注。會上,華能玉環電廠公佈了其超超臨界發電機組運行半年後的技術指標。

    敏感的海外媒體注意到:作為中國首套國産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這些指標意味著中國已經成功掌握當今世界先進的超超臨界火力發電技術。

    四部門明確進口稅收優惠政策 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

    記者8日從國家稅務總局獲悉,為加快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財政部等四部門進一步明確了相關進口稅收優惠政策,其中部分産品的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實行先徵後退。

 
 
 相關鏈結
· 中國裝備製造業:在“重任”中迎接更大、更強
· 第二屆中國(蘭州)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召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