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經濟貿易>> 央企在線
 
中國石化:內外並舉求共贏 譜寫對外合作新篇章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18日   來源:國資委網站

    多年來,中國石化在抓好自身改革發展的同時,積極統籌協調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加大“走出去”力度,尋找油氣資源,開拓國際工程服務市場,譜寫了對外合作新篇章。

    關注國內石油石化企業的人都發現,多年來,中國石化同國外大公司的每一項合資合作,都受到了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青睞”。

    賽科、揚巴、福建煉化等合資項目開工時,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會親臨現場或發來賀信;而當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時,石油石化企業的海外項目也是他們考察慰問的重點。

    “30年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方針始終引領了中華民族闊步前進。國內石油石化企業的對外合資合作項目,都是備受矚目的大項目,也是引進外資、對外開放的縮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家的水平,必然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中國石油化工協會蔡恩明解讀説,黨和國家領導同志的關心關懷,在極大程度上也促進了合資合作項目的順利開展。

    “引進來”:國內企業合資合作新典範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總體上仍處於“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勘探開髮油氣資源,依靠自己力量發展煉油化工的格局。1983年,“煉好1億噸原油”是中央給剛剛成立的中國石化總公司確定的主要任務。

    石化企業如何實現更好的發展?中國石化總公司領導層思想統一:在立足國內的同時,應該按照中央“對外合作”的精神,加強國際交流,向國外先進水平學習。

    1984年,石化總公司國際事業公司順勢而生,直接負責石化總公司合資經營、合作生産等形式的對外經濟合作業務。

    但受各種原因的影響,中國石化的對外合作並不順利。國際事業公司成立後的三年時間,中國石化同外商合資項目僅有18項,投資規模最大的只有1億多元人民幣。

    “外方投資少,合資規模小,合作範圍小”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石化對外合資合作的主要特點。

    一切在向好的方面轉變。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國外一些大的石化公司開始涌入中國,尋求同國內石油石化企業的合資合作。1994年,巴斯夫公司同揚子石化共同投資22億元人民幣,建設當時中國石化最大的化工合資企業——揚子巴斯夫苯乙烯系列有限公司。

    1998年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成立以後,石化企業“引進來”工作全方位展開:從單純的技術、設備進口到以市場換資金、換資源,水平不斷提升;從上遊油氣勘探開發,到下游煉油化工和成品油零售合資項目,範圍也得到不斷擴大。

    如果把中國石化境內對外合資合作比做是一首恢弘的交響樂,那麼揚巴一體化工程、上海賽科和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無疑是三個最光彩奪目的樂章。

    這三個樂章不僅僅為中國石化增光添彩,在一定意義上也成為中國合資合作的典範。

    2005年6月29日,杭州灣畔,上海賽科90萬噸/年乙烯工程正式投入運行,標誌上海賽科核心裝置勝利打通全流程,進入生産階段。

    上海賽科是國內目前最大的中外合資一體化石化項目,由中國石化、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與英國石油公司(BP)共同出資興建。BP公司執行副總裁亞歷山大先生稱“賽科是BP公司在世界各地最成功的,也是值得為之驕傲的投資項目之一”。

    如今的賽科已經成為帶動上海化工區騰飛的“龍頭”。

    2005年9月28日,揚子江畔。經過三年多的工程建設及生産試運轉,揚巴一體化合資項目正式投入商業運行。揚巴一體化項目是中國政府批准的第一個大型石化合資項目,由中國石化、巴斯夫兩個世界石化巨頭跨國聯姻,組建以60萬噸乙烯裂解裝置為核心,由9套主要化工生産裝置組成的世界級一體化石油化工基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指出:“揚巴一體化石化項目,是我國對外開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對提高我國石油石化國際競爭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05年7月8日,湄洲灣畔,總投資288.74億元的福建煉化一體化合資項目在福建泉州奠基開工。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是由福建煉油化工有限公司、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和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共同合資興建,是目前中國石油石化行業第一個上下游全面一體化的世界級中外合資項目。

    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建成投産,對提升我國石化工業在世界石化工業中的地位,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互利共贏:國際工程技術服務步入“黃金期”

    提起國內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人們自然會想到石油石化企業。無論是從“走出去”的時間,或是規模,中國石化都成果非凡。

    數據顯示,2003年至2007年,全系統上遊海外石油工程業務新簽合同額分別為1.8億美元、4.8億美元、7.3億美元、15.1億美元和19.3億美元,年均增長81%;完成合同額分別為1.5億美元、3.5億美元、5.2億美元、8.7億美元和12.1億美元,年均增長68.5%。全系統上遊境外作業隊伍由2003年的62支增加到目前的225支,正在執行的合同額達57.54億美元。

    上世紀90年代,中央審時度勢,提出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戰略方針,支持推動石油工業“走出去”的步伐。與此同時,國內油田企業受困于産量下滑、人員過多,自身也有走到海外“養家糊口”的需求。

    從1993年中原油田反承包新西蘭石油公司的油田鑽井工程開始,到1997年中原油田拿到蘇丹石油區塊的工程承包項目,11支隊伍開赴蘇丹,一時間,國內石油工程服務隊伍出現了“千軍萬馬”闖國際市場的局面。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成立以後,國際工程技術服務進入“黃金期”。世紀末,中原油田、江蘇油田正式進入佔世界石油剩餘儲量一半的中東市場,在卡塔爾站住腳跟,並於2000年9月中標沙特阿美公司的鑽井服務項目,具有標誌性意義。

    在驕陽似火的沙特,當中原油田SINO-19鑽井隊在大井眼鑽進中創了一週完成一口井的最高指標時,沙特監督PAT先生感謝説:“這個指標是沙特歷史上最高的,是你們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換來的。我們感謝你們!全世界的同行會記住你們!”

    隨著勝利油田、河南油田、上海海洋石油局等單位的工程服務隊伍相繼走出國門,中國石化下屬企業在海外從事石油工程服務的企業總數達到10家。為了更好地擴展國際石油工程市場,中國石化于2003年12月正式成立國際石油工程公司,統一對外協調管理海外石油工程項目,以一個“拳頭”開拓海外市場,取得明顯效果。

    目前,中國石化已經形成一支專業齊全、系統配套的石油工程隊伍。鑽井、修井、錄井、測井、固井、物探、地面工程建設、海洋鑽井、海洋工程建設、船舶拖帶和運輸服務等專業都有一批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的施工技術。

    沙特、也門、阿曼、科威特、伊朗、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哈薩克斯坦、印尼、俄羅斯、蘇丹、阿爾及利亞、埃及等30多個國家的石油企業都有了中國石化工程技術服務隊伍的身影,中國石化的旗幟在世界各地飄揚。

    同上遊企業“走出去”一樣,煉化工程企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自身努力,也在國際煉化工程承包市場抒寫了屬於自己的品牌和榮譽。

    2005年年初,上海工程公司和第二建設公司與克瓦納公司合作,聯合中標沙特聚烯烴項目,EPC合同額達7.5億美元,創造了中國石化與國外工程公司聯合中標的最大的海外工程項目。

    2006年,中國石化新簽煉化海外承包和服務合同約31億美元,相比于2005年的3.35億美元,實現了質的飛躍。截至今年10月份,中國石化煉化工程板塊在4個國家執行承包合同為11個,合同總額達到47.5億美元。

    業內人士稱,隨著2007年煉化工程公司的成立,中國石化煉化工程板塊未來必將還有更大的發展。

    彌補短板:境外油氣合作邁上新臺階

    對於自産資源不足,進口量大的石油公司來説,到海外尋找油氣資源,困難大,意義更大。

    1998年改革重組以來,中國石化原油自給率不足30%,低於國際石油公司40%~70%的原油自給率水平,資源“瓶頸”嚴重地制約了公司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困難困難,困在家裏就難;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

    中原、勝利、江漢等中國石化下屬油田,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勘探工作,譜寫了一支雄壯的境外油氣合作之歌。

    隨著國際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中國石化高層意識到,在油田企業走出國門拿資源的基礎上,必須充分發揮集團一體化優勢,形成合力開拓海外市場。2003年7月,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重組,全面承擔起中國石化海外投資和經營的雙重責任,對海外油氣勘探開發和海外投資及項目運行實行統一經營管理。

    2003年,中國石化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在重組當年成功簽署了蘇丹3/7區塊項目、沙特天然氣風險勘探項目、FIOC資産收購項目、尼日利亞邊際油田和64/66區塊項目和也門1區塊勘探開發等6個項目。

    數據顯示,至2008年底,中國石化共有海外實施項目45個,分佈在中東、俄羅斯、中亞、非洲、亞太和拉美地區的16個主要産油國和地區,在蘇丹、也門等國家,油氣勘探取得新進展,海外油氣儲量從無到有,實現了大幅度增長。目前海外油氣勘探開發戰略佈局基本形成,項目結構趨於合理。

 
 
 相關鏈結
· 中國石化松南氣田實現向吉林省日平穩送氣30萬立方米
· 中國石化發佈公告: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63.7%
· 中國石化節能減排採取三管齊下 成效顯著見效益
· 中國石化海南煉化董事長李國梁:責任成就未來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