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9日電題:
我國外貿發展機遇大於挑戰
新華社記者雷敏
商務部19日發佈秋季《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報告認為,總體上看,前三季度中國外貿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但隨著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增長可能繼續減緩,今年後幾個月乃至明年中國外貿發展的外部環境將進一步趨緊,但總體機遇大於挑戰。
“樹欲靜而風不止”
近期美國次貸危機已經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加劇了金融市場動蕩,市場流動性嚴重短缺,投資和消費信心再遭重創,短期內難以恢復,實體經濟受到的影響還在加深。
數據顯示,美國第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環比折年率由上季度增長2.8%轉為下降0.3%,其中消費下降3.1%,私人投資下降1.9%;9月份商品零售額環比下降1.2%,是近3年來的單月最大降幅,汽車和住房消費大幅下降,製造業指數為2001年10月份以來的最低;10月份失業率升至6.5%,為14年來的最高水平。
國內外各大機構預測,美歐日三大經濟體已經陷入衰退的邊緣,美國第四季度GDP可能繼續負增長,歐日第三、四季度GDP也將出現負增長。
此外,一些研究機構預測,美國第四季度個人消費將繼續負增長,歐洲和日本投資和消費需求也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目前,對美歐日三大經濟體直接和間接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近60%,因此報告認為,今年後幾個月中國對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主要市場出口增長形勢不容樂觀。此外,受發達國家經濟下滑影響,發展中國家以及新興經濟體增長也開始放慢,對新興市場出口保持快速增長的難度增加。
“路漫漫其修遠兮”
“從外部來看,2009年世界經濟形勢將更加嚴峻複雜,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可能繼續增多。”報告説。
目前美國次貸危機已演變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儘管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推出穩定金融秩序,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但專家認為,全球市場信心的恢復、體制和結構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過程。特別是美國次貸問題仍有可能惡化,金融市場動蕩局面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將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進一步下調至2.2%,發達國家整體下降0.3%,將是二戰以來首次出現下降,其中美國下降0.7%,歐元區下降0.5%,日本下降0.2%。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將不可避免拖累國際貿易增長。
此外,報告認為,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多哈回合取得突破的前景更加黯淡。國際貿易進一步萎縮,必將加劇國際市場激烈競爭,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上升,可能採取更為保守的貿易政策和措施,全球範圍的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增大。
近期,由於市場信心動搖,全球需求減弱,國際市場初級産品價格普遍下跌。但報告指出,金融市場的動蕩必然引發商品市場價格波動,加上初級産品市場高度壟斷,同時,各國政府向金融市場大量注資、美元匯率走勢不定以及地緣政治等因素都將加劇國際商品市場價格波動。
“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從目前情況看,國際經濟形勢惡化對中國進出口的影響可能進一步加深,但保持中國對外貿易平穩較快發展仍有不少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機遇大於挑戰。
報告分析,中國出口産業已經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特別是近年來企業不斷優化出口産品結構,加強自主知識産權産品研發,積極培育和發展自主品牌産品,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
國際市場需求減弱,首先將影響高檔産品的需求,而中國出口的産品主要屬於中低檔,大部分産品是日用消費品,在質量、價格、性能等方面優勢相當明顯。以對美國出口為例,今年前10個月同比增長11.4%,增幅比上半年回升2.5個百分點。
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累計升值20%左右,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下調。今年以來,國際市場需求減弱,但前三季度出口在去年全年出口12181億美元的基礎上,仍保持較快增長的勢頭,充分説明中國企業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明顯增強。
隨著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深入實施,近幾年,中國對巴西、印度等發展中新興市場的出口持續較快增長,但對這些國家出口占中國總出口的比重還不高,進一步開拓市場還有潛力。
今年以來我國已多次提高部分勞動密集型産品、機電産品出口退稅率,同時,國家還將進一步改善對外貿易環境,包括進出口管理、通關便利化、進出口稅收、外匯管理等方面,支持優勢企業和産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