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1月22日電(記者季明)圈地招商上項目,曾是長三角一些地方經濟增長的主流模式。而記者最近在長三角地區採訪發現,這種單純依賴新增投資的增長模式開始發生了變化:新增項目“變輕、變綠”,“經濟增量”謀求“資源減量”;與此同時,努力打破地區間行政壁壘,促進區域內要素流動的“流量經濟”,則出現明顯加快發展的勢頭。
在“變輕、變綠”中加快發展
去年在全國出口加工區中綜合排名第一的昆山出口加工區,不久前拒絕了區內一家世界500強企業要求新增電鍍項目的申請,原因是這個項目能耗過高。這個加工區還推出了單位面積投入産出、新建廠房容積率等多項立足於“資源減量”的措施。
面積只有2.86平方公里的昆山出口加工區,去年進出口總值達247億美元,萬元GDP能耗僅為0.086噸標準煤。
上海金橋出口加工區是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家級開發區,如今已建立起以汽車、通訊、生物醫藥、現代家電為主的製造業集群,去年工業總産值達到1467億元。面對開發區基本已無地招商的現實,金橋出口加工區將“生産性服務業”確定為未來發展的方向。過去製造業一枝獨秀的金橋出口加工區,目前已有企業研發設計機構117家,地區總部和營運中心44家,各類軟體外包和服務企業36家。今年頭7個月,新引進“生産性服務業”項目佔新批項目總數的73.9%。
在長三角,一些新設的開發區則直接將引資方向定位為現代服務業。最近批准設立的花橋經濟開發區是江蘇省第一個現代服務業省級開發區,引資重點是服務外包、區域總部、現代物流等三大領域,目標是通過5年的努力形成擁有30萬商務和服務人口,營業收入超千億元的國際商務城。昆山市市委書記張國華説:“花橋國際商務城的建設是推進‘昆山製造’向‘昆山創造’轉型的關鍵。”
在“加速流動”中加快發展
通過共享市場平臺實現生産要素自由高速流動,在互動中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的“流量經濟”,正隨著長三角行政壁壘的逐漸消融,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長三角物流總量超過12萬億元,是全國的五分之一;長三角港口群集裝箱吞吐量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
作為現代物流産業的一種重要業態,蘇、浙、滬三地興建了大批物流園區,目前,已建和規劃中的大型物流園區達60多個。
普洛斯蘇州園區是位於長三角中心地區的現代物流園區,其半徑80公里範圍涵蓋了長三角地區大部分的生産區域和消費區域,園區33500平方米的倉儲面積出租率達到100%,阿迪達斯全國配送中心、歐萊雅全國配送中心、諾基亞亞太配送中心、三星全球配送中心都落戶於此,每天有1200多輛集裝箱卡車將貨物分送到各地。
如今,長三角産權資本跨區域流動已成常態。區域內26家産權交易所互認從業人員資格,互認交易憑證,統一信息披露平臺,統一交易規則,統一統計口徑,聯手運作項目,加強業務合作。過去三年間,三地産權市場合作完成的交易600宗,金額60億元。目前長三角26家産交所正醞釀共同出資,成立長三角企業産權交易共同市場,使兩省一市的産權流動更加暢通。
借助國際航運中心的影響力,浦東新區保稅物流園區為長三角乃至全國的加工貿易企業搭建了快速接轉平臺。如今,在口岸貨物通關時間上,海運從3天至5天縮短到24小時以內,空運從3天縮短至12小時以內;外高橋保稅區和各出口加工區間的貨物調撥只需4小時左右,審批環節僅需幾分鐘。
流動的資本、流動的技術、流動的人才、流動的市場——要素的加速流動推動著長三角的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