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灣第5號盧舍那佛龕
養雞女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各地摩崖造像群的總稱,到目前為止,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75處,其中全國文物保護單位5處,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6處。大足石刻雕鑿始於初唐,興于晚唐,盛于兩宋,續及明清,前後綿延1200餘年。造像題材以佛教為主,兼有道教、儒教,共50 000余軀,銘文10余萬字。它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藝術中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最為輝煌壯麗的篇章,代表了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最高成就,被譽為中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的最後一座豐碑。
早在1986年,國家文物局就將大足石刻列入申報世界遺産預備名單,1993年又列入申報推薦名單,但由於當時條件尚未成熟而推遲申報。1996年,國家文物局將大足石刻正式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預備清單。
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大足石刻申報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工作,于1996年12月20日成立了“重慶市大足石刻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委員會”。市申報委領導和成員實地考察了大足石刻環境整治和文物保護工作情況,先後召開了兩次工作會。市政府還專門召開常務會議,研究申報方案,落實申報資金。
為確保申報一次性成功,1997年6月17日,中共大足縣委、縣人民政府成立了大足縣申報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工作指揮部,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宣傳組、環境整治組和申報文本編輯製作組,為大足石刻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作了大量工作。
按照國家文物局對大足石刻文物區的保護要求,大足縣拆遷了不利於石刻保護的機關、學校和單位18個,居民125戶,拆遷總面積31 921平方米,新徵、收回土地333畝;完成了聖跡池清淤12 850立方米,修建排水溝3 465米,清除拆遷廢棄物28 000立方米,開挖各種土方8 343立方米,修建道路2 449米、堡坎3 769立方米、石欄杆515米、石梯2 840米;完成綠化面積104 600平方米,栽植喬灌木44 230多株,種植草坪4 800多平方米;完成了寶頂、北山文物區停車場建設、寶頂排污管網鋪設,電力、通訊、廣播電視線路改造等;修建了寶頂、北山環境監測站,寶頂遊客接待中心,博物館綜合業務樓,石門山、石篆山管理用房等。通過大規模整治,使大足石刻的保存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為按時、高質量地完成《文本》的編輯製作工作,文本編輯製作組的全體人員遵照“高標準,嚴要求,出精品”的要求,1998年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文本》五易其稿且經國家文物局專家三次審定,業已定稿的基礎上,又提出新的文本格式。為此,文本編輯製作組又對《文本》進行重新編寫。3月,國家文物局在大足召開專家論證會,對《文本》提出修改意見。4月,《文本》定稿。6月5日,《大足石刻申報文本》(包括幻燈片、電視片、軟盤)正式呈報國家文物局,經國務院批准推薦,報送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7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通知,大足石刻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已註冊,編號為912號。
1999年7月5日至11日,設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召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第23屆主席團會議,世界遺産中心協調員亨利.克利爾根據到大足石刻現場考察的情況,向主席團會議作報告時指出:①大足石刻是天才的藝術傑作,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②佛、道、儒三教造像能真實地反映當時中國社會的哲學思想和風土人情;③大足石刻的造型藝術和宗教哲學思想對後世産生了重大影響。他對大足石刻的保護和管理水平給予了較高評價,認為申報文本能充分反映大足石刻的基本情況。會議一致通過將大足石刻推薦給締約國代表大會進行最後表決。
世界遺産委員會第23屆全委會于1999年11月26日至12月5日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市召開。12月1日,全會一致同意將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大足石刻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重慶惟一的一處世界文化遺産,給重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異彩,對於進一步發展重慶文化、旅遊産業,提高重慶在海內外的知名度,增進國際問文化交流與合作,擴大重慶對外開放,都將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楊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