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3月7日電(記者馮源、荀偉)在中國民營經濟發源地之一的浙江省,一批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正在經歷著“從田野走向世界”的嬗變,實踐著中央“走出去”的方針,把自己培育成來自中國本土的跨國公司。
敢為天下先,浙江民營企業的這一性格在跨國經營上同樣淋漓盡致。據商務部統計,浙江境外投資的境內主體數量和境外機構數量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浙江“走出去”的企業中90%以上是民營企業,民營經濟的勃勃生機支撐起了這兩個“全國第一”。
民企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洋人的土地上,用洋人的資源,做洋人的老闆,賺洋人的鈔票。”
這句對“走出去”的生動而豪邁的詮釋出自著名民營企業家魯冠球之口。他領導的萬向集團從1994年起通過“股權換市場”“設備換市場”“讓利換市場”等資本經營與發展實業相結合的運作技巧,先後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8個國家,兼併、收購或建立了19家公司。
如今萬向集團海外員工上千人,2007年400億元的經營收入中,經海外公司運作的佔了四分之一強。通過海外投資開拓海外市場,萬向集團有效地解決了國內市場相對飽和導致利潤空間受到擠壓的問題。魯冠球説:“企業走出去才能融入更大的國際市場,這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
在萬向集團整合併購的對象中,有一連串“老牌”企業:有美國汽車維修市場的主要零部件生産供應商舍勒公司,有汽車零部件翼形萬向節傳動軸的發明者和全球最大的一級供應商洛克福特公司,還有在汽車零部件系統集成裝配及即時配送領域全球領先的美國AI公司,在美國每五輛車中就有一輛要用上它的産品。魯冠球説:“國外客戶以至競爭對手的經歷、經驗等都是我們學習利用的資源,我們從中學到了很多現成的東西,使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
萬向集團的經歷是浙江民營企業“走出去”的縮影。據浙江省外經貿廳統計,2003年至2007年是浙江企業“走出去”的加速發展階段,民企境外投資項目1959個,佔總數的近三分之二,總投資15.13億美元,約佔總量的四分之三。正是在此期間,民營企業成為“走出去”的主體。
浙江經濟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是推動浙江企業走出去的根本動力。浙江省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主任張漢東説,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時,開始進入大規模境外投資的發展階段。而浙江省人均GDP正是在2004年突破了3000美元。
浙江省外經貿廳副廳長夏海偉則分析説,浙江企業走出去的規模從産品、人員、企業直至資本,這既是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規律,也是浙江民營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企業通過“走出去”,更好地利用了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和兩種市場,克服國內要素資源制約等多個瓶頸,有效地推動了自身的優化升級。
在全球商海中搏擊壯大
“走出去”是一塊試金石。華立集團副總裁肖琪經至今還記得,集團2000年在泰國建廠時,廠區毒蛇出沒,有工人還被咬傷緊急住院。但是如今,這家工廠已經佔據了泰國電表市場25%的份額。
肖琪經回憶説:“當時我們考慮到國內儀錶市場已經飽和,競爭會日益激烈,企業也需要引進國際先進經驗,因此就想到了進攻是最好的防禦,想到要走出去分人家的‘蛋糕’。”
目前,華立已經在阿根廷、烏茲別克、印度、約旦等地建立生産基地,在以色列、加拿大收購了技術中心。特別是2001年成功收購了飛利浦CDMA移動通信核心芯片設計部門,使企業順利地加入了TD-SCDMA産業聯盟,具備了進入3G市場的資格。
浙江錢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收購了意大利知名摩托車生産商貝納利(Benelli)公司。公司董事長林華中表示,這次收購不但擁有了貝納利這一在歐洲知名度很高的品牌,而且填補了中國企業在大排量高檔摩托車、街車、越野車、跑車等摩托車車種上的空白。
目前,錢江摩托旗下的貝納利品牌由意方設計,中方開發,從研發到生産實現了中國低成本與國際最高水準的嫁接。通過車型國産化,既提高了貝納利車型的生産能力,降低了它的生産成本,同時也提高了錢江的高端産品製造水平。
夏海偉分析説,目前萬向、華立等民營企業已經成為浙江省第一批本土跨國公司,通過積極實施跨國經營戰略,它們駕馭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的能力不斷提高。這正是這些企業能保持競爭力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單兵作戰到抱團出擊
目前,浙江企業“走出去”已經從單打獨鬥發展到集群式開發。而境外經貿合作區的成功開發和建設,將有效地適應企業快速“走出去”的集群式發展步伐,成為深入實施“走出去”的極好平臺。
在2007年商務部組織的全國第二批境外經貿合作區招標中,浙江省又有兩個項目中標,分別是前江投資公司在越南的“中國龍江經濟貿易合作區”和吉利公司的“墨西哥中國(寧波)吉利工業經濟貿易合作區”。
而在2006年經商務部批准的8個首批境外經貿合作區中,浙江也獲批兩個,分別是康奈集團的烏蘇裏斯克(中國)經濟貿易合作區和華立的泰國羅勇工業園。至此,浙江已經擁有4個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數量居全國第一位。
2005年3月開始運作的羅勇工業園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總投資近30億元,其中一期工程佔地1.5平方公里,投資約10億元。工業園除了提供公共基礎設施和標準廠房等硬體之外,還向入園企業提供政策諮詢、報關報稅等一系列服務。目前,已經有12家企業入駐。肖琪經表示,這既是企業國際化的一次探索,也可以讓自己積累的經驗成為“無形資産”,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平臺。
而正在尼日利亞建設紡織工業園區的浙江越美集團董事長徐志明,也是在“走出去”中的風波中領會了“義利兼顧,合作雙贏”的含義,2004年,他在尼日利亞搞起了貿易公司,卻因為不知道該國不準紡織品進口的政策而被當地海關封店拘捕。“我想過打道回府,但是企業要發展,就要融入世界經濟,所以我想到辦廠,辦工業園區。”
夏海偉介紹説,根據十七大提出的“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産、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這一精神,浙江省外經貿部門將按照中央和浙江省的部署,通過提供投資信息、法律支持、風險預警等服務,充分用足現行政策,盡最大可能地幫助企業按照市場化的運作方式走出去,形成浙江企業“走出去”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