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建立緝私新體制 開創打私新局面>> 普法知識
 
走私犯罪侵犯了誰的利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22日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走私犯罪不同於普通的刑事犯罪,尤其是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它沒有直接的被害人,甚至可以使個別人、局部區域致富,不象殺人、放火那樣直接引起大的民憤。因此,人們對走私犯罪的危害性認識不足,許多人包括個別地方政府對走私犯罪不是深惡痛絕,有的甚至對走私犯罪進行放縱、縱容。也有的人認為走私犯罪與自己無關,聽之任之,甚至爭相購買走私貨物、物品。這些錯誤的觀念的存在,就是很多人沒有看到走私犯罪無法估量的巨大危害。

一、損害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任何一個主權國家,為了維護自己的主權,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都要通過海關監管,對進出口貨物及其他物品的品種、數量實行控制和監督,以保障國家經濟獨立,保證國內工商業正常發展及社會秩序的穩定。走私犯罪通過破壞我國的對外貿易管理制度,進而破壞我國社會經濟秩序,損害國家的主權。

同時,走私還危害了國家安全,武器、彈藥、核材料等殺傷性極大,對國家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和財産安全影響極大。一旦武器、彈藥、核材料等走私進境落入社會上不安定分子手中,或者走私出境落入國際上的敵對分子手中,會嚴重影響國家的安全。因此,嚴厲打擊走私是國家反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破壞市場經濟秩序

公開、公正、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運行秩序,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事業的基礎。走私分子通過偷逃國家應繳稅額,低價銷售走私貨物、物品,以不正當競爭壓制合法經營企業,嚴重破壞了平等競爭的社會環境,其本身就是違反經濟規律的非經濟活動。大量的走私商品消耗了國內正常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嚴重影響了我國市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關係,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能力受到很大的削弱。

三、嚴重影響國家財政收入

稅收是國家最有力的財政工具和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海關徵收的關稅和進口環節的代徵稅是國家稅收的一種,不入地方財政,而是直接繳入國家財政,海關徵收的關稅和進口環節的代徵稅在國家中央財政中的地位愈來愈突出。我國大型的投資建設項目,都是國家投資完成的,如三峽工程的總預算是1300億元人民幣,這是任何一級地方財政都無法承擔的。在緝私部門查獲的走私大案中,動輒偷逃稅幾千萬、幾億,無疑于挖國家的墻角。

四、衝擊民族工業

民族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是一個國家政治獨立、民族進步的經濟基礎。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大部分工業産品的質量、價格等與國外相比還處於劣勢,競爭力不強,大量的走私貨物、物品進入國內,會衝擊國內市場,影響民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導致國內民族工業的萎縮,給國家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和一系列社會問題。在二十世紀上半業,由於海關掌握在帝國主義手中,外國列強大肆走私,向我國輸入鴉片和其他工業産品,從我國掠奪大量廉價的原料和其他初級産品,從而窒息和扼殺我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致使民族企業紛紛倒閉,民族工業瀕於崩潰,使中國人民長期處於受奴役的屈辱和貧困的地位。建國後的經驗也表明,只有堅決懲治走私犯罪活動,才能保護民族工業,保證我國經濟建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五、敗壞社會風氣,誘發其他犯罪

走私嚴重的地方往往是“黃、賭、毒”氾濫的地區,淫穢物品和毒品走私不斷侵蝕我國的沿海和邊境地區,並逐漸深入到內陸,導致賣淫、嫖娼和吸毒等社會醜惡現象日益蔓延,不僅侵蝕了青少年和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而且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同時,走私會大量滋生腐敗。走私分子為尋求庇護者,不擇手段拉攏和腐蝕一些意志薄弱的黨政幹部和執法人員。如震驚中外的廈門“4.20”走私大案。廈門遠華集團公司從1996年至1998年上半年,短短的兩年時間,大規模走私成品油、植物油、汽車、香煙、膠卷、電子器材、紡織面料等貨物,價值530億元人民幣,偷逃稅額300億元人民幣,涉案黨、政、軍、司法機關工作人員300余人。因此,打擊走私,有利於從源頭上掃蕩社會醜惡現象滋生的溫床,還社會一個潔凈的環境。(海關總署提供)