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藍湖郡
金山大廈
1997年重慶直轄後,面對中國加入WTO、國際經濟全球化的挑戰,面對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性機遇,面對21世紀重慶直轄市建設的新要求,中共重慶市委、市人民政府為加快推進富民興渝、努力建成長江上遊經濟中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決定設立北部新區。其戰略定位是建成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現代産業基地、都市發達經濟圈核心增長極和都市風貌展示區。重慶北部新區于2000年12月18日設立,2001年4月25日,“中共重慶北部新區工作委員會”和“重慶北部新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掛牌。重慶北部新區位於重慶主城區,南臨渝中半島,北靠江北國際空港區,西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集的沙坪壩區、北碚區相接,東依長江寸灘港區,是重慶中心城區內一片地勢平緩開闊、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區位優勢十分明顯的大面積開發區。調整後的規劃面積為136.6平方公里,建設用地91.73平方公里,規劃人口為65萬人,轄鴛鴦街道、人和街道、大竹林鎮、禮嘉鎮四個街鎮。分為北部新區經開園和北部新區高新園,具體由禮嘉組團、黃茅坪組團、翠雲組團、鴛鴦組團、金山組團、人和組團和大竹林組團七個組團組成。各組團間由生態林地、市級公園綠地隔離,各組團內部則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地系統,“人、城、自然”和諧共存。
設立北部新區的戰略構思和戰略目標是:到2010年,“再造一個重慶工業”。即到2010年,在北部新區(包括重慶經開區和重慶高新區)實現年工業總産值1500億元,相當於2000年的全市工業規模。實現目標的具體步驟是:三年打造基礎,即從2003年到2005年,7個組團的基礎設施骨幹網絡基本建成,北部新區工業總産值力爭達到240億元;五年構建框架,即到2007年,7個組團全面開發建設,水電氣訊等基礎設施網絡和水運、航空、公路、鐵路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形成,北部新區工業總産值力爭達到500億元以上;八年基本建成新區,即到2010年,7個組團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建成,實現“再造一個重慶工業”的宏偉目標,為在2015年建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示範區奠定基礎。
重慶北部新區的設立,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2001年6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批准重慶市在北部新區鴛鴦鎮範圍內設立“重慶出口加工區”;2001年,國家建設部同意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局部調整,批准將重慶北部新區所轄地域全部納入重慶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範圍;2004年,國家對全國開發區進行清理整頓,北部新區順利通過了國家驗收。中共重慶市委、市人民政府也高度重視北部新區的開發建設:2001年出臺的《重慶市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中,有8條優惠政策專屬北部新區,使北部新區具有“普惠+特惠”的政策優勢;市政府2002年5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重慶北部新區開發建設的若干意見》,2003年提出“舉全市之力,加快北部新區開發建設”的工作要求,確定了北部新區開發建設上檔提速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工作目標、工作重點和配套措施;2004年,市政府常務會研究決定,將市裏給予北部新區的優惠政策期由2005年延續到2010年。
在中共重慶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四年多的開發建設,北部新區兩園已由一個城郊鄉鎮區域變成一個新城區的雛形,從而奠定了在北部新區建設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現代産業基地、都市風貌展示區、都市發達經濟圈核心增長極的佈局構架。到2004年底,已完成徵地總量的41.5%;基礎設施投入完成125億元,總長近100公里的7條主幹道,到2004年底已建成20公里;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常住人口在15萬左右;基本形成“3個1”(即“1座汽車城”、“1個星系列百萬方高新技術樓宇産業區”、“1條嘉陵江濱江景觀帶”)的發展格局,出現了第一個100億工業總産值企業;近10平方公里的城市功能區基本形成,眾多高檔大盤的新城正在崛起,集商務寫字樓、酒店、歌劇院、影劇院、展覽館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重慶財富中心漸具規模,領館區即將建設。 (但堂文、陳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