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夔門天地寬,再建美好新家園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關於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這是一項國運所繫的重大水利樞紐工程,是開發和治理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水利建設史上最大的工程。三峽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發電、航運、供水等綜合效益,是一項造福今人、澤被子孫的韆鞦功業,對建設長江經濟帶、加快中國現代化建設步伐、提高綜合國力有著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三峽工程採取“一級開發、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建設方案,到2009年全面建成,建設期17年。
三峽工程除了建設任務外,最艱巨的就是淹沒區的“百萬大移民”。三峽工程淹沒庫區涉及重慶、湖北兩省市,其中重慶庫區淹沒指標和移民搬遷任務量均佔全庫區的85%左右。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為此,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重慶庫區的移民工作。1997年6月1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在重慶直轄市掛牌揭幕儀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絕不能滿足於搞好重慶市市區(“小重慶”)的工作,而要從指導思想上確立搞好3000萬各族人民、8萬平方公里“大重慶”的工作。這不僅是一個城鄉關係問題,也是一個把移民工作擺在什麼位置的問題。要立足於開發三峽,搞好移民,振興重慶。重點是解決好三峽庫區的移民問題,發展庫區經濟,使庫區的發展成為“大重慶”新的經濟增長點。1998年4月16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同志在視察重慶時,也將堅持開發性移民方針,按期完成三峽工程重慶庫區的移民任務作為中央交給重慶直轄市所辦“四件大事”的首要任務。
面對中央的重托,中共重慶市委、市人民政府對移民高度重視,將之確定為“立市之本”。重慶直轄後召開的第一次黨代會,就確定了重慶庫區移民工作的總體目標任務是:通過加快庫區開放開發,多渠道擴大移民安置容量,使移民進度與三峽工程建設進度相銜接,做到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全面完成城鎮、工礦企業遷建和專業設施復建任務,促進庫區新的産業群的形成,努力把庫區建設成為一個經濟發達、環境優美、人民安居樂業的富裕文明的新區。並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及部門樹立全局觀念,要把搞好移民工作放在未來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進行統籌規劃,放在開發三峽、振興重慶的總體戰略中去組織實施,堅持以移民為先,以移民為重,舉全市之力形成打總體戰的移民工作格局,努力實現大重慶、大移民、大發展的宏偉目標。在重慶市直轄後的1998年,伴隨直轄而成立的重慶市移民局,就代市政府起草了農村移民安置、工礦企業遷建、城鎮遷建和移民資金管理等一系列規範性文件,特別是《重慶市實施<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辦法》(當時暫定名為“細則”)及其《實施辦法》的制定公佈,標誌著重慶移民體系建設上了一個新臺階,對促進三峽工程移民工作順利有序推進,起到重要的、直接指導作用,使三峽工程建設移民工作在開發性移民方針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指導下,更加規範化、法制化。
重慶庫區規劃移民任務是:到2009年三峽工程建成時,最終動遷城鄉居民103.79萬人,其中,農村移民35.34萬人;復建各類房屋3133.73萬平方米,完成工礦企業遷建和結構調整1397戶,以及港口、碼頭等一大批專業設施復建。靜態補償移民投資315.55億元(1993年5月價格)。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省市及中央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各級移民主管部門和人員的努力,重慶庫區的移民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自1993年三峽庫區移民工作正式實施以來,到2003年二期移民驗收為止,重慶庫區已累計完成移民靜態投資290億元,遷建了2座城市、6座縣城、51個集鎮、25座大中型橋梁、11座水廠,建設移民鄉鎮公路1200公里,搬遷安置移民57.76萬人,復建各類房屋2041萬平方米,調整搬遷淹沒工礦企業888戶,完成8個縣城和城市港口、47個集鎮碼頭的搬遷和新建。同時,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治理、文物保護工作進展順利並初見成效,滿足了三峽工程1997年大江截流需要和2003年蓄水發電通航的階段性目標的順利實現。目前,重慶正按照三峽庫區移民安置規劃,加快完成三期移民任務,整個工作計劃推進有序。2004年,重慶庫區完成當年移民項目投資33億元,共搬遷安置移民11.38萬人,復建各類房屋287萬平方米,搬遷調整工礦企業200戶。到2005年3月底止,重慶庫區已累計完成移民投資346.3億元,搬遷安置移民82.6萬人(其中外遷移民139 832人),較好地完成了預定移民計劃。 (郎 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